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肇慶高要區第二中學 梁武月
為適應當前歷史課程改革和中考命題變化的新形勢,需要在中學歷史課堂上開展史料教學的探索與研究,以培養學生史料實證這一重要的核心素養與能力?;谑妨蠈嵶C視角下開展史料教學的探索與實踐類的研究,開始備受重視。不過,在史料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目前,大部分教師都意識到,史料教學對于歷史課堂來說相當重要,因此,課堂會出現個別教師史料堆砌的現象。然而,史料教學對于初中歷史課堂而言,更多的是要立足學情,結合初中學生的心理認知的特點來實行。
初中學生,尤其是七年級學生,他們剛剛接觸歷史學科的學習,在心理結構上,思維活躍,興趣廣泛,但“論從史出”的能力缺乏,而此時他們要學習的是中國古代史。古代史所理解的史料更多的是源于古籍,晦澀難懂。對于文言文史料的閱讀和理解,缺乏相應的知識和基本的文學功底,在閱讀此類史料上存在較大的困難。他們更容易接收和接受最直觀的材料,如圖片、地圖和視頻等視覺材料,因為這些史料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切合了他們的興趣點,學生也會自然地融入課堂之中,更有興趣,更容易去了解即將要學習的知識。
如學習史前史,新課標對此提出了一項重要要求: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在講解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3課《原始的農耕生活》這一課中,由于史前時期的歷史離現實遙遠,要了解幾萬年前的人類生產、生活狀況,必須有讓學生“看”得見的直觀史料。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我們可以使用符合學生認知、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的圖片史料。以突破“河姆渡居民”為例,進行如下設計:課件展示與河姆渡居民生活相關的房屋建筑、農業遺存、生產工具、陶器和玉器等圖片史料,進行問題設置。
設問1:根據考古學家們的發掘成果,你能得出哪些有關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
設問2:根據你得到的結論,再結合教材中的文字材料,能聯想出一幅完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圖嗎?
設問3:有一天半坡部落想要到河姆渡人生活的地方參觀,如果讓你為他們設計一個簡單的晚宴,包括菜譜的設計和餐具的準備,你會怎樣設計并說明你的依據是什么?
通過對圖片史料進行設問,學生學會觀察、思考,從而使課堂學習更有趣,并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由此可見,形象的圖片史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濃烈的課堂興趣,還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圖片史料的觀察與分析能力,使學生樂于探究。因此,使用圖片史料不僅可以拉近學生與“原始生活”的距離,同時也能夠減少七年級學生在歷史認識過程中的一些阻礙。
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需要在史料教學的課堂加以滲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對史料研讀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如在對辛亥革命的影響進行評價時,有一個觀點提到: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教師在處理時,可不必按照教材已經設計好的觀點結論進行講授,可通過選取沖突史料提供給學生進行閱讀。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譯一本書名叫《平民政治》,但現在卻準備易名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秶鈱W報》過去一段時間銷路不暢,但最近改名《共和雜志》,重新變得搶手。
——摘編自徐兆瑋《棣秋館日記》
材料二:民國三年,戴季陶遇見一個老農,因戴氏身著日本服裝,老農遂問其國籍。戴稱“予中華民國人也”。老農“忽作驚狀,似乎不解中華民國為何物者”。當戴氏告訴老農“你也是中華民國人”時,老農茫然恍然,連聲說:“我非革命黨,我非中華民國人?!?/p>
——摘編自范小芳等《戴季陶傳》
通過上述史料,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民主共和觀點深入人心”這一結論進行佐證,學生在閱讀具有濃厚“沖突”色彩的史料后,在對照教材觀點時,必然會產生質疑,生成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史料一反映出,民國時期民主共和觀念盛行;史料二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給當時的社會生活帶來任何的變化。似乎這與書中觀點相反,這時我們可以借助沖突的史料,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通過思考,學生會發現史料一反映的現象發生在知識分子中,而史料二反映的現象發生在普通百姓的身上,此時,綜合起來,就不難得出結論:辛亥革命的影響,特別是民主共和的觀點,在不同的地域和人群之間,被接受的程度是不平衡的,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并非是立竿見影,一蹴而就,而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至于學生是否同意教材觀點,亦或提出自己的新看法,其新看法又是否正確,這并不重要。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發動學生參與到結論思考,完成了歷史批判思維的構建過程,幫助學生如何去看待歷史,進一步加強基于證據思考的歷史意識,達到了訓練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目的。讓其對“驗證的各種信息……應該能夠分析、綜合和評價”,就是沖突史料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所追求的最終方向。
史料教學的應用在于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的思維、培養史料實證的批判思維。因此,其目的和價值的實現,在于史料的選擇上,不在于用的多,而是要懂得對史料進行篩選、精選,切忌開展史料堆積式的教學模式。
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可以引用《舊唐書·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被颍骸案改覆槐F涑嘧樱蚱尴鄺売诳锎玻f戶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眱蓚仁妨现兄灰x擇其中的一側,就可以講清楚隋末民不聊生的慘景,從而突出隋煬帝的暴政。
又如第5課《安史之亂與唐朝的滅亡》,可以使用杜甫《垂老別》中的“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又或《舊唐書》中的“人煙斷絕,千里蕭條”,把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的破壞性影響,表現得入木三分。寥寥數字,不僅減輕學生的負擔,也能讓學生理解地更加深刻。
史料是歷史學習與研究的基石,也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素材。當前史料教學日益受到重視,并在中學歷史課堂中廣泛開展,為了更好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上述提及的問題仍需要我們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