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晨
(南昌師范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32)
“以人為本”理念強調以人為中心,將人與人的發展作為根本,以人為主體開展各類活動。基于“以人為本”理念開展教育管理工作可充分彰顯學生主體地位,從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開展相關工作,是打破傳統教育管理模式桎梏、提高教育管理質量的有效手段。高校應積極研究“以人為本”理念下創新大學生教育管理的路徑,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人才培養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內驅力,為學生成長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優秀人才注入新動能。
素質教育要求高校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將“以人為本”理念融入教育管理中可推動高校根據學生發展需求打造辦學目標,立足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還可強化教師與學生間的交流活動,是使教育管理更加人性化的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學生自覺能動性、因材施教提供了重要保障,符合教育管理本質要求。
為提升教育管理水平,高校大部分部門都會制定詳細的管理目標。在管理目標實現過程中需師生積極參與其中,緊密配合。但在傳統教育管理理念下,教育管理工作難以充分調動教師結合學生積極主動性,直接阻礙教育管理目標的實現。將“以人為本”理念融入教育管理中可引導高校結合教師與學生訴求制訂教育管理目標,是推動教師與學生積極參與到教育管理中的有效手段,為高校實現教育管理目標提供了堅實保障。
培養大學生獨立自主能力是高校學習生活的重要目的之一。當前,大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收消息的狀態,忽視自主思考問題,導致大部分大學生缺乏獨立完成各項目標的意識與能力。將“以人為本”理念融入教育管理中可賦予大學生更多自主權,由學生自主開展相關管理工作,使學生充分參與到教育管理工作中,可有效鍛煉學生獨立能力,為學生日后以積極向上的心態獨立解決問題夯實基礎,切實培養符合社會要求的合格人才。
在大學生教育管理中,部分教師并未真正理解“以人為本”的內涵,忽視彰顯學生主體地位,認為自身才是各項人才培養工作的主體,只要管理好學生,就可提高人才培養效率。這不僅違背“以人為本”的理念,還極易導致人才培養工作無法滿足學生實際發展需求,甚至出現部分教師僅關注自身有沒有完成工作任務,忽略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情況,導致教師難以根據學生興趣愛好與實際學習情況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
在大學生教育管理中,高校忽視“以人為本”理念極易使教學發展為推動學生機械性學習知識的過程,不利于鍛煉學生創造性思維,使教學成為教師的單人舞臺,學生缺乏展示自身的平臺,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并且,因教師長期處于絕對權威的地位,學生極易因害怕受批評不愿向教師請教,為教師實現教學目標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1]。除此之外,部分高校仍過分強調理論教學,忽視帶領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導致學生難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銜接,最終出現學生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大打折扣的情況。
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較強綜合性與專業性,對管理隊伍提出了較高要求。但當前大部分高校教育管理隊伍通常由教師與后勤人員構成,不僅專業性不足,還缺乏“以人為本”理念,在教育管理中僅是自上而下開展相關工作,忽視了解學大生實際需求,并未真正為大學生提供服務,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
高校應推動教師轉變傳統教育管理理念,深入了解“以人為本”理念,將學生作為教育管理工作出發點與落腳點,充分彰顯學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體地位[2]。高校應引導教師樹立終身學習觀念,規范自身言行舉止,引導學生將自己看作朋友,更好地與學生溝通交流,挖掘學生優勢特長與個性,以真誠的態度了解學生需求,幫助學生解決其遇到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尊重與理解,構建和諧師生關系。除此之外,教師可使學生參與到教育管理中,賦予學生干部、學生代表等一定管理職責,并依托其代表作用推動更多學生參與到教育管理中,強化學生主人翁意識與責任感。教師應做好相關教育與培訓工作,如開展以教育管理為主題的講座,組織學生系統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為學生順利開展教育管理工作夯實基礎。并且,教師應做好監督管理工作,約束、規范學生行為,通過深入調研學生群體對教育管理的建議與意見,及時得到相關反饋信息,構建良性信息循環系統,為及時優化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參考,保障教育管理工作順利開展。
高校應引導教師圍繞“以人為本”理念開展教學工作,將學生始終置于教學主體地位。教師應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認知水平與規律等選擇教學內容,結合教學主題靈活選擇講授法、辯論法、情境教學法、案例分析法、讀書指導法、現場教學法等教學方法,使“教”與“學”和諧統一。高校可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師資能力”專題培訓,或到同類院院校參觀交流,拓寬教師教學視野,為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提供新思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學會適當“沉默”,將課堂還給學生,積極組織學生自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與他人溝通過交流等,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3]。除此之外,高校應深化校企合作,為學生到企業開展實訓、實現活動搭建橋梁,幫助學生了解企業文化與行業現狀,推動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銜接,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為學生盡快適應社會生活夯實基礎。高校還可定期邀請企業管理人員或技術人員到校開展專題講座,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行業發展方向與人才需求,為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指明方向。
