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網+”出版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出版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亟待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互聯網+”時代,出版融合發展是必然趨勢,知識付費凸顯了出版融合發展的價值,傳統出版社需走出版融合發展之路,提升知識服務水平。出版社應積極進行發展路徑的轉型構建,以內容建設為根本,打造“互聯網+出版”融合發展產業鏈;強化技術支撐,將新技術應用于出版融合發展中;培養復合型人才,建設出版融合發展的人才隊伍。
關鍵詞:“互聯網+”,出版融合發展,轉型發展
在新時代背景下,針對出版業發展面臨的變化趨勢,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走融合創新發展之路,是必然選擇。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等六部門發布《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進行出版融合發展,以創新促進出版新業態的轉型提升。2021年5月,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關于組織實施出版融合發展工程的通知》,啟動實施出版融合發展工程,推動出版融合發展已成為國家重要的戰略需要。
“十四五”期間,實施出版融合發展,打造精品出版工程,是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明確的方向。但是,根據目前的發展現狀及變化,要想真正實現出版融合發展,仍存在很多挑戰。出版業需要抓住時代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實現整個行業的高質量轉型發展。編輯需牢記使命擔當,緊跟時代發展,既扎實專業業務能力,又順應新業態發展趨勢,做好工作轉型,充分適應出版融合發展新業態。
一、“互聯網+”時代,出版融合發展是必然趨勢
“互聯網+”時代,數字化閱讀、知識付費呈現爆發式增長,用戶的閱讀習慣、消費習慣已經養成,打破傳統單一的出版形式,走融合發展之路,是出版轉型的必然趨勢。
1.“互聯網+”環境下,知識付費凸顯出版融合發展的價值
經過多年對用戶習慣的培養,知識付費消費形式已逐漸成型。面對將知識變成純粹的商品,成為極具商業價值的“知識付費”消費形式,傳統出版社在向出版融合發展轉型的過程中,需分析全行業發展現狀,充分抓住發展機遇。
2018年1月12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新聞出版業互聯網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國內知識付費的總體規模達500億元,網民為內容買單的消費習慣正在養成,知識付費的風口越來越大。2021年,國內知識付費平臺發展如火如荼,已經逐漸成為用戶知識學習的重要方式。
知識服務平臺從2016年興起,經過強勢發展,已經各自發掘出自身的發展優勢,例如社交知識服務平臺,有知乎、分答、得到、嗶哩嗶哩等;社群閱讀學習平臺,有十點讀書、樊登讀書會、有書等;課程匯聚平臺,如喜馬拉雅、千聊等;以及現在的抖音、快手等,都具有知識服務的功能。這些平臺都成功地實現了由免費到付費的蛻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眾付費習慣已經逐步被培養形成,另一方面,根本原因是當今時代日益凸顯的知識焦慮與需求。
在知識爆炸的快節奏時代中,人們面對海量的信息而應接不暇,產生強烈的焦慮感,一邊瘋狂地渴望吸取新的知識以提升自我,一邊又感到所獲知識不足以所用。如何高效地獲得對自身有價值的有效信息與各個領域的知識成為緊迫的問題,因此跨界化和碎片化學習便成為新的學習特征。正是由于這種焦慮感的存在,知識付費平臺應運而生。
2.傳統出版社走出版融合發展之路,提升知識服務水平
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催生了一批極具互聯網思維的企業,它們以雄厚的資本、活躍的思維和先進的技術,躋身于出版領域。像喜馬拉雅、網易云課堂、騰訊課堂等知識服務平臺,它們不屬于出版業,卻從事著原本由出版業承擔的知識傳播功能,也在輸出紙質圖書。
知識付費市場的形成,客觀上激發了人們強烈的求知欲,這種龐大的緊迫的知識需求正是廣闊市場前景之所在。與此同時,優質內容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出來,這些知識付費平臺在如何持久地提供優質內容資源方面出現發展瓶頸,而這正是傳統出版社的價值所在。
當前,互聯網正加速重構出版傳媒新格局,出版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只有以“互聯網+出版”進行融合創新發展,在知識付費領域將自身的價值和優勢充分地體現出來,不斷推進出版融合深度發展,做好內容質量的提升,打造精品力作,建設和運營好線上線下平臺,加快構建現代出版體系,才能增強出版核心競爭力,做優做強做大出版產業。
二、“互聯網+”出版融合發展路徑的轉型構建
出版融合發展是一場革命,是在“互聯網+”時代,順應傳播的移動化、視頻化、互動化趨勢,綜合運用多媒體表現形式,生產滿足用戶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和多終端傳播的出版手段,在內容、技術等方面同步進行的一場技術革命。
1.以內容建設為根本,打造“互聯網+出版”融合發展產業鏈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經過在各個領域的發展和應用,已經充分證明了它強大的力量,“互聯網+”的本質其實是“技術+”,出版社最大的價值是內容,而“內容+技術”的融合是發展的關鍵,因此,走“互聯網+出版”之路便成為必然。
