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湛江市愛周高級中學 姚洪霞
筆者所在學校為一所普通薄弱高中,大部分學生初中英語基礎知識薄弱,導致高中英語學習出現明顯的困難與障礙,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有建構英語初高中知識體系的能力,了解初高中英語知識的斷層點與銜接點,將學生初高中學習到的碎片化知識系統化、簡單化,提高初高中銜接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本文結合我校近兩年來開發和實施“英語初高中銜接”校本課程的過程,探討如何基于學生的學情實際,有效地設計、開發和實施特色化的基礎類校本選修課程,切實貫徹新課程理念,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設計是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起點。我校“英語初高中銜接”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設計遵循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協調發展的原則,從學校生源的英語基礎實際出發,以學生的學業質量和發展為本,結合師生在英語教與學過程中的困惑和障礙,做到課程開發目標明確、結構清晰、內容合理、實施有序和評價有效,確保了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實效性。
1.課程開發的原則
“英語初高中銜接”校本課程的開發在堅持基于課標、基于學校、基于學生的基礎之上,還遵循了以下兩個基本原則:(1)針對性原則,課程的開發考慮了學生現有英語水平,注重初高中英語知識體系的銜接性和漸進性,確保重點、難點簡單化、清晰化,提高課程的針對性和有效性。(2)實用性原則,課程的開發要根據學科知識的特點和學生自身特點,合理構建課程內容的橫向與縱向框架,確保課程適用于高中三年各個學期,提高課程的實用性和可持續性。
2.課程目標的確定
校本課程開發目標的確定是學校對校本課程開發做出的價值定位,既要體現校本課程開發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在培養目標上的一致性,又要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及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促進學校特色的發展(張廣利,2018)。因此,我們根據新課標分別制定了“英語初高中銜接”校本課程的總目標和具體目標。
課程內容的編寫應以課程目標為出發點和導向,需要編寫者具有較強的學科知識和教學能力,兼具一定的課程視角和整合思維,確保課程內容的編寫真正基于本校學生的實際,為師生的教與學帶來便利。
1.整合學習資源,重構初高中英語知識銜接體系
“英語初高中銜接”是對初高中英語知識體系的精心整合與重構,其主要內容包括語法知識銜接、考試題型銜接、考綱詞匯銜接三大部分。例如,在語法知識銜接部分,各章節均以一張圖表的形式構建初高中基礎知識網絡,銜接初高中英語知識的斷層點,將學生初高中學習到的碎片化知識系統化、結構化,將初中知識的復習和高中知識的預習一體化,從而提高初高中銜接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精選典型練習,注重解題策略指導和能力提升
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除了對基礎知識的認知和理解不夠扎實外,在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惰性,在知識的應用與實踐方面也缺乏一定的學習策略。因此,“英語初高中銜接”精選典型練習題,嚴格把握練習的深度和廣度,并對解題思路與策略進行梳理與點撥,讓學生意識到高中英語與初中英語能力考查與運用的不同之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3.融入信息技術,提升課程的開放性和可持續性
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有效地進行語音知識等聽說訓練的銜接,“英語初高中銜接”適當融入了信息技術,提供了相關的聽說音頻、視頻內容二維碼,便于學生在我校智慧教育環境與制度的支撐下充分利用智能手機作為移動學習終端,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學習,確保課程的開放性和可持續性。
“英語初高中銜接”的實施與評價堅持以新課標為導向,課程實施重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英語學科素養,課程評價重在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夯實學科基礎,提升學業質量,完善課程設計。
1.自主修習,凸顯課程選擇的自愿性
根據新課標理念,“英語初高中銜接”校本選修課程供有興趣和需求的學生在高中三年內的任何學期修習,課程的選擇遵循自愿性原則。課程內容既可以作為高一學生的初升高過渡校本教材、也可以作為高一、高二基礎薄弱學生的選修課程以及高三術科類考生的校本復習資源,重在幫助學生有效鞏固英語基礎知識,提升學生英語學習的自信心,全面提高英語學業質量。
2.創新教學,確保課程實施的有效性
鑒于“英語初高中銜接”的課程內容大部分為初中階段已學內容,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可針對學生已有基礎,靈活調整教學,充分利用學校的智慧教育環境,借助信息技術和學情分析工具,落實學校倡導的“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學理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對學生課前自主學習進度和效果等學情進行跟進、診斷與分析,利用智慧教學終端和學習空間進行線上個性化指導,根據智慧教學平臺提供的可視化學情數據,進行針對性的二度備課與教學設計,明確課堂教學的新起點、新重點,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實現課程目標與教學效果的一致性。
3.多元評價,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
合理的選修課程評價制度是完善選修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有效保障(羅娟,2015)。“英語初高中銜接”校本課程對課程本身與教師的評價由學校課程開發指導小組組織開展。對學生的評價由授課教師采取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法組織。過程評價包括日常考勤、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行為等各要素的達成程度和效果,以及語言綜合運用中所體現的學科核心素養水平,著重考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結果評價采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注重評價的激勵性,使評價的結果有利于學生建立和保持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發揮評價的反撥作用,實現以評促學。評價結果采取學分制,學生修習完校本課程中的學習內容,達到了課程目標要求和評價標準,教師可為學生登記1個學分,錄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