3.3.1 樹立管理服務育人理念,完善管理服務制度體系
高校應將“以人為本”理念厚植于心,將推動學生發展納為重要工作,樹立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工作理念,將育人作為開展各項工作的基礎,將育人、管理相結合,打造育人、管理、服務相統一的格局[4]。高校應結合管理服務育人新環境、新時代學生個性特點與經常遇到的問題制訂全新管理制度,做好依法治校工作,打造科學有效、依法依規的管理服務制度體系。
3.3.2 構建結構合理、綜合素養較高的管理服務育人工作隊伍
高校應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具有實際工作能力與較高綜合素養的優秀人才,并設定高學歷門檻與年齡范圍,提高管理隊伍學歷層次,確保隊伍老中青結合,做好梯隊配備。并且,高校應做好崗前培訓工作,幫助新入職人員了解本校基本情況、主要工作內容等,隨后組織其與老員工系統學習先進教育理論,切實提升管理隊伍專業素養與能力。
3.3.3 創新管理服務育人工作內容與方法
高校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注重引領學生思想。如,以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為載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形勢與政策教育,強化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以學生成長主題教育為重點,做好心理輔導、心理危機干預、心理咨詢等工作,以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為核心在各二級學院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工作室,并配備一名專業心理咨詢師與輔導員,開通心理咨詢熱線,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在工作方法方面,高校應積極應用大數據技術收集學生信息。如在教室座椅上安裝傳感器,智能監測學生課堂聽講、玩手機次數與時長,將其上傳至大數據系統中,由系統對相關數據進行整合,將學生課堂學習動態數據化呈現,輔助教師研究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狀態、學習效果之間的關系,為教師開展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支持[5]。
新時代大學生獨立自主性較強,但部分學生無法找到與自身專業對口且薪資待遇理想的工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并未形成良好職業意識,自身職業能力與理想工作崗位能力要求具有一定差距[6]。鑒于此,高校應注重培養企業在人才選拔中更關注的協作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其一,提高協作能力。在大部分企業工作任務中,工作人員需與他人協作完成任務。高校應認識到協作能力的重要性,引導教師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或圍繞同一學習目標開展小組集體學習、在解決問題時開展小組會議,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與能力,為學生融入企業團隊積累經驗。其二,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信息技術成為現代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高校應適當增加計算機基礎課程課時,結合企業應用信息技術的情況調整課程教學內容,并強化實踐訓練,切實提升學生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時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廣闊,思維呈多元化發展趨勢,高校應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人文關懷。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一方面,高校應結合學生專業背景、階段性發展目標與發展需求等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鼓勵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與能力積極參與,在活動中提升學生綜合能力與思想道德修養。如面向大學三年級英語專業學生開展英語電影配音大賽、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鍛煉學生英語實踐能力;在重大節日舉行愛國作品展會,為學生提供展示自身才能的平臺,在提升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基礎上全面推進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另一方面,高校應完善校園活動申請制度與組織管理體系,將“以人為本”理念融入其中,實現人性化管理,推動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參與到校園活動中,依托校園活動為學生提供行動指導,并推動學生自覺踐行。
傳統大學生教育管理重點強調教學工作與學校建設,以“事”為重心。時代發展為高校教學工作帶來的新機遇與新挑戰要求教育管理將重心轉移到“人”。鑒于此,高校可在教育管理中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強化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的意識,彰顯學生主體地位,有效解決大學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深化教育管理改革工作,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