唐雅慧
摘 要:“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為各行各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而這其中也包括歷史教育領域,在互聯網環境下,多媒體課件已經逐漸成為新時期初中歷史課堂的一大特征,如何有效制作課件、應用課件成為新時期初中歷史教師必備的素質,文章主要對“互聯網+”背景下初中歷史課件的有效性做出了相關探索研究,希望能夠為教師同仁提供借鑒啟示。
關鍵詞:互聯網;初中歷史;有效性課件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06-018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6.092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教師的課件制作更加省時省力,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越來越多的教師選擇使用課件進行教學。但從現實角度來看,現下很多教師的課件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并沒有發揮出多媒體課件應有的優勢,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因此在今后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斷對歷史課程的有效性進行研究十分有必要。
一、“互聯網+”背景下初中歷史課件的有效性體現
在“互聯網+”背景下,多媒體課件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越發普及,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了保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增強了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主動性。一直以來,歷史學科都給人一種枯燥無趣之感,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提不起興趣,這極大地影響了初中歷史教學效率的提高。而在“互聯網+”背景下,課件的運用打破了傳統的教學形式,課件將影音素材、圖片以及文獻資料融入其中,可以增強學生對歷史的感性認識,使歷史課堂更加生動直觀,有助于調動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主動性[1]。其次,給課堂帶來大量豐富的信息,傳統歷史教學由于受教學條件的限制,局限于教材和教室之中,課堂教學容量是有限的,而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課件的運用沖破了書本中固化內容的束縛,教師可以從網絡中下載豐富的教學資源,使其融入教學課件當中,從而為學生的學習內容提供補充,這極大地擴充了課堂信息量,可使學生的歷史知識視野得到更好的發散。最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與傳統教學形式相比,課件的運用形式更加靈活多變,教師可以結合學生不同的思維習慣進行調整,這不僅可以更好地達成教學目的,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也大有裨益。
二、“互聯網+”背景下初中歷史課件的有效性探究
(一)有效性的歷史課件制作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教師在課件制作環節一定要悉心考慮、多花心思,確保能夠制作出具有科學性、實用性、技術性,且符合歷史學科特性的課件,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課件的有效應用。
1.教學需求分析。初中歷史教師在進行課件制作時,為避免課件制作的盲目性,在課件制作前應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出發,對課件的設計需求進行全面分析。首先,從教的角度來講,教師一定要明確認識到,課件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工具,運用課件并不是目的,落實教學目標才是運用課件的關鍵,因此在課件設計前,教師應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作出全面分析。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以教學目標為依據,結合書本中的重難點知識內容,以及歷年中考中出現頻率較高的知識點來設計課件,更好地保證課件設計的有效性。其次,做好對學情需求的分析,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課件內容必須符合學生認知事物的基本規律[2]。教師要從現實或學生身邊的事例中引出內容,迎合學生的普遍思維過程,由淺入深地進行課件設計,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課件設計的有效性。
2.框架結構設計。教師在明確教學需求后,就進入到課件框架結構的設計環節中,這也是保障課件有效性的關鍵。而不同的課件類型,其框架結構設計也有很大的差異,如演說型的課件在結構設計方面往往采用引入式,用具有吸引力的資源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引出教學主題,然后由淺入深地對學生進行知識展示,使學生產生疑問,進而對書本知識進行探究。教師還應通過練習題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總之,框架的設計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教師對教材知識體系的解構,雖然不同類型的課件的框架結構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總體上都是遵循由淺入深的設計原則。在設計過程中,教師要采用易于學生思考的方式對所選取的素材進行布局,以幫助學生實現對知識進行“了解—理解—加工—內化”的轉變。
