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蕊
摘要:人際交往能力也稱社會交往能力,是指妥善處理組織內外關系的能力。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完成心理成熟、形成個性的階段,加之可塑性較強,因此從小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除了培養他們對社會情境的辨析能力、提高對他人心理狀態的洞察力外,還可借助藝術手段,尤其是音樂活動,促進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和提升。
關鍵詞:音樂活動 小學生 人際交往
音樂活動是以音樂創作和音樂表現為前提,開展“情境”交融為切入方法,讓學生置身于音樂旋律中,再經過教師的步步引導,讓其入情入境,去感受、體驗音樂美,從而進一步陶冶其身心,促進其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以下本人將結合音樂教學實踐中的點滴經驗,淺析音樂活動中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一、音樂活動對人際交往的重要性
早在1973年,瑞士弗賴堡大學法雷爾研究表明,有效的音樂活動能影響學生的社交能力并延伸各學科綜合技能。1994年,美國艾杰頓則進行了一項有趣的實驗,團隊人員對發育遲緩的兒童和發育正常的兒童分別進行有效教學,將趣味音樂小游戲融入到孩子的活動中。實驗得出,有趣的音樂教學活動非常好地促進了兩隊兒童的理解力和參與力,他們還注意到智力稍顯遲緩的兒童面對不安時的焦慮情緒也大大降低了。這項有趣的實驗發現,對兒童采用特定的音樂學習時,同伴交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情商”的提出者戈爾曼博士也表明,情緒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正面的情緒能減少人們對社交與生活的焦慮。因此,如能在閑暇時間里,多聽不同類型的音樂或學習一件樂器,人們會感受到美的熏陶并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綜上所述,音樂對于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不言而喻。音樂課程是小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本文從音樂課角度看待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試圖通過一系列音樂活動的實施與情境創設,幫助學生在音樂活動中提升人際交往能力。音樂以其特有的“情”“境”交融的特點,實現對于人類心理的影響。
二、音樂活動教會學生如何與同伴交往
(一)通過音樂主題教育創造意境激發學生的共情意識
藝術來源于生活,音樂課上我有意選擇“互愛、互助的友誼”主題進行教授,引導學生學會關心他人,培養其分享的意識。人教版音樂四年級教材中《小小少年》音樂故事說的是一個可憐的從小沒有媽媽、爸爸又受到壞人誣陷入獄的少年海因切在周圍好心人的幫助下,以自己的真誠與友善打動自己的爺爺,最后一家人相擁團聚的感動故事。我通過小組討論深化理解,第一組從音樂的角度“歌曲節奏舒緩、旋律優美,歌詞與曲調完美結合,表達了感人至深的音樂形象”。第二組從勵志的角度“同學們生活在幸福時代,有家人陪伴,有恩師的教誨,也會在學習與生活里遇到各種自己解決不掉的小問題,要學習海因切的樂觀和勇敢戰勝困難的品質。”第三組從生活的角度“動人的旋律中,小組成員都說記不清哪一天是爸爸、媽媽的生日,但是他們卻會精心為自己準備生日驚喜。”談話交流,產生共鳴。課后各組找到相關題材歌曲《燭光里的媽媽》《父親》《聽媽媽的話》合作學習,效果超乎我的預期。通過音樂主題教育,能夠讓學生將音樂中的情感與態度遷移至生活當中,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友誼、同伴、親情等概念,讓孩子在共情中增強同伴間的凝聚力和黏合度。
(二)自制樂器培養同伴間的協作創新能力
音樂作為發展學生美育的重要途徑,更能體現教育理念。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曾說:“音樂將比所有智慧,一切哲學有更高的啟示作用。”實踐講授中,筆者非常重視培養并盡可能地激發孩子的創新力,如音樂作品《嘀哩嘀哩》首先采用節奏讀法(Ta Ti Ti)幫助學生熟悉需要伴奏的節奏型,再對歌曲進行設計,添加動作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有效地卡準節奏。6~8人為一組,開始制作打擊樂器。在組長分工下,大家各司其職。有的組在礦泉水瓶里放入米粒制作沙槌,有的組利用鑰匙串組合在一起模仿風鈴,有的組則用塑料吸管做排簫為歌曲演奏引子部分。大家通力合作,將自制的樂器按聲部組在一起,相互傾聽在配合中找到美妙的合奏音樂。
(三)利用班級音樂會等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隨著國家對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以及教育體系的豐富,音體美教學越來越成為學生綜合素養提高的另一種支撐。在學校教學中,班級音樂會無疑是學生最喜歡的團隊活動之一了,大家不僅可以通過演唱、舞蹈、小品進行展示,而且在音樂活動中還能增強同伴間相互協作的能力。我將班級音樂會分為四個部分:第一是自我展示環節,以增強自信心,將音樂課堂的延伸變得有趣。第二是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制定編排適合本班特點的節目,人人參與到其中,提升集體榮譽感。第三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活動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同伴相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僅提升協作能力,更增加音樂審美能力。第四是結尾升華分享,整場班級音樂會結束后,我總會留出時間讓學生對每個小組的節目進行評價,說出優點與改進的部分。
(四)平等的師生關系蘊含著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新課標要求教師轉變角色,由教授者變為引導者。長期以來固有的傳統師生關系,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它阻礙著良好的人際交往。在音樂課程中所創設的平等的師生關系,能極大地促進師生間的正確認知和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同時對音樂具有天賦的學生,通過音樂活動和表演所獲得的自信心,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人際關系,形成良性互動。因此,在教學中注意傾聽學生的感受,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我音樂課堂中最為重視的過程。
“小楊同學”,俊俏的外表下卻隱藏著冷酷、內向的性格。如果你看到他的美術杰作,你甚至會對他所理解的色彩搭配感到一絲絲“黑暗”氣息。一天他在我的特色葫蘆絲課堂上拿著樂器不說話、不表演。課后,我走近他,才發現他并不是不喜歡這個樂器,而是吹不好,再加上他沒有定力,找不到存在感,所以積極性不高。借此每天放學我都會特意留下他,經過觀察、指導,他學會了這個樂器并且愛創造、愛表演,成為積極自信的孩子。每次課堂表演環節他都積極主動表現,而他的奇思妙想總讓班里的學生笑得前仰后合,班級里很多同學和他成了好朋友。后來他還被選為升旗手,他的努力、付出和改變激勵著班級里的其他同學。像小楊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盡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舞臺”,讓他們展示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
三、結語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小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將遷移到他們的學習與生活的很多層面。本文從音樂課程的角度出發,從音樂課程中的主題教學、自制樂器、班級音樂會、平等師生關系等方面著手,以促進學生對于人際關系的理解和溝通力、協作能力的提升為目標,著眼于音樂課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參考文獻:
邵遠洋.多聽音樂可以提高交際能力[J].健康向導,2010(1).
責任編輯:趙瀟晗
382450033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