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巖
(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華家鎮中心小學 吉林 農安 130200)
雖然以新課程標準為主的前沿教學理念和全新教學模式逐步融入數學課堂,但在標準頒布和實施近十年來,小學數學課堂中依舊存在著低效現象和問題,那么,如何擺脫無效問題,轉變低效境遇成為廣大小學數學教育者值得思考與探究的問題。下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筆者的分析與思考,具體如下:
1.1 先教后學為主旋律,課堂教學存在“娘巧女拙”現象。先教后學與娘巧女拙的背后,是傳統教學模式在“作怪”。當前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教學依舊占據著主位,從課前的預習、課堂中的教學設計和總結都設計的非常詳細,就連課堂之上的細枝末節都能夠有很好的鋪墊,將所涉及到的數學知識反復“嚼碎”喂給學生,生怕學生“嚼不碎”“咽不了”,教師努力樁樁件件事情進行示范,學生在課堂上也能當時能懂,跟隨教師的腳步,一步步聽從教師的命令去做,當堂效果看似不錯,結果卻往往會事與愿違。學生沒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個“牽線木偶”沒有自己的思想,注定不會展示出有趣的靈魂,更無法完成高難度的挑戰動作,一旦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一項作業,結果將是一塌糊涂。這種低效現象產生的原因在于教師在“怎么教”方面下足了功夫,卻忽略了如何利用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怎么學”,“如何高效的學”。做到了“授人以魚”,卻忽略了怎么“授人以漁”,即使再怎么努力,學生也只能是“臨淵羨魚”而已。
1.2 濫用現代教育技術,課堂教學存在“技術困惑”問題。數學《新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提出“要重視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這在當前時代數學教育中非常具有時代性指導意義。然,現代教育技術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使得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形象、生動、具體,引領學生在視聽結合的氛圍中勤于動腦,有效轉動思維解決數學問題;用得不好,現代教育技術將成為課堂“雞肋”,不僅不會起到任何正面的引導效果,還會占用寶貴的教學時間,學生在動態影像中學不到一點知識,還被其分散了學習注意力,不利于教師高效開展數學教學。產生低效的原因在于教師沒有將教學內容進行分類,也沒有從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出發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設計教學環節,有些內容不適合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教師若一味地追求現代化,自然起不到應有的效果。比如,拿“小數除法”一課來講,本章節適合學生運用思維開展計算,若需要現代教育技術輔助的話,只是簡單的出示相應例題,展示主要問題,強調相應定理即可,但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滿堂灌”活動,就非常不適時宜了。
1.3 教學忽視學生個性,課堂存在“教學漫灌”問題。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仍有許多教師為趕教學進度而開展“一刀切”“滿堂灌”的教學活動,嚴重忽視了學生個性化發展。學生和學生之間存在著差異,教師在教學中一味地趕教學進度,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還能夠跟隨其腳步努力消化數學知識,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便會出現吃力、消化不了的情況,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就更不要說了,其根本就消化不動數學知識,上數學課如同聽天書,艱澀難懂,其自信心也將在一次次打擊中消失殆盡。這樣的教學不僅無法讓全班學生得到發展,還會打擊班級所有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這種斷尾式前進,付出的代價實在太過慘重。產生低效的原因在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對學生進行很好的分層管理,并且嚴重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以致于“教學漫灌”問題的出現。
比如,在一次課堂小測當中,一位教師教學完畢,便針對教學內容設定一定的教學測試,由于教師沒有將教學內容和測試習題等進行相應的分層設置,且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在這場課堂測試當中,學生能力比較強的學生率先完成了測試題,而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才剛剛有點兒解題思路,教師便公布了答案,能力比較弱的學生運轉思維的過程被打斷,也沒有收到教好的引導,以致于學生在今后的測試中根本不去思考問題,認為反正老師一會兒就會找學習好的同學回答問題,并公開答案,我們做不做都沒有關系。這樣的想法無疑是非??膳碌?,課堂當中的教學內容未設置分層,進行“滿堂灌”的教學活動就已經令學習能力偏弱的學生頭疼不已,當堂測試的開展是針對全班同學所開展的活動也淪為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之間的“角斗場”,將學習能力較強或較弱的學生排擠在外,成為課堂中的“看客”,自主性差,學習信心不足,成為這些學生身上撕不掉的標簽。
2.1 轉變教學觀,打造以生為主的教學模式。出現上訴的問題,總的來講,就是教師教學觀陳舊,未及時在核心素養背景下轉變教學觀。為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應當順應時代潮流,及時轉變教學觀,接受“以生為主”的教學思想,打造以生為主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當中,有助于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為教師高效開展數學課堂奠定堅實基礎。
2.1.1 先學后教,奠定高效基調。核心素養背景下開展數學學習活動,需以學生為主,推崇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先學后教模式,能夠很好地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翁。教師作為引導者,指導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活動,并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定教學環節,采用與其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引領學生有效開展數學學習,達到“以學定教”的效果,為小學數學課堂奠定高效基調。
