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 鐘安妮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語文課是中等職業學校(含技工院校)重要的文化基礎課,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一方面,它具有豐富的人文性,通過語文課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為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完善健康的人格奠定厚實基礎。這對于學生良好職業道德的形成、職業心理的健康發展都是很有益處的。另一方面,語文課具有鮮明的工具性,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學會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實用功能,掌握語文的實踐能力,解決工作、學習、生活問題,能夠為后續學習及今后的發展和終身學習提供知識和能力基礎。
根據《技工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語文教學要“結合課文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教育,要引導學生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發展個性特長,形成健全人格”。《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也指出,語文課程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發展,加強語文實踐,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復合型技能人才,是職業院校的重要教學目標。職業院校的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既要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的培養,也要對學生進行職業素養的滲透,還要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這三者可以通過語文課堂有機結合,通過教學活動引領學生厚植愛國情懷、樹立社會責任感、弘揚創新精神、具有語言應用實踐能力,從而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他多次強調正處于“拔節孕穗期”的學生要“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作為職業院校的語文教師,通過探究課文,巧設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熟練掌握現代漢語的運用,注重人文精神培養,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做到將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就可以有計劃地實現語文“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
利用手機和網絡進行移動學習,課堂上可以使用“雨課堂”、百度文庫等小程序或APP,加載背景知識介紹和課件PPT,拓寬語文教學路徑,突破有限的課堂容量,開拓學生視野,讓學生學會將古今中外的人物進行縱向、橫向對比,啟發學生學會探究性學習并深入思考人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培養學生學會人文關懷,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如課文《跨越百年的美麗》中開頭第一句的“今年(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發現放射性元素鐳一百周年”,為全文定下了紀念和贊美居里夫人的感情基調,用平實的敘述肯定了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為人類作出的重要貢獻。教師讓學生通過網絡搜索或閱讀書籍,收集相關背景知識,讓學生在課前就熟悉課文主人公的生平,將居里夫人與中國的錢學森、林巧稚等專家學者進行對比,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居里夫人淡泊名利、堅毅睿智和執著專注的偉大品格。
《一碗清湯蕎麥面》開頭寫“對于面館來說,最忙的時候,要算是大年夜了。北海亭面館的這一天,也是從早就忙得不亦樂乎”,渲染了一個熱鬧的環境,恰好可以通過大年夜這個特別的日子烘托出母子三人吃一碗面的不尋常。教師可以提前布置課外作業,讓學生了解日本人大年夜吃蕎麥面的風俗習慣,以及“二戰”后日本的社會狀況,通過網絡資源提前自學課文,從而深刻理解母子三人幾次深夜來到面館吃面的背后,那種身處逆境的堅韌隱忍和自尊自強。《一碗清湯蕎麥面》樸素的語言中蘊藏著觸動靈魂的人格力量和奪目絢麗的人性光輝,文中母子三人面對逆境時的勇氣和努力,面館老板夫婦的人情之美,深深感染了學生的同時,也能夠啟迪他們從這個故事中去發現人性之美,并懷著美好的心靈去對待生活,從而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保持主動進取和樂觀向上的心態。
在學習《那一年,面包飄香》導入新課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收集逆境成才的名人事跡,聯系玻璃大王曹德旺、譚木匠創始人譚傳華、香港首富李嘉誠的事跡,讓學生更好地體會逆境堅持奮斗的精神,清醒認識到一技傍身的重要性,理解文中李老師關心關愛學生對面包師人生的深遠影響。
課前通過布置預習,課中讓學生手機搜索瀏覽相關網頁,通過網絡收集與居里夫人相關的信息,日本人吃面的風俗習慣,莫言“賣白菜”故事發生的時間,來理解這一單元幾篇課文的寫作背景、寫作目的和中心思想,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國內外社會的變遷和科技的發展,從而深入思考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深刻領悟當代中國社會和平環境下人民生活的美好,體驗高尚品德的美好和理想信念的力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讓學生領悟漢語的語言美,體會中國語言文字的簡潔美和意蘊美。吟誦可分為背誦和朗讀,現代心理學認為,吟誦的過程是語言的音形信號系統刺激視覺、聽覺等神經通路而產生感知,形成表象的過程。人們在一讀一聽中,便可以直接迅速地感知語言的優美,領略文章的韻味。學生在誦讀文章時能夠感悟漢語的意蘊美和韻律美,喚起對中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在課文學習中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清楚認識中國文明的獨特性和延續性,對世界文明和經濟發展的貢獻,從而增強文化自信。
中職語文課程中“閱讀與欣賞”環節選取的文章大都是語言優美、構思精巧、意蘊豐富的散文與詩歌,杜甫的《登高》、李白的《將進酒》、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都是從唐詩宋詞中選出的名篇,諸子散文《勸學》《庖丁解牛》富有豐富教育意義,教師上課時可以多讓學生朗讀或者朗誦,在瑯瑯的書聲中讓學生體會中國語言的韻律美和節奏美,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文章真義。葉圣陶說:“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出還他個委婉。”這樣的結果就是使文學作品美好的形式(字/詞/句,音韻)、情感等爛熟于心。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吟誦中反復回味課文,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文的意蘊。
在學習古詩時還可以讓學生用手機上網,閱讀《有人用漢語翻譯了一首英文詩,全世界都服了》這篇文章,比較中英文詩歌的不同之處,對漢語翻譯英文詩歌的不同版本進行朗讀,仔細體會漢語的簡潔美和韻律美,正確認識漢語言簡意賅之表現張力,深刻領悟中國語言文字在表意、意境和情趣上體現出來的豐富感染力。
讓學生深入把握課文的思想內涵,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親情教育、國情教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修養,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真做好課文分析,讓學生在學習不同的課文內容時,把握文章細節,進行深入分析,聯系上下文深刻理解文章內涵,在講解詩文名篇時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歷史,激發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奮斗的偉大夢想。
