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晚清民國時期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較為特殊的時代,一部分擁有一定審美情趣的文人開始自覺地參與陶瓷藝術創作,為從事陶瓷彩繪較為單一的匠人畫師隊伍注入了不一樣的血液。文人們受中國畫審美情趣的影響,簡化了粉彩在瓷器上繪畫的工藝技法,將“詩、書、畫、印”完美的結合,創造了類似于淺絳山水畫的陶瓷彩繪。淺絳彩瓷就是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下誕生了,給這一時代的陶瓷創作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它所表現的瓷繪特征在中國陶瓷史上史無前例,堪稱創舉,極大地提升了陶瓷藝術的文化品位,對陶瓷彩繪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文人畫、淺絳彩瓷、晚清民國、審美情趣、陶瓷繪畫
陶瓷與繪畫第一次的親密邂逅源自彩陶。彩陶悠久的歷史可追溯到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時期,是反應自然、社會、精神生活的一種寄托,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陶是泥火催生的藝術,是人類在原始中探索的產物。經過幾千年的漫長演變,陶變成了陶瓷,原始的探索變成了科學與藝術的結晶,陶瓷繪畫的融入則使這泥火的藝術更具人文氣息。中國文化因陶瓷藝術的燦爛而增色,西方亦因中國陶瓷藝術之美而認識中國。從此,“China”一詞將陶瓷與中國緊緊地綁在了一起。
宋代經歷了三百多年的發展歷程,其在詩詞、書法、繪畫等人文藝術領域空前繁榮,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與此同時,陶瓷藝術方面的成就也達到了歷史的頂峰,宋瓷成為一朵絢麗而多彩的藝術奇葩,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都有著重要地位。汝、官、哥、定、鈞五大官窯聞名于世,耀州窯、磁州窯、吉州窯等民窯精品蜂起,百花齊放之下,每個窯口瓷器展現的特色開始初顯。然而,瓷器與繪畫藝術的結合在當時還只是小眾,從五大官窯的風格便可窺知一二,其瓷器主要為素面,既無華麗的雕飾,又無艷彩涂繪,反映了宮廷的審美取向。而民窯之中以北方磁州窯為代表,開始將繪畫融入陶瓷創作,主要以鳥獸、花卉為題材,線條流暢,想象生動,栩栩如生,為當時的市民階層所喜愛。
元明清以來繪畫與陶瓷的結合向著更深更廣的領域邁進。元代繪畫藝術中文人畫占據了畫壇主流,它是一種綜合性藝術,集文學、書法、繪畫及篆刻藝術為一體,是畫家多方面文化素養的集中體現。而元代的瓷器由青花瓷開辟了從素瓷走向彩瓷過度的新時期,其畫風豪放,富麗雄渾,將中國的水墨技法融合進了瓷器的創作圖案之中。此時的文人畫和陶瓷繪畫形同兩個領域的陌生人,擦肩而過了。
明清時期,文人畫的美學趣味和藝術價值也開始被帝王所接受和認識,是其藝術規范的集成和鞏固時期。而繪畫與陶瓷藝術的結合也更加深入,陶瓷藝術的繪畫性表達占據陶瓷藝術主流,是陶瓷紋飾發展之大成時代。這一時期盛產的青花、五彩、粉彩都有文人畫的影子。
到了晚清時期,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經濟一落千丈,百姓貧困交加。揭竿而起的太平天國運動不僅沒有解決基本矛盾,反而加劇了原本混亂的社會局面。內憂外患的雙重夾擊使中國經濟處于崩潰邊緣。
