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凱,付佳璐,熊學斌
(贛東學院,江西 撫州 344000)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6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3.25億,占網民整體的32.1%,這表明互聯網教學模式的創新符合教育市場的需求,而線上線下相統一的教學改革是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核心。簡單的信息技術賦能線上教學并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反而使“網絡之線”成為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分界線,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混融共生是新時代“雙線教學”亟需解決的根本問題。[1]
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并對經濟學類課程提出注重培育學生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課程思政示范項目建設工作的通知》,要求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結合課程特點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凝練總結出“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做到既有資源建設又有開展模式,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融通整合成為了關鍵。
線上教學與線下授課兩種方式各有利弊,線上教學有利于快速獲取所需要的知識、緊跟領域前沿、提高學習能力,但不利于知識的系統化掌握、引發膚淺閱讀問題、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弱化對復雜問題的思考等;[2]而傳統的線下授課有著直觀教學效率高、易把握上課節奏、了解學生上課狀態、能有效地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等優點,但存在課后學生的學習動態難以追蹤、教學資源共享困難等不足,[3]因此采取“線上+線下”方式有機結合進行教學相對更為科學合理。
基于雙線融合的教學模式開展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關鍵是尋找各個教學項目與思政教育之間的關聯性,將思政教育融匯于課程教學之中,構建德智交叉育人的立體化教學體系,通過學科滲透的方式達到思政育人的目的。為了更好地開展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在2021年以贛東學院經濟與管理系會計學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利用問卷星軟件調查統計了157份在線問卷,其中91.08%同學愿意以實踐、互動討論的方式接受思政教育,另外88.54%的同學表示案例故事對價值觀影響最大,這說明以往教學偏重理論,應提高實踐教學比例,以案例時事豐富教學內容,采取靈活互動的方式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實際雙線關聯較少,線上與線下僅為混合,對網絡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的“度”把握不夠到位,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優點繼承不夠充分,線上慕課與傳統課程的銜接與融通程度不夠,網絡平臺的建立與課堂討論不能有機結合,致使網絡技術的效能還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4]“線上+線下”并未實現智慧融合,不能形成雙線教學的良性閉環。
專業課程中,存在線上教學內容與線下教學內容的難以銜接,甚至線上教學資源僅是對線下知識的重復敘述,缺乏對專業知識的拓展。并未通過全面有效地挖掘線上數據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學情,難以增強線下教學對線上教學的針對性,無法發揮線下教學進一步釋疑解惑的補充功能,使教學內容淺顯乏味,未能實現使不同時空發生的教育教學活動能有機融為一體。[5]
大學生對選修課程學習主動性較弱,易形成懶散的學習習慣,學生對于課程的實際價值認識不足,尤其對線上課程的學習缺乏積極性。“金融學”課程授課對象為大二學生,已經學習了西方經濟學、高等數學兩門相關課程,其中高等數學是微積分等數學基礎,而西方經濟學為專業必修課。通過對贛東學院20級經濟與管理系會計學專業西方經濟學的學習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及格率僅為56.3%,表明學生的專業基礎較為薄弱。
針對以上痛點問題,試圖構建以線上教學支撐環境為依托,打造知識學習、技能訓練、自主學習能力發展三維一體的線上線下教學閉環,建立了一個符合互聯時代的智慧教學模式。[6]智慧教學模式可從網絡、智慧、大數據、云端等四個維度探索實現路徑,[7]進而金融學課程實行“三脈四式五步”雙線智融教學模式,具體設計為:以金融案例、課題項目、實務情景這三條脈絡重組知識點,同時挖掘素材中的思政元素;采用“案例研究式、問題探討式、情景辯論式、以賽代學式”四種方法,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體驗式教學;依托學習通平臺,實現微課+案例+題庫+答疑+線下課堂可視化改造,以“預、引、探、評、辯”五步為抓手,重塑教學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雙線智融教學模式
以三脈為載體,重構教學內容。首先將“金融學”課程重難點知識進行拆分后重組,一方面,根據知識點去匹配最新金融案例、課題項目、實務情景以提升課程的廣度與深度,同時挖掘這些素材中的思政元素保持教學的溫度;另一方面,圍繞課程目標,構建集合性課程體系,集合課程強調金融市場現實情境的復雜性,在此基礎上重組“金融學”知識點,包含相關的倫理思考與金融思維。課程結構可分為基本要素、市場產品、機構視角、課題項目、案例實務五個模塊。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的知識點構建集合性課程體系,以“貨幣的時間價值與利息”知識點為例,通過本案例加深了學生對貨幣時間價值的理解,在實務情境中內化知識點,辯論研討職業的選擇后認識到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具體內容如下圖2所示。

圖2 知識點的集合性課程體系
以“案例研究式、問題探討式、情景辯論式、以賽代學式”四種方法為途徑,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體驗式教學。教師從簡單灌輸轉變為啟發式教學,學生從強記強背轉變為獨立思考地學習。“四式”使學生成為主體,加強師生互動、團隊協作,在溝通交流中將知識內化吸收,并產生思想火花。引導學生在案中思考、辯中領悟、賽中內化,養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學習習慣。以“貨幣的時間價值與利息”知識點為例,具體教學方法的運用如下表1所示。

表1 貨幣的時間價值與利息知識點的教學方法運用
為實現課程的“翻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程進行了全面的重構。依托學習通平臺,實現微課+案例+題庫+答疑+線下課堂可視化改造,以“預、引、探、評、辯”五步為抓手,重塑教學過程,具體如圖3所示。

圖3 課程教學過程
首先對“學習時間”進行重新規劃和設計,充分利用學習通平臺,達到“先學后教”的目標,學生可在課前完成課程預習,觀看微課、課件、思維導圖。線下課堂以啟發式教學為主,引入最新金融時事和經典案例,重在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培養其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學生自評互評、生講師評的方式評價教學質量。最終對學生的成績進行綜合評價,期末成績=微課學習(20%)+單元測試(10%)+考勤發言(15%)+課堂互評(5%)+期末考試(50%)+競賽成績(加分不超過5分),成績分數從死記硬背的閉卷考試向學習全過程的綜合考核轉變,重在參與和真實收獲。通過學習通后臺統計數據實時了解學生動態,根據視頻觀看、章節測試、簽到討論等表現情況全面評定學生成績,期末集中測試只是最終評價的一環節。
大學課程應兼具知識傳授和思政德育雙重功能,[8]使學生意識到金融追求的最高目標是社會效益,不僅是投資獲利與風險管理,好的金融必須是社會資產的看守者和社會價值的支持者。發揮專業教育“主體性”,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協同效應,發揮合力,形成全面覆蓋、類型豐富、相互融合、相互支撐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打造隱性的課程育人渠道,在潛移默化中立德樹人、鑄魂育人。以學生為中心,搭建“教師、教學、教材”三位一體化“金融學”課程,基于雙線智融教學模式下的具體建設思路如下圖4所示。

圖4 課程思政建設思路
遵循金融學發展歷程和學生成長規律,實現線上線下智慧融合,有效解決了教學內容壓縮和思政元素加入的矛盾;增設辯論賽、學科競賽、演講展示等方式提升學生的自主性和參與度,潤物無聲地給學生以理論滋養、思想內涵、人生啟迪和精神力量;科學設計的集合性課程體系能夠充實學生的金融知識,改善學生對于金融市場的認知,并提高其合理運用金融工具的能力。通過“金融學”教學創新的建設,有利于滿足學生對于新時代金融知識學習的需求,同時將為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起到一定示范作用,有效提升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