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市順德區胡寶星職業技術學校 饒秀珍
隨著社會對技術人才需求的增大,企業對機械類現代的技術人員的需求以及在制造技術的應用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方面也存在需求增加的現象。而中職學校機械專業的基礎課程——機械制圖已經成為一門帶領學生了解和掌握最新技術及相關技能的專業課,該課程開設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機械技術基礎課的學習中,樹立他們從生產實際出發考慮問題的思想,這一點恰好符合中等職業教育“培養初、中級應用型人才”這一基本目標要求,它對學習者的要求也符合中職學生的認知以及技能和經驗水平,它能夠通過指導并培養學生快速讀圖并對其進行加工的技能,使之可以熟練運用CAD計算機輔助繪圖進行繪制標準的圖紙,以達到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教育目的。由此可見,作為機械類專業一門重要專業課程,機械制圖已經在中職教育的各學科中逐步展現出它的重要性。那么,在中職學校機械制圖教學中如何提高其有效性?本次就此進行探討。
根據筆者多年教學和中職學校本課程教學實際,機械制圖這門課程教學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機械制圖這門基礎專業課程要求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強調“實用、會做、夠用”的原則,從感性逐漸過渡到理性,突出應用,“應知”為“應會”(模具鉗工、車工、數控銑、數控車實習)服務。然而,現行的中職學校現實的機械制圖課堂教學存在對該課程的教學原則“教、學、做”方面的理論以“定性”不夠明確,以及“從做開始,先會后懂,重在于會,力求于精”的教學原則落實不夠深入。存在以教材為主照本宣科,沒有對課程與其他主要專業主干課程進行融合,僅僅停留在理論上,教學的深度和寬度沒有得到拓展等情況。
目前,機械制圖的教學依舊停留在“教師講-學生聽-聽后繪圖”這樣傳統的教學流程上,使教學存在蜻蜓點水、避重就輕、顧此失彼的不良效果,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呈現與專業相關的圖樣與實物不足,對學生的讀圖與繪圖實際操作等方面的訓練不夠,學生在課堂上存在走馬觀花無法潛心走進多彩專業世界的現象,導致學生在實習中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情況。這種情況與現行企業單位的用人標準“知識面廣—實際操作能力強”的人才需要目標存在一定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教師應該更新原本陳舊的教學觀念,把眼光放在怎樣在課堂上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上,在教學中除了要求學生完成教材所配套的習題之外,還應該針對各專業的特點和實習重點,增加相應的與專業知識緊密相關的圖樣練習。
在現行的中職機械制圖教學中,較少教師能夠結合普通車工實習圖紙、模具鉗工中級實操圖紙、數控車床實習圖紙、線切割實習圖紙、數控銑床實習圖紙等進行實訓工件分析講解,導致學生在學習“尺寸公差與配合”“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等方面的內容過程中出現手足無措不明所以的學習狀態,無法享受目的明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體驗,從而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推廣和深入運用,計算機輔助繪圖與傳統的機械制圖知識已是相互關聯。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不難發現當下的機械制圖課程內容體現出知識涉及面廣(如涉及公差配合、零件的制造工藝與實體裝配等系列知識)、綜合性強和理論與實際操作密切關系等特點。
因此,為了整合專業課程,更好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在理論和教學實操中,教師應該將CAD計算機輔助繪圖、機械制圖與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等獨立學科進行課程整合教學,力求在以機械制圖為主科的條件下,重組和整合這三個相互關聯整合度高的學科進行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形成有效的學科滲透教學模式;與此同時,在實物與實際操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現有的機械專業,在教學中實施圖樣、實物與專業實際訓練相結合的有效教學機制,使機械制圖的實踐教學與實習車間的技能訓練相互補充、互為滲透,使它們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中能更全面地掌握制圖知識,更好地掌握相關的國家標準并深層地理解專業概念,做到有效學習并能學以致用。
機械制圖這門課程的主要特點是“拓寬學生知識面和強化學生實際能力”。因此,為了加強學生的知識理論技能并提高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教師在機械圖樣識圖和繪圖的教學與實際訓練中,除了要求學生要按時、按量、按質完成教材所配套的習題之外,還應該本著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觀,對學生進行實用性強的學習指導,適當增加與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相關的圖樣練習,更好地突出各專業的學習重點與實習重點。
例如,我們在進行平面圖形訓練和軸類零件圖繪圖訓練中,需要進行大量的與各種模具零件圖相關的讀圖、繪圖等實際訓練與操作,這個過程可以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將理論與實際進行有效結合,懂得裝配體的讀圖、繪圖與各種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典型機械傳動零部件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適時關聯劃線與線切割加工等理論知識進行教學或實際操作訓練,以此有效地引導學生對測繪圖或組合體等知識的深入掌握,同時使學生在實際操作訓練中提高自身的實際操作和運用能力。
在中職教育中,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讀圖能力和正確繪制機械圖樣的能力是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中心點,教師在教學中應以此為“出發點”展開并拓展相應的專業實際技能教學與訓練。為了激活課堂教學,使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學到專業知識并夯實專業基石,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的“學”為整個教學的基石,取傳統教學方式之精華,與現代教學手段有效結合在一起,根據不同的學段合理安排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靈活有效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以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為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黑板粉筆進行作圖;為了使較復雜和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簡單、具體,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掛圖、模型、實物等輔助手段進行教學演示;為了激活教學課堂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教學課件、計算機輔助繪圖等現代教學手段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本課程教學效果。
在近幾年的教學中對學生的跟蹤和調查,我們發現很多學生既表現出對課程具有深厚的學習興趣,也突顯出他們對車間的技能訓練或工作單位的實際操作具備一定的實際運用能力和操作能力;進入企業后,他們不僅能很好地繪制符合機械制圖國家標準的機械圖樣,還能按圖樣的技術要求加工零件或組合裝配體,得到了用人單位高度好評。
總之,我們要想實現中職學校機械制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專業課程的融合,其次是強化技能的操作,最后是激活課堂教學。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運用能力得到提升,實操能力得到提高,專業基石得到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