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文明建設

2022-03-14 10:20:54戴鐵軍周宏春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22年1期
關鍵詞:文明人類生態

戴鐵軍,周宏春

(1. 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北京 100124;2.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10)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全球性問題,保護大氣環境、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和防止氣候變暖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自1997年《京都議定書》通過后,國際社會持續努力協調行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2018年聯合國通過了《巴黎協定》,2019年全球氣候變化履約國大會在馬德里舉行,圍繞共同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目標展開討論,解決氣候變化的治理與經濟增長目標的沖突。全球很多國家和組織加入到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列。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中國成為碳排放大國,碳減排的壓力與日俱增。2009年11月25 日,中國宣布在2020年單位GDP 碳強度比2005年降低40%~45%。2020年9月22 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了“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這是中國首次向全世界明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點,做出了迄今為止有關減少各國全球變暖預期的最大承諾。

1 研究背景

全球性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在21世紀所面臨的嚴峻挑戰。由于全球氣候變化所導致的地表平均溫度升高、水循環系統失衡、海平面上升、降水規律改變以及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和強度增加所引發的生態危機,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與健康。迫使我們不得不正視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生態環境挑戰;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認識和改善工業文明,避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矛盾的進一步激化,真正走出全球氣候變化危機的困境。

自1990年以來,我國區域性高溫、氣象干旱和強降水事件頻次日益增多。新華社[2]報道中國每年因極端氣候事件引起的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148億元。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僅2011年全國耕地累計受旱面積4.8億畝(1 畝=0.067 hm2),農作物受災面積2.44 億畝、成災9898萬畝、絕收2258萬畝,因旱造成糧食損失2320萬t、經濟作物損失252億元,直接經濟損失1028億元,全年共有2895萬人、1617萬頭大牲畜因旱發生飲水困難。此外,氣候變化也加劇了中國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北少南多”的水資源格局遭到局部暴雨的改變。因此,科學應對氣候變化,提升氣象災害風險防控能力,減緩由氣候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已成為中國面臨的重大問題。中國資源短缺、環境惡化,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中國要改變歷史發展形成的由于資源過度開發使用,而造成的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未來任務十分艱巨。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3]公布的世界98個國家城市空氣質量檢測報告顯示,中國空氣質量差,排名第11位。所以,正視氣候變化問題,有效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短缺的矛盾,確保資源能源安全,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已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成就全球矚目,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日益提高。與此同時,世界各國對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承擔大國責任的呼聲愈發強烈,而在氣候領域,中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而為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奠定較好基礎。尤其是近年來,中國基于對世界大勢的準確判斷,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創新理念,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為人類社會未來的持續發展提出了“中國方案”,展現了一個大國的責任與擔當。自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之后,贏得很多國家的響應和支持,并成為一個被大多數國家所接受的新理念。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科學論斷,這是對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作用的歷史性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進一步強調“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彰顯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4]。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機制變革。推動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公平、各自能力等原則基礎上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5]更好地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生態文明思想和外交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來指導中國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踐,具有重要的理論、戰略和現實意義。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氣候變化問題作為特殊的全球公共問題,不但具有強大的跨國界影響力,更為多學科不同研究領域帶來挑戰。1979年,第一屆世界氣候大會,氣候變化問題正式進入國際社會關注的視野。隨著自然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文社會科學對全球變暖趨勢的探討與爭論也在逐步升溫,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也進一步說明氣候變化問題在人類發展道路上的影響程度之深、波及范圍之廣。

國外學者較早地開始對氣候變化問題進行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主要從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和倫理學等學科角度研究氣候問題,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學科交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研究已成為趨勢。特別是,近些年來諾貝爾獎在和平獎、經濟學獎和物理學獎等幾個獎項都授予了氣候變化研究。經濟學界關注的是采取措施減緩氣候變化是否值得,全球為應對氣候變化應付出多大成本、依據成本和收益分析應將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什么水平[6]、最優的減排路徑是什么等問題[7]。政治學界對氣候變化的關注首先是主要集中在國際政治和全球治理方面[8],其次是民主體制能否應對全球氣候變化[9],氣候政治學還日益向國家安全、社區治理等領域延伸[10]。社會學界對氣候變化的關注相對較晚,成果也不是很多,主要側重風險社會[11]、全球社會[12]、社會制度[13]等層面。倫理學界對氣候變化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倫理考量[14]、倫理責任[15]和功利主義[16]等方面。