出版融合發展必須堅持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建設優質的出版內容,以內容優勢贏得核心競爭力。在內容建設方面,首先要堅持正確的出版導向,樹立精品意識,打造精品力作,出版有益于社會發展進步、提升民族精神的優秀作品。其次要秉承創新精神,充分運用“互聯網+”新形態,推進出版內容、出版方式、傳播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化創新式發展。
傳統出版社在內容生產方面,主要是以紙質圖書為主,現在一些出版社已經開始在出版融合轉型發展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以優質紙質圖書為依托,深度挖掘紙書內容的立體式開發,打造影視動漫、教育課程、文創產品等為一體的出版融合產業鏈,實現一次出版、多元化營銷,使紙書內容的價值實現最大化,滿足讀者(用戶)多樣化的需求。
2.強化技術支撐,將新技術應用于出版融合發展中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以人工智能、大數據、AR/VR、5G等為代表的智能化技術在社會實現了廣泛的應用,在推動社會進步、行業發展方面產生積極的作用,也對很多行業包括出版業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傳統的出版生產方式已經無法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在出版流程、出版技術、出版形態等方面都需作出積極的改變,通過利用智能化技術,實現以多種技術作為支撐,推動行業發展。
目前,智能化技術在出版領域的運用是多樣化的,例如“人工智能+圖書”“VR+圖書”等應用較為普遍的在紙書上融入技術的方式,還有一些大型融合出版項目則需要使用更加復雜的多樣化的技術作為支撐,要求與難度更高,時間和資金投入也更大。智能出版產品作為一種新的深度融合方式,具有多維交互特性,便于更好地實現廣泛傳播。例如,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聯合科技公司開發了人工智能機器人,“打造IP+社群+互動、紙質+數字+音頻+機器人的創新教育理念,建立優質內容資源最大化、傳播方式立體化的出版模式和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出版要走向深度融合,必須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AR/VR、5G等新技術,樹立社交化、分眾化、精準化等現代傳播理念,使傳統出版的內容資源賦予更多新的全方位的知識附加值,在“知識付費”形成大環境的情況下,實現知識服務的前沿性和先進性。在此過程中,出版業要及時了解新技術、學習新技術、運用新技術,真正將新技術與出版融合發展,實現創新式引領式發展。
3.培養復合型人才,建設出版融合發展的人才隊伍
傳統出版社主要從事紙質圖書的出版,編輯的工作內容也是以紙質圖書為主。在出版融合發展的探索過程中,眾多出版社也在思考如何轉型發展,探索融合方式。融合出版的框架和方向基本確定下來,但是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卻依舊存在許多瓶頸,在出版內容、運營方式、營銷渠道等方面并未實現根本性的改變。由于多種因素影響,編輯作為主要生產者,理念、視野、能力等方面還是主要基于紙質出版的狀態,培養復合型人才成為推動出版融合發展是關鍵之舉。
培養復合型人才,建設出版融合發展的人才隊伍。首先,要創新體制機制。出版單位應圍繞出版審讀融合發展的需求,改變傳統的組織管理結構,構建合理的新型組織管理模式,在組織架構、業務板塊、運營方式、考核激勵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革,采用項目制、工作坊等形式,建立靈活的工作機制,激發編輯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為有創造力的員工營造良好的環境,提供成長的平臺和發展機遇,幫助員工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同時,打破行業界限,吸引各個領域的優秀人才投身出版事業,構建內容生產、全媒體運營、技術支撐、資本運動等立體化的出版人才隊伍 ,造就出版融合發展所需要的新型復合型人才。 PR
參考文獻:
[1]中國編輯學會.新業態 新挑戰 新思維[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周云倩,趙赟.基于關鍵詞共現的出版轉型研究熱點分析.科技與出版[J].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9).
[3]劉睿君,吳鋒.5G背景下出版智能化的供應鏈賦能路徑研究.出版廣角.2020(11).
[4]周國清,朱美琳.新時代編輯主體的核心素養與使命擔當[J].中國編輯,2018(4).
[5]光明網.推動實體經濟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http://theory.gmw. cn/2018-08/13/content_30497769.htm.
[6]光明網.北婦社進軍人工智能融合出版.http://epaper/gmw.cn/ zhdsb/html/2017-08/30/n2.D110000zhdsb_20170830_6-08.htm.
(作者單位:原芳,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責任編輯:李雪威)
363050033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