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占東 屈桐瑤
創業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我國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業,積極推動大學生自主創業,促進知識轉化與創新,更好推動經濟發展[1]。目前中國大學生創業率和創業成功率均處于低谷,培養創業自我效能感、強化大學生創業學習已經成為創業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文從創業者個人視角,深入研究創業學習成效通過創業自我效能進而影響創業成長水平的傳導關系。
1.創業學習。創業學習是創業者在創業活動中獲取、積累和創造有效創立和管理新創企業所必須知識的過程。蔡莉[2]等學者以認知學習和經驗學習兩個維度,來研究創業學習方式如何通過影響創業能力的構建從而對新企業績效產生作用。單標安[3]等學者從經驗學習觀、認知學習觀和實踐學習觀三個不同的視角對創業者的學習過程進行關注。本文結合實際,將創業學習分為創業實踐學習和創業認知學習兩個維度。
2.創業成長。大多數學者認為創業績效既是衡量新創企業成長與否的關鍵因素,也是管理學領域研究中的焦點。在管理學視角中企業創業成長是一個“通過創新、變革和強化管理等手段積累、整合并促使資源增值進而追求企業持續發展的過程。”本文結合實際,將創業成長劃分為成長績效和滿意績效兩個維度。
3.創業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指個體對自身是否有能力去實施某一行為的期望,是個體對形成動機、對有必要實施控制的事件采取一系列行動等方面能力的認知估計。Chen[4]等學者將自我效能應用至創業研究領域,指出創業自我效能是指一個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履行創業的各種角色和任務的能力。創業自我效能對新生型創業者尤為重要,通過用感知的創業能力可補償他們在專業知識上的實際缺陷,有助于他們在多變的環境中有更佳的表現。
1.創業學習與創業自我效能。韓力爭和傅宏[5]認為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卓有成效的創業知識及技能的培訓、實踐,切實鍛煉學生的創業能力,是提升創業自我效能感的關鍵。Zhao[6]等學者認為正式學習的認知與創業自我效能顯著相關。將創業學習分為家庭內部學習、社會關系學習和創業教育學習三種學習模式,通過對高校在讀或畢業三年內從事創業的大學生創業群體進行研究,分析表明大學生創業自我效能會受到三種創業學習模式的積極影響。據此,提出假設:
H1:創業學習正向影響創業自我效能
2.創業學習與創業成長。陳文婷和惠方方[7]認為對于國內的新創企業和成熟企業來說,創業學習對創業績效具有重要影響。蔡莉[2]等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新企業績效會受到源于經驗學習和認知學習產生的積極作用。吳巖[8]認為在知識異性促進創業績效的過程中,創業學習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賈虎和崔毅[9]對212家高科技創業企業進行了研究,分析得出高科技企業要想提高創業效率和優化創業效果,可以在創業實踐中建立有效的學習機制。鄭山水[10]以湖南省258位返鄉農民工創業企業為樣本的實證研究表明,創業學習直接促進創業績效。陳文婷認為創業者要想獲得創業知識、提升創業績效,把握創業學習是關鍵。據此,提出假設:
H2:創業學習正向影響創業成長
3.創業自我效能與創業成長。李成彥[11]認為創業自我效能是創業的前因變量,影響創業成長。Stajkovic等學者對114項關于自我效能感與工作表現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并且對這些研究使用的21616個數據進行了元分析,表明自我效能感能夠預測工作績效。Baum[12]對來自同一行業的229位企業家和106位員工進行研究,分析表明,創業自我效能對企業的成長績效具有顯著影響。鐘衛東和黃兆信[13]通過問卷調查方式收集中國企業孵化器在孵企業及創業者數據并對此進行研究,證明科技創業者的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創業后的企業績效具有積極效應。鐘衛東等學者依托企業孵化器的數據,從社會認知理論的視角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初創科技企業績效產生直接且積極的影響。據此,提出假設:
H3:創業自我效能正向影響創業成長
4.創業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李成彥[11]指出發現創業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機制,可以使人們更好地理解創業自我效能,找到培養創業自我效能的途徑,這對創業教育具有重大的貢獻。李成彥[11]學者指出創業自我效能在創業機會識別與創業意愿間存在著顯著的中介效應。鐘衛東和黃兆信[13]指出,對于初創科技企業可以設法通過創業模擬訓練來加強創業者的創業自我效能感進而提高其績效。楊文燮和胡漢輝[14]通過對江蘇省五所高校在校大學生的研究得到創業自我效能感在創業外部環境支持下對創業意愿形成間接影響的中介效應。創業自我效能感在外向性與創業意向之間、宜人性與創業意向之間、嚴謹性與創業執行意向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創業自我效能感在嚴謹性與創業目標意向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據此,提出假設:
H4:創業效能在創業學習影響創業成長中發揮中介作用
綜上所述,本文將創業學習、創業成長及創業自我效能納入創業生態系統研究中,探索創業學習通過創業自我效能對創業成長的影響,由此提出創業知識、創業自我效能、創業成長的傳導關系及其內部邏輯如圖1所示:

圖1 理論模型
本文的測量指標均盡量從國內外已有且得到認可的文獻中選取,旨在保證測量工具的效度,再根據相關專家和學者的訪談結果對測量題目進行修正,從而形成最終的正式測量量表。
根據Lumpkin&Lichtenstein(2005)[15]的觀點,應用“在創業實踐中深化創業認識、以創業實踐應對外部環境變革、過創業實踐獲得經驗極為有限、通過創業實踐反思或糾正已有經驗”等四個題項測量創業實踐學習。根據Chandler&Lyon(2010)觀點,應用“關注同行業中的標桿企業的行為、經常參加創業相關課程、經常關注創業人士創業行為、經常閱讀創業成功/失敗案例和書籍”等測量創業認知學習;應用Bandura(1986)的觀點,應用“我是一個堅強的人、能應對生活中的典型問題、我能做好很多事情、只要認為值得去做的事情我會盡力而為”等測量創業自我效能;根據Brown(1997)、Wiklund&Shepherd(2005)和Zahra(2003)等觀點,應用“企業有較強的獲利能力、企業總營業收入增長比較快、企業員工的數量增長比較快、企業推出新的產品或服務項目速度較快、企業申請專利(或創意)數量不斷增加”等測量創業成長。
依托前人研究大學生創業較為成熟的問卷,根據實際進行問卷修正,向全國50所創新創業高校發放問卷700份,經過回收篩選,形成有效問卷為588份。應用SPSS19.0進行信效度檢驗。創業認知學習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78、CR為0.8778、AVE為0.6427,創業實踐學習的α系數為0.810、CR為0.8381、AVE為0.5762,創業自我效能的α系數為0.919、CR為0.9176、AVE為0.7358,創業成長的α系數為0.911、CR為0.9066、AVE為0.5945,由此可見所有變量的信度系數都大于0.78,表明本文設計的問卷信度是值得信賴的。四個變量的組合信度(CR)值都大于0.74,平均抽取方差(AVE)值都大于0.5,說明四個量表具有較好的效度。
本文分析創業自我效能對創業學習與創業成長造成影響的直接或間接的路徑。有關擬合指數和假設檢驗結果詳見表1和表2所示。

表1 結構方程擬合指標

表2 結構方程假設檢驗結果
檢驗創業實踐學習與創業認知學習對創業成長績效的影響,以及中介變量創業自我效能受到來自創業實踐學習與創業認知學習的影響,所有假設均通過檢驗。將自變量與中介變量納入全模型當中,所有假設均通過檢驗,創業成長受到源于創業實踐學習和創業認知學習的顯著影響,證實了創業自我效能在創業學習影響創業成長績效過程中發揮完全能中介效應。
創業成長績效受到創業實踐學習和創業認知學習的雙重顯著影響,且創業實踐學習對創業成長績效的影響作用更為顯著。從大學生創業者自身來看,大學生創業者不應只采用認知學習的方式來增加創業知識,創業實踐學習往往能帶來更高的創業績效。
創業自我效能受到源于創業實踐學習和認知學習的正向影響,且創業實踐學習對創業自我效能的影響作用更為顯著。大學生創業者應通過創業實踐及認知學習的方式,進行卓有成效的創業知識及技能的培訓,切實培養創業能力,強化創業自我效能感。
創業成長受到來自創業實踐學習和創業認知學習的顯著影響,證實了創業自我效能在創業學習影響創業成長績效過程中發揮完全中介效應。其中,創業自我效能在創業實踐學習影響創業成長績效中發揮的中介效應相比創業認知學習更為顯著。創業自我效能使大學生創業者相信自己能夠勝任不同創業角色和任務,從而使大學生選擇合適的創業學習方式,不斷擴充創業知識、鍛煉創業能力,從而增加創業成功率,提升創業成長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