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是,隨著氣候談判的深入,中國學者對這一全球性問題的研究在增多,相關研究文獻也在增加。在經濟學方面,潘家華[17]認為減緩氣候變化可促進能源效率提高,產生許多對國民經濟的積極效應;周宏春等[18]認為碳循環經濟是新冠肺炎疫情后為實現經濟綠色復蘇、應對氣候變化提出來的新概念,被認為是一種可以指導國際社會努力建立一個更具包容性、更有彈性、更可持續、碳中性/零凈排放能源體系的整體解決方案;張坤民[19]認為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人類命運的全球革命,強調低碳經濟將重塑未來的人類文明。莊貴陽[20]提出了低碳經濟發展的方式、途徑和政策選擇。在國際政治關系方面,張麗華等[21]認為一些國家轉移其國際責任的氣候政策重創了國際多邊主義氣候合作機制,中國堅持國際責任與國家利益的統一、責任范圍與治理能力的統一是理性審慎的戰略選擇;張海濱[22]解讀和評價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內外政策,以及國家安全的戰略框架;馬欣等[23]認為通過引入全球視角和圖形化等方式增強存在性威脅表達效果,以提升中國氣候安全化水平。在法學方面,郭鋒等[24]建議以應對氣候變化為核心,逐步建立起以減緩和適應兩大分支為主要內容的且體現中國國情的應對氣候變化法律體系;周珂等[25]提出目前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法治建設上應該注意的五個重要問題。在倫理學方面,何建坤等[26]對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的“公平”性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系統討論;高景柱[27]認為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當代人負有追溯性的代際義務和前瞻性的代際義務。在公共政策治理方面,周宏春等[28]回顧了全球氣候研究的歷史演進,給出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路徑,并給出了中國走一條符合國情的低碳發展之路的建議;周宏春[29]認為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氣候變化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治理路徑;王茹[30]構建了碳稅與碳交易協同多源流理論分析框架,提出碳稅與碳交易政策協同建議;張恒等[31]認為我國運用財政政策大力支持發展低碳經濟,為全人類做出積極的貢獻,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最佳行動選擇。在傳播學方面,張麗娜等[32]認為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政府通過加強氣候傳播,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體系;鄭保衛[33]認為氣候變化問題已超出了單純的環境范疇,成為關涉各國切身利益與發展空間的重大政治話題,并由此形成了各國政府、國際機構、媒體、NGO等利益相關體之間的利益博弈和國際的輿論斗爭;汪萬發等[34]認為提升中國全球氣候治理話語能力,有效應對全球氣候治理面臨的外部挑戰,深化國際氣候合作。在社會學方面,羅橋[35]解釋了社會學缺席氣候變化研究的主要原因,并對社會學介入氣候變化研究的可能性做出客觀性的推論;洪大用[36]認為社會學家關注中國現代化轉型的環境約束,特別是關注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設計和實踐的社會復雜性,為改進氣候政策的設計和績效做出應有的貢獻。應對氣候變化的研究也逐漸進入當前的“核心”位置,相關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并且,隨著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跨學科研究成為新的研究趨勢。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從不同學科角度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進行了研究,取得了眾多成果。但是,國內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對氣候變化政策研究思路、框架類似于歐美學者的研究;二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研究多為實證,少有機理性研究;三是,多為低碳經濟、氣候談判、低碳發展路徑等。特別是,忽視了從生態文明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綜合視角進行研究,僅有的一些研究也比較零散,或者只是從生態文明或人類命運共同體單一視角研究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缺少將生態文明、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應對氣候變化進行有機整合,從理論層面研究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及影響機理。

因此,在充分學習、吸收國內外優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研究擬在生態文明理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態學、循環經濟學等理論框架下,結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特點,解析應對氣候變化、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生態文明背景下中國科學地應對氣候變化的路徑及治理措施提供理論基礎。

3 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內在邏輯

以生態文明、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態學、循環經濟學等理論為基礎,分析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內在邏輯關系建立的現實需求,以及三者之間關系建立的理論基礎,進而解析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3.1 三者之間內在邏輯關系建立的現實需求