比如,在教學“運算律”一課時,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能夠自主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掌握其運算順序,并能夠熟練地進行運算,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重視先學后教教學模式的開展。拿學習“文具店買東西”的問題來講,筆者利用問題讓學生開展“先學”活動,并隨時隨地的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其引導,保證其更好地開展學習活動。如,“仔細觀察文具店買東西的圖,你從中能夠找到那些有用的數學信息?針對這些數學信息,你又能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學生的思維被牽引住,并仔細觀察圖片探尋有用的數學信息,如計算器每個22元,鉛筆盒每個18元,圓珠筆每支4元,鋼筆每盒24元。學生根據這些數學信息提出“買6支圓珠筆多少元?”“鋼筆每支多少元?”“買5個計算器多少元?”“買4個計算器和1支鋼筆要多少元?”……以簡單的數學問題指引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圖片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利于筆者高效開展接下來的教學。
2.1.2 巧用技術,打造直觀教學。如何將信息技術巧妙地融合進小學數學教學中,實現教學現代化,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成為教師值得探索的問題。數學教師若想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教學,需事先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并依據學生學習情況靈活開展數學教學,方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比如,在“軸對稱和平移”當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直觀地幫助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理解對稱、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如,筆者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平面圖形,并在其中著重講解什么是軸對稱圖形,然后讓學生判斷多媒體中出現的諸多平面圖形當中,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那些不是軸對稱圖形。經過多媒體簡單的輔助教學,學生在很短是教學時間內便很容易判斷出長方形、正方形、等邊三角形、等腰梯形、菱形以及特殊的四邊形都是軸對稱圖形。
2.1.3 分層教學,助推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教學重視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更加注重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善于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開展分層教學,打造適合每個階層學生學習空間,發展學生的個性,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所獲,有所得,讓“滿堂灌”變為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水平。比如,在教學“確定位置(一)”中,筆者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來開展分層學習活動。拿在教學目標中設置分層來講,C層次的學生學習能力比較弱,能夠跟隨筆者的引導,依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并且能夠描述簡單的路線圖;B層次的學生學習能力比較強,能夠借助空間觀念去學習如何使用平面示意圖,以運用方向和距離去描述物體的位置;A層次的學生學習能力強,需要在B、C層次學生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的開展自主探究活動,并有效運用自身知識嘗試解決所遇到的現實問題。每個層次學生都有自己需要達到的目標,以促使不同層次學生都能夠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當中,實現各自的學習目標,讓班級所有學生都能有所發展,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為筆者打造高效數學課堂提供保障。
2.2 童心未泯,開展趣味十足的游戲化教學。小學生年齡小,喜歡玩鬧,在日常學習過程中,他們多以“游戲學習”的方式去進行相應的學習活動。結合小學生這一心理特征,筆者認為,教師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更應當充分結合學生這一特點,立足實際教學內容,開展游戲化教學,讓學生發現學習的樂趣,喜歡學習,進而善于學習。比如,在學完一課時“乘法”知識后,為鍛煉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思維能力,筆者組織學生開展“我是計算小能手”的游戲活動,學生需根據筆者所出的題型,快速舉手回答問題,對于回答的又快準確率又高的學生,筆者適當的獎勵一些文具,以資鼓勵。如,筆者出示算式98×22、808×21、105×31、317×21等,學生需要先進行估算,然后再列豎式計算。學生的興趣立馬被調動起來,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先估算98×22,將98看作100,將22看作20,所以這道98×22≈2000,再在黑板上列出豎式98×22=2156。通過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他們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他們思維的敏捷性,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
2.3 創設有效情境,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稊祵W課程標準》重視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提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币溃畋旧肀闶且粋€巨大的數學課堂,數學教師可從學生熟知的生活經驗和情境出發,為學生打造比較感興趣的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參與實踐,以親自經歷數學知識的建立的過程,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令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的同時,借助已有生活經驗感知數學的存在,并將生活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從而有效感知數學模型的存在。
比如,在教學“中位數和眾數”的概念時,為讓學生理解中位數和眾數的含義及應用,明確“平均數、中位數肯定有,眾數卻不一定有的事實”,筆者在教學之中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引領學生學習。如創設情境“小華找工作,某餐飲經理告訴他職員月工資平均為1718元,小華很高興地加入了餐飲服務行業,但一個月后發工資時,小華拿到1200元的工資,于是便拿著工資找經理理論,經理為讓小華心服口服,拿出員工月工資表讓他看,具體如下:

經理副經理出納A員工B員工C員工D員工E員工F員工G員工H員工月工資40003000200014001400130012001200120012001000
經理有沒有欺騙小華呢?”
