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春果
摘 要:為了減輕當今社會給學生帶來的多重負擔,我國教育出臺了關于減負的“雙減政策”。“雙減政策”的提出,最大程度的減輕了學生在作業方面的困擾和多重壓力,但是作業的數量減少,基礎處于落后階段的學生知識就不能更好的練習。所以,學生課上的課堂質量和課堂上的效果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教師就需要采取更加合適的教學方法,最大程度的鍛煉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課堂上的整體效果。使學生真正能夠將課本上的東西吸收并理解。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課堂;問題導學;效率提高策略
引言:初中數學作為初中教育內容的主科之一,在整個學習過程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這個過程當中,學好數學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鍛煉思維能力,為以后的發展和智力的開發奠定基礎。在這個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而近年來,問題導學的教學模式在我國逐漸推行起來。利用學生天生好問作為引導,將學生的需要擺放到主體位置,有針對性的輔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解決學生障礙,提高整體的課堂效率。
一、初中數學課堂現狀
近年來在初中教學的過程當中,依然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首先,針對教學位置而言,一部分教師還是過分強調自身的主導作用,在對數學教學時,不能夠及時發現學生的需要,按照自身的教學進度實施教學,忽略個別學生的發展和需要,這一現象首先已經將教學地位顛倒,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另外,在教學模式的選擇上,一些教師依舊選擇傳統的教學模式,按照書本的內容循規蹈矩,不能進行知識點的開發,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當中,一味的進行教師問和學生答的模式。教學過程中,對于知識的疑點無法利用合理的方式解答出來,不僅影響了課堂上的效率,對于學生自身而言,也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
二、“雙減”政策下“問題導學”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效率策略
1.合理設置教學問題,重視知識重難點
將問題導學的教學模式,融入到初中數學課堂,想要提高整體的課堂效果,那么在教學問題設計上,教師利用合理的情境和內容來巧妙的設計問題。為了不浪費課程資源和教學內容與時間,教師所要設計的問題內容,首先要符合學生們的學習特點,其次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問題重點要與課程的重點和難點相符合。所以問題的設置是數學教學的關鍵。
比如,以初中《數學》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第五章“全等三角形”教學為例子,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可以將課本當中的基礎內容為主,圍繞一個重點來設計相關的問題,學生通過對三角形的觀察,教師可以設置與“全等三角形”的有關概念相關的問題進行引導,使學生對“全等三角形”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在學生能夠了解基礎的內容上,再對“全等三角形”的一系列問題進行引導和設計,比如“如何尋找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對應角和對應頂點?”“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如何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設置一系列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并讓學生發現,這些問題都是階梯性的。只有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才可以發現三角形的對應部分,進而推出全等三角形。讓學生了解并領悟問題設計的原因和重要性,重視知識的重難點。
2.問題注重系統化,注意首尾連接
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想要利用問題導學的模式充分的提高課堂效率發揮其作用是不易的過程,教師要合理的選取教學方法,在問題導學的教學中,注重教學技巧。在提問問題時,教師要注重問題的首尾連貫,將知識點前后照應起來,使學生在聽講的過程中更加系統化,促進對知識點講解的完整性。
比如,在北師大版的《數學》七年級下冊學習“平方差公式”時,教師可以選擇生活中的實例對學生進行問題引導“金星公園的一塊草坪原先的邊長為a米,但是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城管對城市的花壇進行改造,長要增加三米,寬縮短三米,改造過后的花壇面積將怎樣計算?”顯然最終列出的算式是(a+3)(a-3),針對所列出來的這個式子,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如何解答這個式子呢?”這時就到了問題導學當中的重點和本節課所要講的重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多項式相乘,再用合并同類項的方法得出(a+3)(a-3)=a2-32,最終得出平方差公式:兩個數和與這兩個數的差相乘,等于它們的平方差。最終所得到的結果,就與本節課教師所講的重點內容相互對應。靈活的使用解決問題的方法將平方差公式的運用系統的灌輸到學生的數學思維里,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將學習重點靈活運用與掌握,增大課堂的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效率。
3.優化課堂提問過程,增加學生參與感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課下作業的減少,導致數學課上所呈現的效果和效率對學生而言顯得非常重要,為了進一步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減負不減質”,增加每位學生的參與感。教師在數學課的教學中,要優化課堂的提問過程,利用“問題導學”促進學生和教師的互動,在提問和學習的過程當中增加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要最大限度的讓每個學生參與其中。
例如,在對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上冊“有理數的乘法”教學時,為了提高每個學生的參與程度,教師可以選擇有趣的數學活動的方式進行提問,選擇設計有理數的計算題進行拆分,讓班集體的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完成,在計算6×(-2)×3×4×(-7)×(-5)這個算式時,可以先從分小組開始算起,計算6×(-2)這一算式的答案。之后根據每一個小算式結果依次類推相乘,最終一直到組里的成員結束后公布最后的算式答案。當然,在學生計算出最終答案之前,教師要對自身所選擇的課堂提問答案提前做出解答。這樣更加方便教師判斷哪位學生在計算過程當中出現差錯,方便指正學生的不足并進行講解。這樣的課堂提問過程,使每個學生都有課堂的參與感和責任感。因為在有理數的計算過程中,一旦有一個部分出現差錯,將影響到之后的每一位學生計算出最終的結果。所以每位學生都非常謹慎小心,在計算過程中,也會非常認真,幫助學生鍛煉計算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課堂的高效性。
結束語
總之,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之下,教師要合理的利用問題導學的教學方法,用最短的時間,打造高質量的課堂效果。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地位,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優化提問的過程與方法,激發每個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徐文秀.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論壇,2020(17):49-50.
[2]郭彬杰.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0(06):25.
38365019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