全球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面對的難題,所有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而置身事外,是人類共同的命運,為此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共識和規則,構建新的合作關系,以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1)應對全球氣候治理危機需求。隨著地球氣溫升高,水循環系統失去原先的平衡,水汽循環不穩定性加大,多水或少水現象增加,極端天氣增加,旱澇災害頻發。海平面上升,海水涌入城市,島嶼消失,出現生態移民,帶來社會管理的風險。海水溫度升高,不能適應升溫的生物滅絕,導致生物食物鏈和生態鏈的斷裂,生態安全受到嚴重的威脅。氣溫升高,大陸雪線后退,沒有遷移能力的動植物,因不適應環境變化而死亡,生物多樣性減少。如果地球升溫不能控制在安全的范圍,有序的生態系統變得無序異常,生態危機、生態災難影響著人類。我國正處在經濟中高速發展階段,發展中面臨著環境污染、生態系統退化、氣候環境惡化等問題,治理任務十分艱巨。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氣候生態環境,不斷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實現綠色低碳發展迫在眉睫。

生態文明建設與人類文明是相互依存、和諧共融的統一體,建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融的生態文明,進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當代社會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以及對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及自然生態等方面綜合研判基礎上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發展未來。因此,世界各國應攜手同行,共建全球生態文明,樹立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的意識,堅定不移地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只有把生態文明發展與人類文明延續視為和諧共生的統一體,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才可能得到保護,人類社會也才能走文明發展之路。生態危機警示人們,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態基礎,并在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基礎上,構筑和諧共生、共贏的人類制度文明,形成超越工業文明的更高形態的生態文明。

(2)人民對美好環境的需求。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工業化深入,人與自然關系變得越發緊張,自然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森林覆蓋率下降、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水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頻繁發生。生態環境問題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致使幸福感降低。因此,推動守護綠水青山的良好生態環境,正是回應人民對美好環境的訴求。2013年4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7]將突出環境問題納入民生優先領域,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環保思想。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清澈水質、清潔環境等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良好的生態環境越來越珍貴。因此,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新方式,并從中創造新增長點。生態環境與人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因此,改善生態環境,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的需求,是最為迫切的。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更優美的環境成為人民群眾的迫切向往,成為衡量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的重要評價指標。黨的十九大之后,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升級,除了追求物質滿足之外,更加追求精神富足,對美好生活提出了新的期待,其中必然包含了對良好生態環境的向往。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不斷升級,更加注重維護自己的環境權和健康權。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優質的生態產品。

3.2 共生是三者之間內在邏輯關系建立的理論基礎

“共生”一詞來源于希臘語,最早由德國生物學家德巴瑞(Anton Debarry)[38]于1879年提出。德巴瑞將共生定義為不同生物種群按某種物質聯系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協同進化的關系。在生物界,共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存在著各種各樣不同或相同種群生物之間的共生。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各要素的相互協調共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前提。自然系統有機協調共生強調尊重動物以及山水林田湖草各自生長存在的自然規律。將動物、山水林田湖草等融入生態共同體的范疇,各自然要素與其所處的環境之間構成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相互影響的有機共生體。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體”,維持自然系統有機協調共生是形成人與自然命運與共的生命共同體的前提。

人與自然命運與共的生命共同體重點在于正確把握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人與自然命運與共的生命共同體的相關論述主要來源于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馬克思[39]在《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認為:“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闡明了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自然界是人類世世代代得以延續的必要前提與堅實基礎。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民胞物與、道法自然等思想是我們認識、理解人與自然關系實質的文化基因。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得益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建設與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

人與自然命運與共的生命共同體的形成是維持自然系統有機協調的生態共同體的重要訴求,是構建人與人共生的命運共同體的首要前提。只有生態系統內部的各要素保持動態平衡與良性循環,才能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只有人與自然的關系處于和諧統一的狀態,人與人的和睦共贏、共生才能實現。相反,如果生態系統按照自身的運行規律不斷演進與發展,但人類卻以征服自然的方式生產生活,不僅會破壞自然環境與生態系統,而且會影響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因此,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前提的形成是社會條件得以產生的基礎,社會條件的生成是維持生態前提的根本,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生命共同體側重人與自然之間、自然界各生命體之間的依存與利害關系、共生與共贏關系,人與自然、自然界各生命體構成了同呼吸、共命運的共同體。生命共同體是針對環境治理問題中如何處理山水林田湖草的關系提出的,是落實在具體的實際的問題上。處理好山水林田湖草的關系要權衡利弊、統籌兼顧、全面協調;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要以尊重自然為準則,保護、愛護自然,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贏;生命共同體要求我們妥善治理和維護好山水林田湖草的關系,要求我們尊重自然、愛護生態環境、共創美好綠色家園;生命共同體給我們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提供直接有效的方法,為人與自然能夠更好共生相處開辟新的路徑。

