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 要:世界上的任何一種語言,從它產生之日開始,就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地發展完善,更新變化的。人類發明創造了語言,人類也自然要去改造語言,語言自身是不能夠發生變化的。人類的社會文明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人類的認知也是在不斷地拓寬的,語言自然也會跟隨人類文明的長河發展演變。語言的演變是全方位多方面的,但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形體,讀音,意義,語法等四大方面。其中語義的變化是最明顯也是最主要的變化因素。當一個社會處在某些變化之中,主要體現是新事物新現象的出現,這個過程中,相應的語義的變化對于其他因素來說是最易察覺也是最敏感的。語義變化過程,往往都要經過創新變化,傳播擴散,和固化結果這三個階段。漢語的語義演變研究歷史悠久,具有優良傳統,在古今眾多語言學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積蓄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和寶貴的研究經驗。本文就是從漢語的語義演變研究以及影響演變的因素,結合演變的可觀實例來淺談一下漢語語義演變各方面的認識。
關鍵詞:漢語,語義演變 變化因素 過去與未來
一、漢語語義演變的因素
1. 漢語語義演變主要體現在意義的變化
語義的演變是所有語言都會發生的現象,這也成為歷代語言學研究者最為關注的話題之? ?一。語義演變主要體現就是詞義的變化,所以詞義的變化也會大致經歷改變創新,擴散傳播,結果固化這三個階段。詞義演變的表現方式有很多,集中體現是詞義的擴大與縮小,詞義的升降,詞義的轉移,新詞的產生以及舊詞的消亡等。
其中,詞義的擴大和縮小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一個詞原來表示的意義范圍由小變大,或者是由大變小了,就是意義范圍寬窄的變化。我們不妨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綠色”這個詞,最初的意思只用于大自然中植物的主要顏色,隨著社會的發展,新事物新觀念的出現,
“綠色”一詞也被借用來表示健康清潔環保的意義,比如現在我們常說“綠色出行”,“綠色燃料”,“綠色社區”,“綠色生活方式”等等,綠色都不只是表示表面顏色的意義了,而是有了更深層次的抽象的環保理念的意義。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詞義的擴大的過程。再比如“臭”這個詞,本來是表示氣味的概括,表示所有的氣味。但現在往往只用來表示一些難聞,不好的氣味了。相對于原來的意義范圍來說意義縮小了。
說到詞義的升降,或者說詞義的升格和詞義的降格,如何理解呢?許多感情色彩的詞都包含著一定的情感傾向,我們說成是褒義詞,貶義詞,或者中性詞。詞義升格就是原來貶義詞變為中性詞或者褒義詞了,詞義降格是原來表示褒義變為中性詞或者貶義詞,或者中性詞變為貶義詞了。再看,
比如“批評”一詞,在古代表示的是閱讀檢查的意思,是個中性詞,詞義并無褒貶,但發展到了今天就變成了貶義詞,我們說它的詞義降格了。
那么,詞義的轉移又是什么意思呢?轉移指的是從一個地點轉移到另一個地點,那么詞義是抽象的概念,詞義的轉移借用“轉移”的抽象意義,意思就是詞義在詞表面上的某個意義轉移衍生出某個比喻義。但前后的意義有一定的關聯性,而不是毫無關系的。舉個例子,“口舌”一詞原來只有表面實在的意義,表示口腔和舌頭,現在有口腔舌頭說話的關聯衍生出“閑言碎語,流言蜚語”等含義。主要保留了后來的意義,前面的實在意義被虛化了。我們說詞義發生了轉移。
另外,還有一個很常見的表現就是新詞的產生和舊詞的消亡。這就很容易理解了。
社會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外在變現就是新事物的出現,和舊事物的淘汰,或者新觀念新概念的產生,就觀念概念的消失。這些出現和消失的變化都一定會在該社會的語言中體現的。就近來我們可觀的變化來說吧,現在我們說的“電視機”,“手機”,“電腦”,“互聯網”,“淘寶”,“元宇宙”等等都是隨著這些事物的出現而活躍于人們生活中的新詞匯。倘若一百年前,你在任何地方也看不到這些詞吧,因為那時候這些事物根本沒有出現。當然,新事物會出現,那舊事物也是在不斷淡出我們的生活的,比如“老爺”,“太太”,“洋油燈”,“洋火”,“糧票”,“合作社”,“生產隊”,等這些事物或概念由于不再適用于新社會而逐漸被淘汰,那么語言中的這些詞也逐漸隨著事物的消亡而淡出我們的日常交際了,就是我們說的舊詞的消亡。
2.影響語義演變的三個主要因素分析
