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婷
摘 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社會發生較大的變化,美國海事理論家馬漢結合當時的國際、國內環境,提出了“海權論”的理論體系,指出海軍建設及發展海權的重要性,此觀點得到國內外學界、政界的廣泛關注,為歐美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對外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
關鍵詞:馬漢; “海權論”; 海軍戰略
一、馬漢及其“海權論”
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是美國著名的海軍軍事理論家和軍事史學家。其父是一個軍事教育家,從小就極為重視對馬漢的軍事教育,在父母的影響下,馬漢立志研究海軍事業,進行軍事理論研究。法國軍事理論家約米尼對馬漢的影響是頗大的,馬漢在對約米尼的著作進行研究后,大受啟發,同時在海軍學院學習期間,馬漢還就英國海軍名將豪、羅德尼、杰維斯等人的海軍戰術進行學習,進而使得他的戰術理論研究更加精進。馬漢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在1890年-1905年間相繼完成了《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海權對法國革命和法帝國的影響:1793-1812》和《海權與1812年戰爭的聯系》,最終,在20世紀初,完整地確立了他的理論體系,即“海權論”,從而加深了人們對海洋的認識。在創建“海權論”的過程中,馬漢并未將其局限于海軍,而是具有包含“海上力量”、“海權體系”、“海軍戰略”等在內的廣泛內涵。所以說馬漢的Sea-power是指一國的海洋綜合實力,是國家對海洋的綜合控制和利用的實力。正如武漢大學美國海洋政策的研究者劉娟所說“馬漢結合自己的時代對歷史所進行的分析和對經驗的總結,不是單純為了學術研究,正是為了將浩瀚的歷史濃縮成精髓去支持一條海權的道路”
二、“海權論”的主要觀點
1.重視海權。馬漢在提出“海權”一詞后,并未對其內涵進行明確的定義,但在論述海權時,馬漢提出了海權的三個環節,即產品、海運以及殖民地。產品,其目的在于交換;海運,保證不斷交換的實現;殖民地,則是為了促進、擴大以及保護海運。海權三大環節指出對外貿易獲取利益是各國競相爭奪海權的經濟動因。同時,馬漢認為海洋作為對外貿易的主要交通方式,有著安全、快速、便宜等特點,對民族的繁榮強盛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必須重視海洋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此外馬漢也詳細論述了影響國家海權的六大要素,即地理位置、自然條件、領土范圍、人口、民族特點、政府的特點和政策。其中地理位置是影響一個國家建立海權的首要因素,當一個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如果既便于進攻又位于進入公海的通道上,還控制了世界貿易的主要通道,那么,這個國家在獲取海權方面就擁有了巨大的優勢。其次,馬漢所論及的自然條件主要是指海洋的一些便利通道、自然資源以及適宜的氣候等因素。領土范圍主要是指國家的海岸線長度和特征,影響國家海權的并不在于該國家領土范圍的大小。另外就人口要素而言,需要和民族特點相結合來進行分析,一個國家建立海權,不僅需要有民族探險、樂于貿易的性格特點,還要有有足夠的人口數量即指那些從事航海貿易以及從事與海洋事業相關的從業人員。最后,就政府的特點以及政策而言,馬漢指出一項政策的實行離不開國家領導的支持。
2.海軍及海洋戰略。馬漢提出不論是在平時還是戰時,海軍的強大都可以作為國家對外發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在平時,可以阻止分歧發展到武器沖突,同時做好迎接戰爭的準備。在戰時,可以控制制海權。馬漢以英國的海軍發展為例,論述了英國在實施海洋戰略、對外擴張過程中,始終把海軍建設放在重要地位,英國的戰略部署在突出了海軍的重要性的同時,也表明了海軍是國家提升綜合力量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只有擁有強大的海軍,國家在國際舞臺上才能占據主導地位。
就海洋戰略而言,馬漢將美國傳統的以“沿海襲擾”、“守土保交”等為主要內容的海洋戰略為分析內容,提出國家的對外發展,僅依賴保守、防御的作戰戰略是不夠的,無法贏得戰爭的勝利。而海上交通線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在確保自身的交通線的同時切斷敵人的交通線保證,以保證海軍能夠有效控制海上交通線,同時加大對海軍的建設,建立自己的主力艦隊,在加強自身海軍綜合實力后,進而攻擊敵方的主力艦隊,以使得國家在海外貿易或戰爭方面取得優勢地位,而要取得這一目標的主要手段便是進攻,要想打破敵人的海上封鎖,就需要集中優勢兵力,在關鍵地區殲滅敵人的主力艦,進而奪取制海權。即通過進攻來奪取制海權,取得海洋優勢。
總結:馬漢的海權論將海洋進一步拉到人們的視野。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各國在經歷了啟蒙運動、工業革命之后,各國的綜合國力得到大幅的提升,對外擴張,爭奪海外殖民地的趨勢也日益顯著,面對這一發展趨勢,馬漢海權論應運而生,為各國發展海軍發展提供了系統的理論支撐。
355550033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