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灝
(江蘇警官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提出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堅持的“八個統一”?!鞍藗€統一”的具體要求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對于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經驗的總結概括。[1]在更深層的意義上,這不僅是一種教學改革經驗總結,更是一種指導思想,一種重要的發展遵循。具體而言,這是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相互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的相互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的相互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相互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相互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的相互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的相互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相互統一。這八個層面各有側重、立體環繞,既凝結著教人之方和育人之源,又包含思想遵循、方法遵循、內容遵循、實踐遵循等具體細分,共同作用于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全過程之中。
在質的層面上,思想性對于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至關重要,只有確保思想性,才能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保持強大創造力、凝聚力、感召力的關鍵所在,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基礎性建設。在八個“相統一”中,政治性和學理性相互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互統一均與思想性息息相關,構成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思想遵循。
1.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必須堅持“八個相統一”,其中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是重要的思想遵循,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單獨強調政治性,就會弱化課程的學理性;單獨強調學理性,就會遮蔽課程的政治價值。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全過程中,需要推動政治性和學理性的有機平衡,同向同行,相互滲透,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思想性和理論性。其中,政治性是基本屬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重要標識。只有擦亮政治性這一鮮亮底色,才能形成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根本保證、重要支撐、深厚力量。通過突出政治性讓學生知道“為什么”,真正學會“怎么辦”,具備從政治上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學理性以思想性、理論性為培養目標,以真理的力量為學生答疑解惑,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用思想的磅礴力量引導學生。學理是深刻的、深奧的,教師是教學改革之本、興教之源,凸顯學理性,需要不斷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與親和力。讓二者有機統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現實需要,關鍵在于把握蘊含其中的“變”與“不變”,讓政治滲入學理、讓學理融入政治,實現“政治性”與“學理性”的互動協同發展。只有實現政治性與學理性的有機融合、相互補益,才能突出理論品質和學科特性,引導學生運用透徹的學理分析、運用徹底的理論認知,實現教學入腦入心,發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這個“主陣地”。
2.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在“八個相統一”中,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與傳導主流意識形態、傳播思想主旋律緊密關聯,是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重要思想遵循。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性是要傳導主流意識形態,以說服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而達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政治認同。批判性,就是要批判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2]隨著時代意識日益凸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需要通過提高建設性形成引領作用,不斷闡釋真理性,有主動意識地同錯誤的東西作斗爭。建設性和批判性相互滲透,這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只有二者有機融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才能徹底,才能真正說服人,讓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在二者的有機統一中,通過“建設性”切入,提高思想的“批判性”,落實到“政治”認同。在思想上實現“知其所以然”,并且“知其所必然”,達到思想境界的升華。在建設中批判,在批判中建設,這凸顯出一種問題意識,也形成了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內在推動力。同時,在建設性和批判性辯證統一發展的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需要直面學生思想困惑,不回避現實中的復雜尖銳問題,深層解答現實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以徹底的批判精神對錯誤觀點和思潮有效揭示和澄清,不斷培養學生的批判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堅持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沿著這一重要思想遵循,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重在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無論是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互統一,還是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互統一,均指向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要傳播真理,用真理的偉大力量感召學生。而真理的力量來自哪里?來自于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這構成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和精神實質。用真理的偉大力量感召學生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在歷史穿越和現實關照中不斷向前發展,致力于引導學生探索和追求真理,使學生在真理的偉大力量中接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因為追求真理、堅持真理、掌握真理,所以要精準闡釋思想政治理論課科學內容的真理性力量。這一力量深深扎根在政治性、學理性、建設性、批判性的基礎之上,為此需要筑牢這一基礎。圍繞這一圓心展開,政治性和學理性融合的越緊密、建設性和批判性結合的越科學,這一圓心釘就越牢固,真理的力量就越強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向心力就越強。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體現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思想境界,彰顯出獨特的思想理論優勢。深刻把握這一思想遵循,才能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賦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豐富的精神內涵,用思想的力量引導學生。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過程中,方法與途徑、載體相互聯系,它們共同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中的形式因素。在一定意義上,方法是激活課程教學途徑、課程教學載體等因素的因素。在統一性和多樣性相互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互統一的方法邏輯中,包含著方法創設、方法選擇和方法運用。同時方法具有動態性的特征,會隨著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及其主體發展而發展。
