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劉黎明 龔 堅
廣州市白云區梓元崗中學 鄧俊敏
何為教師職業品質?學界至今未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有學者認為,教師職業品質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內在品性[1],是教師個人和教師群體在行為、作風上表現出來的思想、認識、品性等內容[2],教師的職業道德和教師智能結構是構成教師職業品質的兩個基本要素[3]。具體來說,教師職業道德簡稱“師德”,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活動過程中形成的調節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之間以及教師與集體、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4]2008年,教育部修訂《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進一步明確了教師職業道德具體體現在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以人為本、終身學習等方面。教師智能結構由教育實踐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組織教學和活動能力以及科學研究能力等多維度組成,[5]是教師在解決教學問題時能夠綜合運用各種能力的組合。綜上所述,本文認為教師職業品質是教師綜合利用自身職業道德素養、專業知識儲備、教育教學理論和技能以及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來對學生產生影響,以此來幫助學生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的較為穩定的品質。
通過對肇慶市所轄懷集、德慶、廣寧、封開四縣的歷史在職教師的深入訪談和問卷調查可知,近些年來,肇慶地區鄉村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水平有了質的飛躍,但是其職業道德和智能結構兩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引起重視。
鄉村中學歷史教師的職業品質是指鄉村中學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師德、專業知識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的體現。通過對22所中學的30位教師的問卷調查和部分教師的訪談,不難發現,鄉村中學歷史教師在職業道德和智能結構方面有所提升,但目前尚存在法律法規執行力度不強、愛崗敬業意識相對淡薄、知識儲備不夠、教學認同感不強、教學反思不足等問題。
1.教師職業道德方面
其一,法律法規執行力度方面。愛國守法是對教師職業道德最基本的要求,主要表現在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不隨意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堅決抵制有償家教等方面。根據問卷調查顯示,超過70%的歷史教師對教育法律法規有初步了解,具備基本的法律意識,但部分教師不能嚴格執行,甚至出現法律條文形同虛設的現象。
其二,愛崗敬業意識方面。對于鄉村教師而言,愛崗敬業主要表現在教師對鄉村教育事業的堅守。根據問卷結果顯示,13%的教師熱愛鄉村教育事業,33%的教師表示不愿意待在鄉村。教師缺乏對鄉村教育的熱情,還表現在超過50%的歷史教師每天備課時間少于一小時,只憑借自己的經驗講課,不能深入挖掘歷史教材中的愛國主義元素,使歷史學科失去培養學生歷史思維和家國情懷的功能,成為一門機械性傳授歷史知識的學科。
2.教師智能結構方面
第一,知識儲備方面。“對于中學歷史教師而言,教學的基本內容是對專業知識的了解與運用”,[6]這是歷史教師順利進行歷史課堂教學的基本保證。調查中有50%以上的教師表示知識水平存在欠缺,專業能力不足。訪談中有一位教師表示,“我原本是語文專業出身,但由于學校教學資源不平衡,學校缺歷史老師,便開始讓我教歷史。”這樣的情況在鄉村是比較常見的,這些教師對歷史知識或教學模式不熟悉,只能簡單將本學科的教學模式移入歷史課堂中,學生不能很好地將這一教學模式與自身發展相結合,容易產生抵觸心理。調查數據顯示,超過66%的教師表示較少接受外出培訓,10%的教師表示從未接受過外出培訓。歷史教師的培訓和學習機會較少,對課堂教學缺乏必要的研究,與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不匹配,導致教學效果不好。
第二,職業心理方面。教師良好的職業心理,是有效實施教學的重要保證。”[7]長期以來,社會對鄉村教育事業的不理解以及鄉村中學教學環境的相對落后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師的職業心理。對于歷史學科而言,很多人認為這是一門“副科”,歷史教師工作會很輕松,但其實在鄉村教學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一個歷史教師不僅要教六、七個班級,還要承擔班級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調查表明,只有33%左右的教師感到學校對歷史學科的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缺乏認同感,會形成心理落差,導致對工作缺乏熱情,不能完全發揮教師教書育人的作用。
第三,教學反思方面。自我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要素。肇慶鄉村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資源與城區相比是較有限的,這促使他們更應該養成教學反思的習慣,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現有資源。據調查顯示,只有6.7%的鄉村中學歷史教師自從教以來保持寫教學日記或進行教學反思的習慣,20%的教師幾乎沒有寫過教學反思。
1.內部因素
教師個人是實現肇慶鄉村中學歷史教師職業品質發展的核心因素。教師要明確自身發展存在的不足,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提高自身職業品質。
其一,缺乏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深刻理解。首先,部分歷史教師對于有關教育教學的法律法規只是形式上的學習,不能深刻理解其內涵。其次,新課程改革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部分歷史教師受傳統“師嚴道尊”思想的影響,動輒體罰學生。最后,對于部分鄉村歷史教師而言,教歷史只是一門謀生的方式。他們并沒有意識到鄉村教育事業的重要性,也沒有明確歷史學科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職業信念薄弱,在教學工作中容易形成懈怠心理,敷衍了事。
其二,教師專業能力方面。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諸多挑戰。但是鄉村中學部分歷史教師并沒有積極主動地去適應,而是選擇“吃老本”。教師缺乏教學反思的主動性以及自我教育的自覺性,教學結構單一,教學觀念陳舊。很多歷史教師教學只局限于書本知識,缺乏一定的創新意識,無法充分“發揮歷史學科教書育人的功能”[8]。此外,面對鄉村學校師資力量不足,工作繁忙,教學壓力大的情況,部分教師不能很好地協調,心理承受能力較低。
2.外部因素
