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青
摘 要:我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雖然經過了許多年的沉淀,仍然歷久彌新。二十四節氣可以說是我國的民俗文化代表,體現著古代人民的智慧。對民俗文化進行傳承與保護,將有利于提高文化自覺性,充分提高人民的文化認同感,深入挖掘傳統民俗文化的優勢,為文化發展提供生機與活力。本文以二十四節氣為立足點,對相關鄉愁安放與民俗文化傳承進行了具體分析,為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良機。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鄉愁安放;民俗文化
引言:
眾所周知,二十四節氣的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時間,人們通過對日常生活、氣候等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得出了十分能夠反映節氣的二十四個名稱,然后經過代代流傳,成為了我國的民俗文化。它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時代的長河中慢慢流傳開來,直到今天作為優秀的文化遺產被更多的人們熟知,并將在創新發展中走向未來。
1 二十四節氣的當代價值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總結了相關的自然現象,對節氣做了二十四個分類,每個月份有兩個節氣,指導人們進行生產和生活,幫助人們更好的進行農耕經濟。當時有很多流傳較廣的諺語,為古人進行農業生產提供范本,同時也是生活的有利指南。在二十四節氣的影響下,有了節日的誕生,它們與節氣相輔相成,共同為人們的生活增添色彩。例如端午節中人們選擇包粽子、劃龍船、戴花繩等方式緬懷屈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節日習俗被流傳下來,成為了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傳統的節日文化深入人心,每一個國人都在延續,這就是民俗文化的力量,散發著強大的凝聚力。
二十四節氣是文化的傳播。我們深知它主要是古代人民為了農耕而設立,每一個節氣都能代表作物的生長規律。即使在現代生活之中,二十四節氣還是對農業有著深遠的影響,人們通過它對農業進行指引,使得農業生活具有一定的標志性。例如瑞雪兆豐年等耳熟能詳的諺語,有著較大的依據性,而且觀察天氣狀況可以知道,每當節氣來臨之時,天氣總會發生一些相應的變化,較為符合節氣的總結效果。由此人們對二十四節氣更加深信不疑,并在歷史的長河中口口相傳,流傳至今仍然被科學所驗證它的有效性。
二十四節氣能夠促進生產活動,展現我國傳統文化的真實性。經過我國人們的共同努力,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加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向世界展示中國智慧。中華傳統文化流傳深遠,二十四節氣得到世界的認可,對整個中華傳統文化都具有較大的影響。它使得中華傳統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提高我們的文化認可度,也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覺和自信,讓中國故事傳向海外。因此,二十四節氣得到國際的認可,于我國而言有著重大的意義,能夠推動中國文化繼續傳承和發展,并且擁有較強的文化競爭力。
2 文化鄉愁的表達與安放
我國目前處于高速發展之中,有很多的傳統文化逐漸被磨滅,消失在了歷史的發展過程之中,使得傳統文化的保留難度加劇。人們對于農耕文化具有一定的感情,但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仍然被歷史所淹沒,使得它受到了較大的沖擊。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感情慢慢淡化,當城市化的進程加劇,人們遠離了鄉村,也將農業生產忘記,鄉村風土人情在消失的邊緣游走。社會的發展催生人們對農業的遺忘,導致鄉愁的情緒無處安放。鄉愁一直都是人們所依賴的情感,古代眾多詩人都曾經寫過類似于鄉愁的詩句,表達他們對家鄉的感情。鄉村的記憶和習俗,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無論已經走過了多久的路,或者多少年的時間,人們依然無比懷念家鄉的味道。鄉愁的滋味只有遠游的人們才能懂得,他們講鄉愁埋在心底,隨著年齡的增加更加強烈,于是落葉歸根的傳統流傳下來,成為很多人的心聲。
3 文化自覺與民俗文化傳承
民俗文化是歷史的見證,它們在風雨飄搖之中流傳下來,體現出傳統的歷史文化,也將古人的生活展現出來,讓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氣息。民俗文化需要被保護,它們在歷史中形成,可見其有多么的珍貴。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應該將民俗文化傳承下去,讓它可以被后人所知曉,并繼續流傳并發揚光大。
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可以分為好幾個方面,從根本上對文化進行保護,從而使得它們能夠更加完整。首先,要將民俗文化梳理清楚,在當地的風土人情中,找到民俗文化的根本,并不斷研究民俗文化的價值,確定其保護的可行性,決定其保護方法,加深保護的應用能力,并增強民俗文化的認識程度。其次,可以將民俗文化進行系統的分析,堅持傳統文化的本色,并不斷進行創新,賦予民俗文化以時代精神,讓它可以更加符合大眾的需要,從而增加人們繼承和傳播的頻率,讓民俗文化有機會繼續流傳,同時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民俗文化,并加入到保護它的行列中,形成較為完整的保護體系,使得人民更多的參與在其中。最后,民俗文化能夠建立起一些展館、博物館等地方,將優秀的民俗文化進行展示,讓人們對民俗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從而對民俗文化進行傳播,使得文化更好的被保護起來。
因此,民俗文化要不斷進行繼承,使得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下去。時代在召喚,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該承擔起歷史責任,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發展。我們要自覺形成文化意識,對民俗文化進行深入了解,不斷更新觀念,將文化自覺與文化傳承聯系起來。我們還要擁有傳統文化的批判精神,將糟粕的文化去除,保留精華部分,從而幫助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并且要積極創新,將傳統文化和時代相結合起來,使得其符合時代的發展潮流,并在歷史的長河中得到延續。這樣可以不斷激發我們的文化自信心,讓中華兒女對傳統文化擁有極大的熱情,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不斷將傳統文化進行流傳。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二十四節氣視域下的鄉愁安放與民俗文化傳承分析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一項研究,對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新時代下,文化創新的重要體現。二十四節氣歸根結底還是民俗文化,它們是我們獨有的文化,應該被我們所稱頌。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也在向全球化方向發展。如果想要擁有國際社會的話語權,文化競爭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所以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至關重要。我們要將文化的傳承作為己任,并不斷傳遞給更多的人,讓人們在文化的洗禮中,擁有更強的民族意識,能夠將傳統文化傳播到整個世界,讓傳統文化成為中國的一張靚麗名片,吸引更多的人前來觀賞。
參考文獻:
[1]周力, 孫芬. 二十四節氣視域下的鄉愁安放與民俗文化傳承[J]. 湖北農業科學, 2021, 60(16):4.
[2]朱莉莉. "博物館+非遺"視域下歲時節日文化傳承路徑探析[J].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 2019(00):20-33.
[3]李紅麗. 非遺語境下的博物館展示設計研究[D]. 青島理工大學.
352950033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