3.3 三者之間內在邏輯關系解析

生態文明、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應對氣候變化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如圖1所示。三者之間呈現出相互促進、和諧共生的“三位一體”結構。人與自然共生的生命共同體是前提條件,人類的任何實踐活動都要以自然生態系統為前提和基礎。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整合各國力量方面,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社會基礎。生態文明凝聚價值共識,發展成為生命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價值。解析三者之間內在邏輯關系機制,具體如下:

圖1 生態文明、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應對氣候變化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

(1)共生是生命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邏輯基點。生命共同體在對立統一、和合共生的邏輯基點上重新規劃人與自然界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則在對立統一、和合共生的邏輯基點上重新規劃人類的世界性關系。生命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都打破了現代性的二元對立和簡單同一性法則,把對立統一、和合共生作為共同的邏輯基點,這一起點進一步促成了兩者在整體思維、共同體意識和責任意識等方面的思想共性。邏輯上的同源性和思想上的親緣性為兩者的交互式建構提供了可能。生命共同體在對立統一、和合共生的起點上重新規劃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反對忽視自然生命力而單方面按照人的意志征服自然的立場,也反對人的生態中心主義立場,是在社會生產實踐中將人的需要能力和自然的再生能力統一起來。人類命運共同體則在對立統一、和合共生的起點上重新規劃人類的世界性關系,尊重文明的多樣性和不同國家發展道路的特殊性,在此基礎上以交流、商談與合作的方式,在具體性、特殊性中尋求和守護為各國人民所普遍認同的一致利益和共同價值,主張世界人民求同存異、美美與共,不是將某種特殊的發展模式和文化傳統強加給全世界而建立的世界秩序。

生命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上述共同的邏輯基點,進一步促成了兩者在整體思維、共同體和責任意識等方面的思想親緣性。生命共同體的整體思維不單表現在它強調自然要素和生態的系統性以及人與自然的共生性,更在于它意識到了生態建設絕非只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那么簡單。事實上,脫離人與人、人與社會、社會與社會的關系,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只是“一廂情愿”的臆想。

(2)生命共同體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條件。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界,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類本身也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生命共同體的前提條件。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界,人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的任何社會生產實踐活動都離不開自然界,自然界為社會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其目的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類在從事社會生產實踐活動過程中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合理利用自然界物質,而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其目的是尋求人類的持續發展。可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條件。

此外,人與自然的和合共生是人類社會永恒不變的主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自然生態問題呈全球化趨勢。在生態環境問題治理上,每個國家都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命運共同體。可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構建,包含了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也包含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

(3)生命共同體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基礎。生態文明是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生態文明的基礎是生態自然觀,生態自然觀不僅為我們指明了自然萬物是一宏大的“生命共同體”這一實質,而且也指明了人類是“命運共同體”這一實質。

自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極大地改進了社會生產工藝技術,拓展了人類生產活動的空間范圍,也增強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出現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例如資源枯竭、臭氧層空洞、土地荒漠化、沙塵暴、霧霾、生物多樣性減少等,這些生態環境問題已經跨越了國家(或區域)的界限,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嚴重威脅。因此,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社會經濟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迫在眉睫的問題。生命共同體的提出,是對生態環境治理理念和方式的變革,是對原有“資源→產品→廢棄物”生產方式的轉變,是對原有社會經濟發展觀的深化和升華,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基礎,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新的思維范式。再者,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自然,同時也要求人類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必須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是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持續發展。生命共同體高度概括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生態基礎。

(4)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基礎。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是中國對全球人類社會文明走向的基本判斷和追求,是對時代要求的積極回應,推進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是人類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他方合理關切,在謀求自身發展中促進人類共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全球合作,使人類團結一致來應對氣候變化,并解決現代社會發展中的各種難題,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和人類文明幸福。