首先,鄉村教師針對我國教育問題提出的教育法制建設重視程度不夠,以及對于如何應用法律手段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思考亦不夠深刻,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的行為更沒有可參照的明確的法律標準。
其次,長期以來鄉村教育資源遠遠落后于城鎮。雖然國家已經采取政策來推動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但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社會對于鄉村教師的認同度依然不高,而鄉村教師普遍較低的薪酬待遇更加劇了鄉村教師的生存壓力。不僅如此,在對肇慶地區鄉村中學歷史教師進行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學校對歷史學科的不重視,直接影響了部分歷史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最后,在訪談中有教師明確表示,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主要來自于學生,如學生認知水平較低、興趣不足等,這些問題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帶來了很大的挑戰。而且,肇慶地區鄉村中學歷史教師參與培訓和進行繼續教育的機會并不多,由此他們很難獲取更新的實踐成果和教學經驗。
綜上而論,鄉村中學歷史教師職業品質的發展與教師自我及外部社會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系,因而可以從教師的自我提升和社會協作進行優化。
其一,提升自我道德修養。判斷教師是否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最基本的是要看教師的行為是否符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師應該深刻理解教育法律法規,堅決抵制違法行為,提升自我道德修養。在與學生的關系上,要做到主動溝通交流,理解學生,把學生當成是自己的朋友,給予學生應有的尊重,用平等的心態對待學生。針對教師對鄉村教育事業認同度低的情況,要求歷史教師要樹立堅定的職業信念,在教學上要做到一絲不茍,始終明確自身肩負的使命,加強對鄉村教育事業的認同感和職業榮譽感。
其二,加強專業能力培養。自我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也是鄉村教師提高專業能力的基本途徑。歷史教師在每一節課后,對教學進行全面的思考,總結得失,尋找更好的改進辦法和措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此外,教師個人應加強終身學習的意識。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歷史教師必須擁有扎實的歷史知識,而這些知識需要長期的學習與積累才能獲得。因此,教師應具有經常學習鉆研的精神與意識,及時調整歷史知識結構,更新歷史知識儲備,了解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走在學術發展的前沿。再者,教師要善于觀察,努力拓展自己的視野,為創新提供知識儲備。歷史教師可將當地特色鄉村文化融入到歷史教學中去,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探索適合當地學生心理發展的教學模式。
其三,積極應對職業壓力。只有當教師敏銳地感知到自身的不良狀態并嘗試解決的時候,職業倦怠問題才能被解決。面對巨大的心理壓力,歷史教師要正確認識自我,充分認識到鄉村教育資源普遍落后的社會現狀以及歷史學科的局限性,樹立合理的職業期待。同時,面對鄉村中學生源參差不齊、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情況,教師要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增強自己的適應能力,適當降低對學生的要求,使歷史課堂教學內容“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9]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教師職業品質的發展離不開教師個人的努力和社會環境的協同,而社會因素包括教育行政部門對教育發展的政策導向和獎懲機制、教師的社會地位與職業認同、教師培訓與評價制度等,因此我們要協同這些因素,構建教師職業品質發展的外部支撐系統。
第一,加快落實教育法制文化建設。教育法律法規的推進,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為了盡快落實鄉村教育法律法規建設,教育部門可專門設立鄉村教師法律法規督察小組,結合鄉村法律基礎循序漸進地推進教育法治。同時加大教育法律法規宣傳力度,對歷史教師進行相關培訓和考核。同時,鄉村中學可以在校園范圍內舉辦有關教師法律法規的知識競賽,配合法制管理部門的工作,加強教師的法律意識。
第二,加強對鄉村教師職業信念引導。鄉土性是中國社會的基礎,鄉村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在訪談中有教師表示出對鄉村教育的無奈,他認為如今的消費水平較高,而鄉村教師的基本工資僅僅只能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工作那么多年生活水平還是不能得到明顯的改善。面對這種情況,教育部門應加強對鄉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明確鄉村教育的重要戰略地位,實現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給予教師職業發展更廣闊的空間,為教師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使他們感受到來自社會、學校和同事之間的善意,增強教師的職業歸屬感,更好地為鄉村教育發展助力。
第三,完善教師培訓機制。鄉村歷史教師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與培訓來獲取新知識,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以便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工作。但現實是,鄉村歷史教師的培訓機會較少。因此,政府部門與學校在對鄉村中學教師培訓對象的選擇上應實現教師培訓機會均等,確保每位教師均有機會參加。培訓前應充分了解鄉村教師在教學中的困難,針對他們的需求采取有效的培訓;培訓過程中也要盡可能地結合肇慶地區豐富的歷史資源,體現肇慶鄉村教育的獨特性。根據肇慶鄉村中學帶頭人緊缺、骨干教師數量不足的情況,可以通過聘請專家,發揮專家的引領作用,幫助教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第四,關注教師職業心理發展。在多重文化充斥的市場經濟下,不同的歷史觀點相互交流碰撞,要求教師“能夠及時捕捉、靈活篩選課堂資源”。[10]政府部門應為教師教學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避免不利于教師和學生發展的思想傳播,傳遞社會“正能量”,提升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學校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建立良性競爭機制,結合歷史學科特點舉辦座談會和文化活動,幫助教師緩解教學壓力,形成健康的職業心理。(本文通訊作者為龔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