1.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在“八個相統一”中,統一性是課程性質與任務的內在規定,多樣性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目標是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在這一過程中多樣性必須服從于課程本質屬性和課程使命擔當的內在統一性。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過程中的途徑、載體、方法必須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的有機統一,讓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統一性和多樣性中實現,這構成了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方法遵循。統一性具有內在的目的性,作為一種導向,途徑、載體和方法的多樣性圍繞這一目的運轉。因為在現實中,單憑一種方法、載體、途徑難以達到目的。這里包含著學生特點的多樣性與差異化的發展需要、教師特長的多樣性與教學方法的差異性、空間載體的多樣性與技術方法的差異性。統一性是前提,多樣性是現實需要,以統一性統領多樣性,在尊重多樣性中筑牢統一性,形成二者的辯證統一發展,共同服務于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目標。
2.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高校思政課堅持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統一是由課程育人性的本質特征、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特點及教育主客體辯證關系所決定的。[3]灌輸是進行意識的灌輸,具有其自身的灌輸原則和灌輸體系,是必然的要求,體現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殊性,灌輸的內容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啟發性注重的是激活意識能動性,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實現入腦入心。二者均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過程中,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是基本原則與具體方法的有機統一,是基本方法與內在規律的有機統一,是價值引導和自主建構的有機統一。促進灌輸性和啟發性深度契合揭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本質規律,這樣不僅具有灌輸的高度,而且具有啟發的深度,從而把課程講深、講透、講活,這是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實效性的關鍵所在。在這一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科學灌輸,善于察覺、及時啟發,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的內驅力,鍛煉學生的理論思辨力和理論思維品格。
3.科學把握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從這一方法遵循出發,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相互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的相互統一,均需要緊緊把握時代發展的新要求與方法論,以時代的意義引領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時代的要求與統一性和多樣性、灌輸性和啟發性緊密關聯,它寓意著“我們應當做什么”以及“我們怎樣才能更好”。在這個基于時代意義的發問與答問過程中,時代的主題與問題為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相互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的相互統一注入新動力、新內涵,一步步深化對這一方法遵循的理解,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的自覺。也就是在這樣的互動發展中,形成方法的前瞻性、重點性和目標性。同時,時代的新要求也是新使命、新定位,只有堅持與時代意識相結合,才能將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相互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的相互統一落實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方法遵循之中。
內容是以具體知識體系、思想體系的特定形式存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內容從要素增長轉向結構優化,這是內容彰顯生命力的重要體現。在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有機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有機統一的重要遵循下,必須整體規劃課程內容、統一部署課程內容、協同推進課程內容建設。
1.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不是孤立化存在,而是動態化的相互影響,需要運用系統思維整體性進行把握。在“八個相統一”中,這一重要遵循既為我們在顯性層次上理直氣壯地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了強大的戰略定力,又為我們在隱性層次上同向同行各顯神通全面開創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新局面打開了戰術視野。[4]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隱性教育是相對于顯性教育而言,要求充分挖掘其他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隱性教育具有隱蔽性、趣味性、廣泛性。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相互統一指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完整性,二者有機統一推動形成教學內容的質度、教學內容的精度、教學內容的溫度、教學內容的效度。就是要不斷拓寬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的視野,科學充分利用好各種社會優質資源,讓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貫通式融合、立體化融合、系統化融合。只有讓二者有效銜接、同向同行、共同發力,才能形成強大的內容體系,才能形成更加優化的內容結構,才能形成持續化的內容協同效應。
