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嶺
摘 要: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最本質的意義是生活,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 教育應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中,讓課程回歸于生活,將教育目標轉化成課程目標。因此,教師應挖掘多方資源,有效地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幼兒通過動手動腦去發現、探索,喚起他們對生活的體驗,感知課程的魅力。
關鍵字:生活教育;自然材料;探究;班本微課程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理論的核心。幼兒的一日活動皆教育,班本微課程在開展與實施時,首先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其次利用他們熟悉的生活環境,實施教育內容,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只有將幼兒的生活與教育有效融合,才能促進幼兒的發展,為幼兒的生活服務,為課程回歸生活服務。
一、確立主題,尋覓自然資源之樂趣
學前兒童,是典型的“行動派”,他們對身邊的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望,在探究的這一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的問題,當這些問題出現時,教師要適當引導幼兒主動去觀察、發現、探索、操作、實踐。如在班本微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立足于兒童視角,挖掘和利用自然資源,引領幼兒接觸生活,深刻地感知生活,為他們提供一個主動探索的空間。
1.主題選擇,源于自然
大自然是幼兒探索的知識寶庫,是我們的活教材,想要幼兒這顆小小種子在大自然中生根發芽,就要多帯他們去生活中、自然中尋找教育的源泉。因此在實施班本微課程時,應引導幼兒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在不同的場所感受生活,發現課程的魅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隨時捕捉幼兒興趣的話題。例如:一天餐后,園外散步時,雨欣大聲喊道:“你們快來看這些小絨毛!”孩子們立刻圍了過去,佳佳說:“這是什么?”妞妞說:“這是蘆葦的花。”“這是花嗎?”“摸上去有點癢。”“它怎么沒有花朵啊?”孩子們的提問還在繼續,班本微課程的主題選擇就源于此,源于大自然,源于生活。
2.實踐探索,源于生活
教育源于生活,作為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充分利用和挖掘生活中的各種資源,將班本微課程的內容和探索活動融入其中,引導幼兒深入到自然中、深入到生活中去,為實踐探究做好準備。
一根蘆葦花,都是我們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孩子們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此生發出系列探索活動,如:從蘆葦蕩之旅,生成了蘆葦水墨畫、蘆葦小故事、蘆葦小舞蹈等;從蘆葦的生長方式,生成了多種種植方式、蘆葦寫生等;從觀察蘆葦葉,生成采摘粽葉包粽子,通過討論,探討出泡養生蘆根水的步驟、方法,這系列活動源于幼兒的生活,提升了幼兒的認識,為后續深入探索蘆葦積累了經驗。
班本微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家園合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園共育收集蘆葦的根、莖、葉、花,生成了蘆葦貼畫、親子蘆葦制品、蘆花小抱枕。下發調查表知道蘆葦的品種多樣等,這些活動深入了幼兒的生活,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欲望和愛家鄉、愛大自然的情感,使他們終身受益。
二、創設環境,體驗課程形式之魅力
《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1]教師要成為幼兒探索路上的引路人,創設良好、適宜幼兒探索的環境,幼兒在探索過程中給予支持和幫助,讓幼兒積極主動的學,實現教育的有效性。
1.創設生活化環境,感受課程之多樣化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強調教育與生活是緊密聯系、有機融合的。[2]在幼兒一日生活中,教師要合理利用幼兒園的教育資源,為幼兒營造一個可探究、愿意探究、主動探究的環境,用環境影響幼兒,從中感知班本微課程的多樣化。如:利用游戲、餐后散步等時間帶領幼兒觀察蘆葦的花、葉、莖、根、蘆葦生長的情況及不同品種蘆葦等。創設主動動手、動腦、自主探索的區域游戲,如美工區,用蘆葦進行扎染、創意畫等;語言區,制作關于蘆葦的繪本,學編小兒歌等;小舞臺,用肢體表演蘆葦的不同形態;科學探索區,發現不同時期蘆葦生長情況和蘆葦根、莖、葉、花的用途等;生活區,用蘆根泡水喝,收集蘆花做小抱枕等;自然角,種植蘆葦,蘆葦寫生等。這一些列活動為幼兒持續探究蘆葦蕩的秘密提供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2.提供材料支持,探索生活教育之奧秘
《綱要》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條件。”[3]教師在實施班本微課程時,教師應從幼兒的實際興趣點出發,引導幼兒在生活中不斷感知、體驗,以蘆葦作為探索對象,如:制作蘆葦貼畫和蘆葦制品,泡養生蘆根水,多種凡是培育蘆葦,風干保存粽葉包粽子,制作蘆花小抱枕等。因此,在班本微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運用現有生活資源,提供多種材料支持,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提升觀察能力和探索能力,為探索生活之美,生活之奧秘提供幫助和支持。
三、提升能力,述說生活即教育之美好
在班本微課程實施和運用的過程中,我們將幼兒對課程的探索活動融于生活中,解放幼兒的頭腦、雙手、眼睛,讓他們全身心投入到生活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造性地表達。
1.表征創造性
班本微課程中,幼兒在探究課程之際,將探索蘆葦的實踐結果及發生的許多有趣又好玩的故事用創造性的表征形式記錄下來,如:圖畫表征、動作表征、語言表征等等,這些表征方式不僅提升了幼兒的生活經驗,還發揮了幼兒的創造力。
2.資源最優化
幼兒生活的環境就是教育的主要資源,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從幼兒視角出發,觀察幼兒的興趣點,挖掘更多可利用的教育資源,以班本微課程的形式帶領幼兒走向生活、走向社會,走向自然,引導他們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為他們的成長提供實踐經驗,讓他們從接觸形象具體的事物開始認識世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提供了無窮的教育源泉,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開心、快樂的成長。
“生活即教育,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4] ,一日活動皆課程,班本微課程地開展與實施,要從幼兒的生活入手,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或現象,課程應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幼兒在充分感知生活教育內容時,體驗課程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主編,陶行知全集第二卷.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M],1985.633.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36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36.164
[4]唐淑主編,中國學前教育史(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200
3936501908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