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濤
摘 要:學生綜合評價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反推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能夠明確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思路與方法,促進教學工作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學生綜合評價;教師專業成長;課程體系
語文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人文素養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其正處于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構建科學的綜合評價體系,成了當前教學工作的重點與難點。這不僅有助于教師實現對學生的全面化評估,同時也能夠對教學工作進行反思與回顧,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基礎與前提。
一、背景
我校自2015開始推行學生綜合評價改革,我們語文學科也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聚焦語文核心素養,圍繞我校“青雅課程”語文學科的“善閱讀、樂表達”的核心價值追求,擬定了《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語文學科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確定了語文素養的評價原則、指標體系、評價標準、方式等:評價的基本方法是全期過程表現評價+期末評價=綜合評價。過程表現評價又分為四板塊(興趣習慣、文化傳承、我愛閱讀、自信表達);開發了三級核心指標(評價內容、標準、方式),形成了語文學科1-6年級系列評價手冊,研發了app成長觀測平臺軟件。
二、教師之變
評價,一直是璧山實小撬動改革的支點。以這個改革撬動教師的研究狀態,助推教師的專業成長。
(一)以積極鉆研的姿態,成為課題的研究者。
在評價課題的推動下,教師們積極主動投入到研究中去,人人參與,團隊互助。在實施學生綜合評價以來,為達成綜合評價促進學科素養落地,我們語文學科老師們先后進行了三個層次的課題研究:
1.“一三四”范式課堂——改變課堂生態
2015年,我校在課堂教學中,推出“一三四”范式課堂教學模式:即一個方向:師讓生學;三個要素:言行優雅,自主合作,評價共生;四個版塊:“疑”、“探”、“匯”、“用”巧妙地結合教學內容,以“質疑導入、自主探究、組際交匯、實踐運用”的探究方式,使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得到有效地彰顯。
范式課堂,使我們的教師凸顯了三個“落實”:
(1)圍繞核心問題設計學習活動;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成為課堂常態;
(3)用評價去激勵和導引學生,逐漸成為新的課堂生態。
2.“三位一體”閱讀教學——樹立課程意識
2017年,我們使用的是西師版教材,根據教材的特點,我們將閱讀劃分為“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三種課型去研究,承載了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實踐研究:即依托“精讀課”習得方法,達成知識主體化目標;依托“略讀課”半扶半放,達成能力運用目標;依托“課外閱讀課”鞏固熟練,達成素養穩定化目標。各年級選點突破,聚焦主題研究,通過勾連知識-重組教材-課堂實踐-展示總結,在良好的開啟和積極的實踐探索中,教師也悄然改變:
(1)牢固樹立了課程意識。教學研究從課堂走向課程。
(2)教師的教學觀發生了五個層次的變化:
從教內容——到教知識——再到教精準的知識——教系統的精準的知識——直至和學生一起建構系統的精準的知識。
3.“教-學-評”一致性課堂實踐——聚焦精準目標
除了“課程意識”,語文課程的另一價值所在則是“目標意識”。在實踐研究中,教師們也發生了兩個改變:
(1)牢固樹立了目標意識。目標基于學情,源于課程標準,教學環節圍繞目標展開,評價也針對目標而進行。
(2)基于目標,以撰寫課程綱要、單元計劃和課時方案方式進行備課;能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生學情將目標逐級分解,保持課程標準、課程綱要、單元計劃、課時方案四級目標的高度一致性。
(二)以大語文觀的視野,成為課程的建設者。
教師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是課程的積極開發和建設者,是教學活動的研究者。
1.守正務實,實施國家基礎課程
圍繞“善閱讀,樂表達”兩項能力目標,我們把語文課程分為基礎課程和拓展課程。通過基礎課程學習基本方法、策略,再以拓展課程搭建運用平臺,在反復運用中形成素養。并以“評價”為導向和助力,讓兩類課程相得益彰,共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2.創造發展,開發校本拓展課程
教師們以創新靈活的方式,根據學生綜合評價的特點與現狀,加強校本課程的拓展,打造符合當前學生學習需求的校本課程,實施并研發了學校的校本拓展課程:即“青雅講壇”和“課外閱讀”兩類。 “青雅講壇”即課前三分鐘;“課外閱讀”以“小書蟲的旅行”和“讀書節活動”營造氛圍,搭建平臺。全體教師研發了《小書蟲的旅行》一書,并制定了閱讀記錄表,星級評價標準以及每學期星級評價證書。
(三)從經驗走向學理,成為課堂的實踐者。
在不斷的探索實踐中,老師們的教學觀念不斷更新,教學行為發生極大改變。老師們從“背課”轉向“備課”,從“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逐漸改變以往知識中心的思想,從重視知識傳遞走向重視知識建構。
1.樹立了學生觀。
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成為課堂學習的主要表現形式,學生們能夠根據學習目標,展開對學習過程的深入挖掘和體驗。我們語文教研走過了從“一三四”范式到“三位一體”研究到“教-學-評”一致性的研究,我們老師的課程視野、學生視角也悄然發生變化:在課堂上,我們以前常說的“這篇課文教什么?”到現在我們常說“這個單元我們學什么?”從原來的“心中無標,目中無人”到現在的“心中有標,目中有人”了。
2. 精準了目標意識。
無論是展示課例還是我們平時的常態課,我們的老師首先從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入手,圍繞這個目標我會設計哪些有效的教學活動來達成?在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時我們又會開發什么學習工具,搭建哪些學習支架幫助學生學習?我們每個教學板塊的評價任務是什么?這一起都來自于我們的目標意識,把精準的目標放在了第一位。目標才是我們一堂課的“根”。
3.加強了單元教學意識。
我們的老師現在首先會看這個單元的導語頁,語文要素是什么?這個單元我們要學什么?每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單元目標如何分解到每一課和每個教學板塊中,每一課目標回應單元目標的哪一點?課與課之間的教學目標有什么層級遞進關系?單元與單元之間有什么鏈接與延展?也就是不是像原來那樣“這課怎么教呢?教什么呢?”一定是把這課的教學放在單元里面,放在課程綱要里面的教學。
總之,無論是何種角度的專業發展與成長,歸根結底,都與評價改革密不可分。在今后的不斷探索當中,借助于學生綜合評價課程體系的優勢,教師專業成長的速度必將明顯加快。
參考文獻:
1.朱婧婧,邱志飛,汪文華.小學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與策略研究[J].教育視界,2019(02):20-23.
330550033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