語言包括字形,語音,語義,語法四大要素。其中語義,也就是詞匯,是與客觀世界聯系最為密切的要素。客觀世界發生任何細微的變化,任何新事物的出現,只要被人感知到,就會為它命名并賦予意義。所以,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是推動語義變化的第一動因。所謂客觀世界包括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第二個動因就是利用舊詞賦予新的意義,這就帶動了語義的發展變化,人類追求經濟性原則,對于語言的利用也是如此,人們不可能無限制的為新事物創造新詞語,必須從已有的詞匯中為它約定一個新的意義。比如不好的名聲用“帽子”來表示,電腦的屏幕用“桌面”來表示。
一個單一義項的詞被不斷賦予新的意義,語義系統也就獲得了發展。
出于語言表達的省力與簡潔的傾向,語言中的詞匯省略或詞匯簡縮也是詞義演變的重要推動力,比如漢語大量的成語的生成,各種形式的縮略語的形成等,比如人們利用傳說故事概括出“三人成虎”的成語來代替人們輕信謠言的現象,創造出“三好學生”來代指各方面都非常優秀的學生。根據以上的分析論述,我們認為詞義演變的三大動因概括為客觀世界動因,人的主觀動因和語言自身的動因。
二、關于漢語的語義演變研究回顧與前瞻
1.關于漢語語義演變研究的回顧
在漢語研究領域,語義演變相關的研究成果豐碩,漢代以后的訓詁學家尤其是清代小學家都對漢語詞匯的訓詁研究和詞義分析,留下了豐富的十分寶貴的資料和實用經驗。建國以后的漢語研究學者所做的詞語考釋,
詞義分析和詞義發展演變的研究,也積累了非常豐碩的成果和珍貴實用的方法思路。這些成果都對現在和為未來的予以研究打下了堅實有力的基礎
2.訓詁學是“中國語言文字學中一門傳統的解釋語詞和研究語義的學科”
我們將傳統的語義演變相關的研究歸納為四個階段:第一,傳統訓詁學對漢語語義演變研究階段。傳統訓詁雖多旨在“明經”,但其實實在在研究注釋了大量的文獻,客觀上確實為語義的研究留下了豐富的成果。傳統訓詁包括本義的追溯探索和深入分析,文獻中用詞詞義的訓釋,詞源意義的探索,詞義引申義的理論研討,虛詞的語法意義的溯源和發展演變的研究等方面。第二,以傳統的語義研究,關于漢語語義演變研究。漢語語義有關的探討研究,主要是以傳統語義研究為基礎的。
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探討常用詞的語義演變,方言詞匯的研究,以及詞的引申義的研究相關理論等。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就是對“聞”字詞義發展演變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比如張永言《詞義演變二例》以及《再談“聞”的詞義問題》等。第三,以結構主義語義學為基礎的漢語語義演變研究。這與傳統語義學研究不同,結構主義語義學認為詞和詞義是處在不同的層級結構系統中的。注重不同層級內部結構的系統性,認為系統內部各組成成分之間都是互相聯系和互相作用的,而不是散亂孤立的單獨個體,部分詞匯的語義演變會影響相關的單位,帶動其他詞匯的意義發生連帶性變化。主要包括語義場的相關理論與漢語詞義發展演變的研究和義素的分析法在漢語詞義研究中的運用。第四,功能主義為思想的漢語語義演變研究。
功能主義思潮的興起為漢語語義演變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從語言的表達功能作用上出發研究語義的發展演變。主要體現在以認知的語義演變研究為基礎和以語用的語義演變研究為基礎的。。
3.漢語語義演變的前瞻
上文對漢語語義演變做了大致的回顧,雖然漢語語義演變研究已經取得了豐富的成就,但細究起來,在研究范圍,研究框架,理論依據,方法論和研究視角等方面已依然存在著不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語歷史淵源深厚,要對其進行充分透徹全面的研究并非易事。語義研究作為漢語言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聚焦于語義演變的論述和闡釋,探討語義演變的規律,機制和原因。立足于傳統語義研究的實際情況,參考和學習借鑒國外歷史語義學近20年的優秀研究成果和進展,我們認為,當下我們應該以開闊的視野,客觀的態度,獨特的視角來重新刷新漢語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堅持傳統與創新相結合,深入探討漢語的獨特性,在共性中覺察差異性,發現內部規律性,探索出更加適合漢語語義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從而取得更新穎,更全面,更有廣度和深度的研究成果。這需要所有漢語研究學者,從業者的共同努力,為漢語的語義研究創造出更有價值的成果。
參考文獻:
《漢語語義演變研究》吳福祥、王云路
《漢語語義演變研究的回顧與前瞻》(下) 吳福祥
《現代漢語》黃伯榮 廖旭東
26535017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