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華
時值而立之年的李女士體態比較豐滿。一年前,她的好朋友向她推薦“過午不食”減肥法,聲稱這種飲食方法不僅可以減肥,而且有助于保健養生。雖然半信半疑,但李女還是決定試一試。然而,采取“過午不食”的減肥方法幾個月后,李女士就出現了胃酸、胃脹、胃痛等胃部不適癥狀。經胃鏡等相關檢查,李女士被診斷為嚴重胃潰瘍。
“過午不食”原為佛教出家人的一條戒律。僧侶為修行、清欲,給供養者減少負擔,從下午1點以后,一直到第二天的早晨不進食。近年來,這種飲食方式變身成為減肥“法寶”。許多愛美的人士認為“過午不食”能夠少吃一頓飯,大大減少熱量攝入,有助于減肥瘦身。但事實上,對于絕大多數現代人來說,一日三餐才是最健康的飲食方式。
現代人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較大,營養和熱量消耗都高,需要一日三餐攝入豐富多樣的食材,均衡的營養素來維持生命,獲得健康。如果驟然改變飲食規律,很容易造成生理機制的紊亂,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令疾病有機可乘。
如果午餐后不再進食,人體在將近18個小時的時間里一直處于空腹狀態。
正常進食時,胃腸會加快蠕動的速度,增加胃酸、膽汁的分泌,以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如果過午不食,長時間空腹,缺乏對消化液的規律刺激,有可能導致膽結石等疾病。此外,胃酸也有可能腐蝕胃黏膜,導致胃炎、胃潰瘍等疾病。
當身體能量得不到補充時,為了減少能量消耗,保持體力,身體減少的體重多為肌肉,保留較多的則為脂肪。人體有非常復雜且智能的自我調控識別系統,如果經常“過午不食”,饑餓時人體就會進行自我調控,不僅會加強對早餐、午餐食物熱量的吸收效率,而且會降低機體的基礎代謝率。這樣一來,我們攝入的食物雖然少,但是身體消耗的熱量也在減少,并不能達到“一直瘦下去”的初衷。而且,機體會抓住一切機會,將食物提供的能量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反而更容易使人變成“易胖體質”。
不吃晚飯不利于穩定血糖。首先是導致低血糖,令人頭暈、乏力。此外,人如果特別饑餓,機體會分泌升糖激素,引起不正常的血糖波動。
經過一天的能量消耗后,人體的血糖濃度處于較低的狀態,如果不進食,血糖水平就會更低,容易導致大腦失去持續性的供氧,進而影響大腦的正常功能,使人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癥狀。
晚上不吃飯造成的饑餓感很容易使人睡不著覺,心情煩躁,嚴重影響睡眠。即便睡著了,也會降低睡眠質量,特別是對于一些存在睡眠問題的人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過午不食,還會讓人體內的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從而促使自由基的產生,結果就是加速衰老。同時,“過午不食”者的皮膚也會變差,失去紅潤光澤,皮膚上的褶皺會明顯增多。
晚飯時間以18~19點為最佳。如果吃得太晚,容易影響消化吸收及睡眠質量。
晚餐的熱量以占全天總熱量的30%左右為宜。吃七八分飽即可,以第二天早上沒有明顯的饑餓感為標準。
應以葷素搭配、營養均衡為原則,注意食物多樣化,盡量吃清淡、新鮮、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或不吃高脂肪、高熱量、生冷、燒烤、過咸、過辣的食物。
358350190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