問題提出來后,學生立馬運轉思維進行相應的運算,發現職員月工資平均確實為1718元,經理并沒有欺騙小華。筆者接著提問“那么,從這里看,員工的平均月工資能夠實際、客觀的反映員工的真實收入呢?你們認為哪組數據反應一般職員的實際收入比較合適呢?”經過觀察、分析與探究,有的學生認為1300元比較合適,因為這個數值剛好處于最中間,而有的學生則認為1200元最為合適,因為獲得1200元(共有四人)工資的員工人數最多。在學生有了一定的認知之后,筆者趁熱打鐵,讓學生分析“什么是中位數?那么眾數又是什么呢?”學生們很快從剛才的表格數據中進行總結,中位數的模型為將一組數據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排列,中間的數。眾數的模型為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在此教學情境中隱藏了中位數和眾數這兩個抽象的概念知識,讓學生通過表格進行分析與探究,學生思維快速運轉,從數據推理中有效思考數學問題,并從具體問題中抽出中位數和眾數這兩個數學問題便是學生建模的過程。
2.4 重視合作學習,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焙献鲗W習是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形式與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重獲獨立學習的能力,燃起探索知識的欲望與興趣,且能夠在相互探究過程中,讓學生自己根據學習內容,自主表達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疑問或者新的看法,并能借助合作性探究學習方式,與同伴共進退,共同探討所遇到的“疑難雜癥”,以便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思考與分析作出正確的判斷,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水平。
比如,在引導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時,筆者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筆者指著長方體的透視圖提出相關合作探究問題,以加深學生對長方體的特點的認識,如“(1)如果去掉長方體的1條棱,你能想象出長方體的大小嗎?”“(2)若是去掉長方體的2條棱呢?你能想象得出嗎?”“(3)若是讓你自己選擇棱去掉一些的話,你至少剩下哪幾條棱才能夠保證你自己能夠想象出長方體的大小呢?”等,利用這些問題,讓學生明白一個頂點的三條棱決定一個長方體的大小,把這樣相較于頂點的三條棱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除此之外,利用相應的演示、指導與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創造更多感知與體驗長方體知識的機會,有助于筆者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而針對如何認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之時,筆者還是選擇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先學”,然后筆者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相應教學(“定教”),考驗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筆者以問題指引學生開展合作探究,“(1)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嗎?(學生成果分兩派,即: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正方體不是特殊的長方體)”“(2)根據正方體、長方體的特點進行判斷,正方形的特點是否都符合長方形的特點?觀察正方體、長方體的特點,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學習成果:正方體的特點都符合長方體的特點)”通過這樣的合作探究,學生發現“正方體可以看成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在學生探究過程中,筆者以引導者的角色組織學生高效開展合作學習,并在學生遇到困難時予以引導與幫助,確保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高效完成數學學習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和數學素養,讓學生有信心在未來的數學學習道路上發展的更好。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重視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開展小學數學教學,以便借助新的教學觀念打造適合學生發展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適當教學手段的引導之下,更好地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并能夠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