如講解課文《賣白菜》時,通過抓住老太太數錢的細節和母親對“大白菜”的珍愛來反映當時中國人民生活的極度貧困,“老太太低聲嘟噥著,從腰里摸出一個骯臟的手絹。層層地揭開,露出一沓鈔票,然后將手指伸進嘴里,沾了吐沫,一張張地數著。她終于將數好的錢交到母親手里。母親也一張張地點”,數錢的動作和討價還價時的斤斤計較都極致地表現了中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老太太為代表的中國人因為貧窮而對錢極度重視和小心翼翼。“后來,它盡管還是小,但卷得十分飽滿,收獲時母親拍打著它感慨的對我說:‘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間,母親的臉上洋溢著珍貴的欣喜的表情”,在那個年代,一棵白菜,一頓白菜餃子都顯得那么珍貴難得,再對比當今社會大多數人溫飽無憂的小康生活,學生不難明白中國人經歷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征程是多么值得自豪,也更能體會黨和國家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和光榮,學會感恩并立志報國。
講解《勸學》《將進酒》時,可以結合作者生活的歷史時期來分析課文,引導學生整體感悟詩文。閱讀古詩文,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認識中國古代社會,領會中國文化的精神,可以進一步增進我們的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作為先秦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認為“學”的意義主要體現為對個體道德人格的培養,學習可以克服“性格之惡”,從“性惡論”再聯系到諸子百家的論爭,這些不同觀點的劇烈碰撞體現了先秦百家爭鳴的文化鼎盛現象。講解唐詩時重點介紹詩歌中表現出來的盛唐氣象,通過學習唐詩,知人論世,介紹李白、杜甫等文學家的人生經歷、思想成長,而后鑒賞唐詩佳作,從詩歌精彩的記錄中,得以窺見一個偉大時代的人文精神和審美特點,得以領悟盛世文人的精神品格和時代理想。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增加對中國歷史的深度感知,激發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增強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心。
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多媒體課件,通過視頻播放、圖文展示、鏈入在線教學資源,借助微信微博等網絡媒體,讓學生學會探究性學習,充分進行深度學習。通過閱讀經典作品,走進古代偉大思想家和優秀詩人的精神世界,能夠給我們反思中國歷史、凝聚當代精神力量、思考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一個很好的啟示。古代詩歌和文章,本身就承載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喚起學生強烈的思想情感共鳴。這些優秀詩文的思想內容,對學生產生著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對學生的思想能夠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教師可以結合詩文作者的人生經驗、價值取向、道德品質和個人的成長體驗,結合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發展歷程,深入解讀古代經典詩文的現實內涵、當代價值,分析詩歌、文章中蘊含的積極思想,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深藏于內心對祖國的熾熱情感,領略祖國語言文化中蘊含的無盡美感,體會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在幫助學生提高思想道德層次的同時,進一步拓寬其眼界和胸懷,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產生文化傳承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從而造就高素質的時代新人。這樣,我們得以水到渠成地完成語文課程的一個重大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
語文課“課程思政”的開展不能流于形式,要做到入腦入心。疫情防控期間,可以通過組織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來實現,也可以通過課外組織線上線下活動來落實“課程思政”。在活動中滲透思政教育,助力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開展,可以在極大程度上破除文化基礎課程純理論教育的枯燥感,讓思政教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在課堂上具體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學習體驗感更加強烈,他們的感悟就會更加深刻。教師可以依據實際教學內容來確定活動的類型,比如在語文教學中,講授古代詩文和現代詩歌時,可以設置經典誦讀活動。學到唐詩宋詞、現代詩歌時,可以讓學生多搜集相關題材的詩歌,開展經典誦讀。如田園詩歌誦讀,邊塞詩歌誦讀,春天的詩歌接龍背誦等等,在誦讀的過程中,體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優質的文化涵養學生的心靈。也可以組織情境體驗類活動,比如中職語文第一單元四篇課文,題材都是以小見大,以小人物來反映一個時代社會生活的大背景,文章通過細節刻畫和人物神態、言行、衣著的描寫來反映深刻的思想內容。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角色扮演的情境體驗類活動,讓學生了解文章中人物的心理變化,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更好地體驗高尚的情操、人性的光輝和關愛的溫暖,培養學生悲天憫人的人文精神、積極的生活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這些活動中,還可以不斷滲透思想政治教育,講解《那一年,面包飄香》《景泰藍的制作》的同時,可以贊美“行行出狀元”的絕技之難能可貴,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謳歌敬業樂業的職業道德,讓學生樹立學好本領、技能報國的理想,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念,正確看待社會中的不同工作崗位,培養職業態度和職業精神。同時,也可以滲透職業素養教育,讓學生談談對自己的專業有哪些方面的了解,明確在畢業之后可以從事哪些方面的工作,認識到在精進技能的同時,要端正工作態度,不斷打造個人的軟實力,才能夠不斷進步,從而取得個人的全面發展。
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的社團活動、第二課堂活動來拓展語文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舉辦講故事、看電影、演講、朗誦、閱讀、書法、征文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秋節朗誦與月亮相關的詩文,三月吟詠與春天相關的美文詩作,國慶節、七一建黨節、五一勞動節,朗誦紅色詩歌散文,觀看紅色經典影片并試寫影評或觀后感,講黨史故事等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這樣既可以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運用水平,也可以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質熏陶,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能夠將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熱愛中國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根植于內心的熾熱愛國之情,堅定技能報國的理想信念,從而確保思政教育真正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