與此同時,沒落的清朝政府再也無力維持景德鎮皇家御窯廠昔日的輝煌,瓷都的匠人畫師們雖在戰亂之中保住了性命,但面對生計之困,于是紛紛轉行轉業。就在景德鎮瓷業的極度不景氣之時,一些文人畫家開始介入陶瓷創作當中,為從事陶瓷彩繪較為單一的匠人畫師隊伍注入了不一樣的血液。這種文人畫家主動參與陶瓷藝術創作的行為,為陶瓷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由此,陶瓷繪畫從“匠派藝術”走向“新派藝術”。
當瓷繪有了文人畫家的參與,瓷繪創作的內容也開始發生了變化。在很長時間里,皇家御窯廠的瓷畫代表著中國陶瓷的主流瓷畫風格,這種風格主要表現為內容的高臺教化和形式的富麗堂皇。瓷畫內容上是服務于維護封建統治的教化主題,具體表現為代表皇權的各式龍紋,代表祥瑞寓意的各種意象,勸解人倫帶有忠孝意義的各類故事等。而文人畫家則把文人畫的藝術特色、表現技法以及審美意趣融入陶瓷繪畫中,表現為以故事情景和山水為主要描寫對象、以詩意和個人化的內心情感為主要表達對象的內容體系。它不但讓陶瓷藝術更具文化底蘊,也對當時的景德鎮陶瓷創作產生了巨大的震撼。
文人畫家為了方便自己在瓷上繪畫,簡化了粉彩的工藝技法,其與粉彩的工藝區別在于其省略了一部分復雜的填色工序,創立了類似于淺絳山水畫的瓷上淺絳彩。“以淺絳畫家為代表他們寫意風格彩繪瓷板繪畫重寫尚意,強調書寫性。以繪畫中繪畫形象切入陶瓷,并植入詩書畫印,狀物抒情的手段更加洗練。”1文人畫的精髓在于其思想情趣的表達,即超然于物外的那種閑情逸致。畫外情緒的渲染,筆簡而義滿。淺絳彩瓷正是有文人畫入瓷而產生,它將構成文人畫的精髓:人品、才情、學問、思想完美地融入其中。
淺絳彩瓷的面世,形式上由原本單一的書法或繪畫轉變為詩、書、畫、印齊備,一如絹紙畫。其用筆、構圖、賦彩十分講究,意蘊深邃,格調清雅,行云流水。“文人畫家力圖把自己理想中的人格、品質、情趣都物化于瓷器之上,瓷器也就成為文人雅士寄寓情感、抒發理想的有效載體。”2
在當時社會的條件下,上至官員,下至百姓,都非常喜愛淺絳彩瓷。且淺絳彩瓷畫科齊全,人物、山水、花鳥都有各自領域的名家名士,因此受到了熱烈的追捧。淺絳彩三大名家之首的程門被視為淺絳彩繪的集大成者。他的山水畫作品造詣很高,其山水取法于前輩新安四家作品,把早期新安畫派的清冷氣氛發展為清新淡雅,有時也追求色彩艷麗,但艷而不俗。大膽的用勾連帶皴,帶來了文人畫寫意的效果。三大名家之一的金品卿同是新安派畫家,擅長淺絳山水及花鳥人物,山水除繼承新安派的精髓外亦吸收各家畫派之技藝。三大名家的另一人則是師從程門的汪友棠,人物、山水、花鳥皆擅長,山水的筆意設色頗有程門橫筆點苔的風格。而“珠山八友”3八位獨樹一幟、才情高卓的畫家成為了晚晴民國淺絳彩瓷繪的代名詞。
在晚清民國那個年代,為了生計展現的淺絳彩瓷畫藝術,融入文人畫的形式,簡潔的風格,淡雅的色彩,也給當時的年代留下光輝的一頁,也為新粉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淺絳彩瓷在晚清民國時期有了文人畫家參與創作后,經過他們不停地實驗,終于將文人畫的理念完美地融合到瓷器創作中,使淺絳彩瓷的表現形式和創作內容更具文化氣息,讓更多的人去接受、欣賞和喜歡。
參考文獻:
[1]李磊穎 花鳥:陶瓷裝飾中的另類敘事[J] 藝術教育 2011年第7期
[2]子午源 瓷器上的文人畫[M]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6年
[3]耿寶昌 珠山八友[M] 江西美術出版社 2004年
作者簡介:邱劍,男,1981年6月5日,重慶人,單位:嘉興市山重水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中級工藝美術師,本科,研究方向:工藝美術/陶瓷繪畫及工藝。
273950170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