生態文明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息息相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助于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有助于生態文明的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命運”在當今世界不只是在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展開,而且也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展開。與自然為友、珍愛地球、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內涵。人類命運共同體內在蘊含生態文明對維系人類命運的重要價值,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制勝法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基礎。

(5)生態文明建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內在要求。生態文明建設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制度實踐。全球氣候變暖問題,除了太陽黑子活動、冰期等,還有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因素。因此,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是急迫的課題。相應地,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不斷發展,且持續深入。同時,不同國家、地域和國家集團之間的利益沖突、觀念分歧也日益顯現,溫室氣體排放的權責分配和執行時間等方面的各種矛盾日趨加劇。由于上述問題直接涉及國家經濟結構的核心,達成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戰略異常繁復。所以,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發展理念,也是生態文明在氣候應對領域的具體體現。

生態文明建設倡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僅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指導方針,也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及實現人類社會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形成全球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積極引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共建氣候治理體系的內在要求。

(6)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理論基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生性、共贏性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觀的構建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排放的溫室氣體,都將會進入地球大氣層,導致全球溫室效應,并且隨著地球大氣層中溫室氣體量的不斷增加,將導致全球氣溫上升,對地球生態系統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在氣候變化問題方面,全球任何一個國家既不可能置身事外,也不可能獨善其身。氣候變化問題呈現出的全球性特征,進一步說明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必然的。

因此,世界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時,只有形成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相互支撐、共生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有可能擺脫應對氣候變化的困境。否則,如果否認人類命運共同體,拒絕接受人類命運與共的理念,試圖在相互割裂、各謀私利的條件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勢必面臨失敗的結局。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觀的構建正在面臨著方向性的選擇,要么是向對抗、沖突與彼此傷害的方向發展,要么是向對話、溝通與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在此關鍵時刻,只有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生、共贏理念為理論基礎,才能有效解決全球氣候變化這個現在與未來人類社會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7)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平臺。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領域,世界各國之間是一種典型的共生關系,各國家之間存在共同的利益、權利與責任,共生共贏。彼此之間不是競爭對手,而是由于氣候變化帶來的共同面臨的生態安全問題。因此,世界各國只有通過構建命運與共、共生共贏的合作治理體系,國際社會同心協力,共擔責任,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積極參與構建氣候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才能通過合作實現共贏,也才能積極有效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人類命運共同體致力于在世界范圍內構建和平、公正、自由、平等的國際秩序,是站在全人類高度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8)應對氣候變化是生態文明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具體實踐。氣候變化對世界各國產生的影響各不相同,其所產生的氣候變化問題的原因、責任和應對能力也存在著差異,也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巨大負面影響中幸免。因此,世界各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符合人類的共同利益。再者,氣候變化屬于典型的全球性問題,只有國際社會齊心協力,共擔承擔責任,樹立生態文明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并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和氣候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具體實踐,才能實現共生融合、共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不僅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高層次的理念基礎,而且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供了中國的理念和路徑。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具體實踐,而通過某些具有重要影響力國家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以工業文明為指導,利用國際制度構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命運共同體,也是弱化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權力政治”的重要路徑。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支撐,堅持綠色發展,引領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中國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也是引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必將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4 結 論

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者之間呈現出相互促進、和諧共生的“三位一體”結構。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生態基礎,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經濟社會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是解決生態問題的法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基礎。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積極倡導者,不僅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理論基礎,也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踐支撐。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是生態文明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實踐載體。三者相互貫通,通過聯結和互動促進我國及世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因此,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國際平臺,也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猜你喜歡
文明人類生態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漫說文明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四虎影院国产| 国产jizzjizz视频| 天天色天天综合|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视频| 欧类av怡春院|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欧美日韩资源|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天天综合色网|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99伊人精品|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99久久99视频| 国产一区自拍视频|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综合网|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婷婷激情亚洲|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香蕉在线| 青青草一区|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国产免费黄| 激情在线网|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极品国产在线| 亚洲最黄视频|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视频只有无码精品| 国产96在线 |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亚洲日韩第九十九页|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va|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色综合成人|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亚洲免费毛片|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第一页|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色综合网址| 呦女精品网站| 久久国产香蕉| 99久久精彩视频|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欧美日本激情|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 天天综合色网| 99er精品视频|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