2.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理論來源于實踐,又回歸實踐。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邏輯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其教學的主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這些科學理論并不是空想出來的,而是在實踐中形成的。[5]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重要遵循,這不僅是增強教師授課內容實效化的需要,也是適應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提升規律的需要。這一層面的內容遵循不僅與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緊密相聯,而且推動課程彰顯出鮮明的實踐指向。基于此,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呈現出抽象性與現實性、延續性與開放性、歷史性與時代性同時并存的顯著特征。有活力才有生命力,從內容上來看,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有機統一就是推動生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命力與活力,把內容的理論性與實踐性融合在各要素中,貫穿于教學內容的全過程,擴展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新領域,進而開創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新局面。
3.堅持從根本上夯實內容基礎。內容是課程的擴增與豐富,是課程成熟的重要標識。憑借堅實的內容基礎,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深度和高度,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更有底氣,推動內涵式發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是一個系統復雜、循序漸進的宏大工程,涉及內容、方法、資源、機制等方方面面。這就離不開對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全局性謀劃和系統性布局。[6]這些均需要高質量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為支撐,內容上的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互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互統一是筑基工程、戰略工程。堅持從根本上夯實內容基礎,讓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有機統一嵌入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層次結構、時態結構以及實現結構之中,讓理論性和實踐性有機統一滲透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課程體系、教材體系以及教學體系之中,推動形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大視野、大資源、大聯動。
實踐是一種意識的自覺,從實踐出發,再回到實踐中檢驗,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內在規定性。實踐貫穿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全過程中,包含著主導性和主體性,其中凝結著重要的價值取向并且滲入了知識經驗,既涉及“是什么”,同時也明晰“怎樣做”。在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有機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有機統一的重要遵循下,必須增進植根社會實踐的自覺,確立根植社會實踐的長效有力機制,促進實踐與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之間的良性互動。
1.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在具體的實踐層面上,教師是主導性主體,同時學生是學習性主體。在“八個相統一”的邏輯體系中,“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發揮著紐帶作用,是實現“八個相統一”、凸顯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實效的關鍵。[7]教師的實踐主導性體現為導方向、導內容、導方法,學生的實踐主體性體現為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二者辯證統一、良性互動、相互滲透。在這個實踐過程中,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的有機統一,激發教師“肯投入”的動力、激發學生“努力學”的動力。這就要求既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實踐主導作用,也同時需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實踐主體性作用,二者需要同向同行,形成合力?;诖?,通過主導性和主體性的相互統一形成教與學的深層次實踐互動、不同角色的動態化實踐交融,以學生的主體性需求為導向,以教師的主導性來激發與引導。在二者互動的過程中,需要明確教學實踐目標、更新教學實踐理念、轉換教學實踐話語、豐富教學實踐途徑,從根本上激活教與學的內在實踐動力,促進內因與外因的耦合協同,推動師與生的教學相長,實現主導性目標和學生發展主體性的同頻共振。
2.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價值是前提與前置,知識是根基與支撐。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的相輔相成,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活動規律的必然要求。價值的生成受到知識性因素的影響,價值中蘊含知識的屬性。價值性和知識性的統一,直接體現在價值教育和知識教育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過程中。[8]不難看出,價值性和知識性之間形成一定的張力,基于這一張力形成相互吸引、互為支撐、相互制衡。這些強化、突顯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的張力,同時構成實踐的特定性遵循。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的有機統一,以價值主導教學、以科研支撐教學、以制度保障改革,就是要形成實踐的目標引領,推動實踐的深化與升華,從而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提供堅實的價值支撐和豐富的知識儲備。在這一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性和知識性融合統一,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從一般知識性到特殊知識性、從價值現象到價值本質,在此實踐過程中創造出新概念、新知識、新標準,形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特色與新貢獻。
3.堅持自覺植根社會生動實踐。實踐是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之本,也是教學改革重要的遵循。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夠不斷發展,離不開強勁的現實實踐需求。在實踐本體論看來,實踐是一個處于不斷發展中的、密切聯系其周圍的過程的與關系的本體,絕非一個絕對靜止、孤立的本體。實踐的發展也有助于從人的存在出發把握人的本質,提升人的素質和能力。[9]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實踐的科學,是在社會生動實踐中不斷發展的課程。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的相互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的相互統一,這不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實踐的的途徑,也是實踐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里包含著新形勢、新特點、新目標。只有采用實踐的視角,堅持自覺植根社會生動實踐,才能深刻把握住主導性和主體性、價值性和知識性的深層次相互聯系,才能深入準確地把握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實踐邏輯和實踐本質。正因如此,以“八個相統一”為指引,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增進關注實踐、植根實踐的自覺,乃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應當高度關注并且應當積極踐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