3.素材收集整理。“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制作課件最大的優勢就是資料收集更加方便,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渠道,搜集下載圖片資料和紀錄片資料等多種資源,如從歷史論壇中搜集課件素材,這些論壇中往往匯聚了很多歷史學者,教師可以在與這些大家的交流中,獲得課件素材資料。此外,很多影視資料也可以成為教師的課件材料,但需要注意的是,從影視網站之中選取課件素材,教師必須嚴格遵守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避免選取出與歷史史實相差較大的素材,現下一些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都經過了藝術加工,與真實的事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些素材資料就不適合選作課件素材。最后,教師還可以從類似課程講解的課件中尋求借鑒,對其中的素材進行整合,但這些素材要進行加工、剪裁,以更好地保證課件素材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4.優化制作流程。上述準備工作完成后,才正式進入課件的制作環節,教師應根據自身的操作習慣和喜好選擇適合的制作軟件。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將素材按照教學框架進行組合,但是要注意素材的格式,確保能夠順利播放。同時,教師在制作課件時,還必須將實用性作為關鍵要點,避免出現堆砌文字、圖片的情況。不同的課件具有不同的特點,其制作流程也應有所側重。如演示型課件,教師在制作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素材之間的合理銜接,還要具有一定的美感,確保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訓練型課件,教師在制作時要重視對答案及習題解析的編輯,為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間。總之,教師要避免出現粗糙型課件、龐雜型課件和失控型課件,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初中歷史課件的有效運用提供保障。
(二)有效性的歷史課件應用
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的課件應用并不是隨意播放,也要講求一定原則。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目的,控制好教學時間,并要提供適當的引導,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課件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有效應用。
1.明確教學目的。不同的歷史課程具有不同的教學目的,有的課程目的是講解新知,有的課程目的是復習鞏固,還有的課程目的是拓寬練習,因此教師要想確保課件運用的有效性,就要在使用課件時,準確把握教學目的,科學合理地利用教學課件。如在講解初中歷史課程中,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新知,落實對重點知識內容的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遷移構建知識。基于這樣的目的,教師在制作教學課件時,應將突出直觀性和趣味性作為教學關鍵,要確保課件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服務于教學知識的講解。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使用課件,以聲音、圖像、圖形作為媒介,將書本中的“靜”態知識,轉變為“動”態化的內容,以此激發、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欲望,這樣就可以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總之,教師應結合教學目的,選擇恰當的方式使用課件,這樣才能為有效教學提供保障。
2.把控課件時間。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很多教師過分依賴課件,將課件充斥在整個歷史教學過程中,并沒有準確把握控制課件的呈現時間,這種教學方式無法突出教學重點,容易導致學生的注意力渙散,而這也對課件教學的效果造成了極大的不利影響,并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因此在今后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能夠有效把控課件使用時間,這也是確保課件運用有效性的關鍵[3]。研究發現,人們在注視屏幕時,20分鐘后腦電波會處于睡眠狀態,此時思維活動就會受到屏幕內容的抑制,影響對屏幕內容的理解。這一研究決定,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運用課件開展教學時,時間不宜過長,最好控制在2分鐘以內,在勾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趁熱打鐵,向學生傳播知識的精華,便 于學生加深記憶,這樣才能實現最理想的教學效果。
3.做好教學指導。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多媒體課件被廣泛應用于初中歷史課堂,而有效運用多媒體課件,并不是按動鼠標點擊播放這么簡單,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依舊十分重要。教師要通過自身有效的調控指導,立足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控和指導,這樣才能更好地為課件運用的有效性提供保障。具體而言,正確使用課件,就是要讓課件內容實現對學生思維的指導,教師要通過自身的適當調控,引導學生立足課件,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進行準確分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擺脫被動接受的局面。由此可以看出,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不僅沒有放寬對教師的要求,反而對教師的指導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結語
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教師制作教學課件帶來了便利,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歷史學習形式。但教師在運用課件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如果不能夠有效運用課件,不僅無法發揮出課件的優勢,還可能會對課堂教學效果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此多加重視,制作精良的課件,合理利用課件對學生展開教學,幫助學生學好歷史基本知識,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352050033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