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SSI-L)在我國尚屬新生事物,對其進行專門研究的學校還不是很多。在實驗學校相對較少而又比較分散的情況下,通過劃分區域的方式加強學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不失為一種切實可行的辦法。北京師范大學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項目第一批實驗學校共30余所,分布在全國10多個省市。為方便項目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管理,項目組將實驗學校劃分為北京、山東、浙江、山西4個區域。那么,如何以區域為單位組織推進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呢?下面以山東區域威海的實踐探索為例,簡要介紹區域推進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的策略。
一、以學校聯盟為基本組織形式
在學校之間具有深度交流合作需求的情況下,以學校聯盟的方式將實驗學校緊密組織起來,實現學校之間智慧眾籌、抱團發展,不失為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學校聯盟是若干擁有共同戰略目標和追求,以“平等自愿、互信互利、互相尊重、共同發展”為原則,通過共同規則約束而建立的教育資源互利共享聯合體。通過學校聯盟,學校可以共同探討社會性科學議題的研究思路,共同解決議題研究中遇到的困難,共享研究資源和研究成果。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項目山東區域第一批實驗學校共8所,其中山東5所,遼寧、黑龍江、貴州各1所。項目啟動之后,山東區域立即組織成立了北京師范大學SSI-L項目魯遼黑黔區域實驗學校聯盟,制定了《北京師范大學SSI-L項目魯遼黑黔區域實驗學校聯盟章程》,確定了“聯合各成員學校,共同研討SSI-L的理念和實施方法,扎實推進SSI-L項目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協調發展、共同提高”的聯盟宗旨,確立了“以理事會為決策機構,秘書處為辦事機構”的組織架構,規定了“在北京師范大學SSI-L項目組和聯盟專家組的指導下,由理事會統一組織,按照理事會決策制度決定重要事宜,開展相關活動,實行資源共建和共享”的運行機制,明確了聯盟成員單位的權利和義務,選舉產生了聯盟理事會成員,組建了秘書處,聘請了聯盟學術顧問。
聯盟成立后,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每學期初,聯盟組織召開由各實驗學校負責人參加的聯盟工作會議,討論決定整個學期的工作安排計劃;召開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選題專項研討會議,研究討論各學校選題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每學期中,組織開展項目推進現場展示觀摩活動,推介先進經驗,推動項目研究。每學期末,組織對整學期工作進行總結反思,整理研究成果,總結取得的成績,反思存在的問題,規劃下一步的工作。
在聯盟強有力的組織下,山東區域各實驗學校的活動有規劃、行動有力量、研討有伙伴、前進有方向,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取得了豐碩成果。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實驗學校共開發、組織實施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項目15項,研究成果獲省市級獎勵近10次。不僅如此,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項目還凸顯了學校辦學理念,發展了學校辦學特色,也為學校樹立了校本課程建設的標桿,帶動了學校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的深入開展。如在威海望海園中學參評威海市特色學校的過程中,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項目就為學校“未來教育”增色不少。
二、以議題選擇為首要研究內容
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始于選題。選題是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項目實施的起點,也是難點和關鍵點。因為選擇和確立議題是一個初步明確研究方向、研究目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步驟的過程,課題選擇恰當與否,會直接關系到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項目研究的成敗。如果選題不當,就會偏離學習目標,影響學習效果,導致事倍功半。山東區域一直把議題選擇作為組織開展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的首要研究內容,鼓勵實驗學校在總項目組組織的各種研討中重點展示學校的選題,以尋求指導和幫助。專家充分發揮作用,利用每學期初開展的選題專項研討活動,對各學校的選題進行逐一點評,精心打磨。
例如,威海世昌中學最開始選擇的研究議題是:“轉基因食品是否應該被選擇食用?”轉基因問題是典型的社會性科學議題,具有社會性科學議題科學性、社會性、開放性和倫理性的特征。但是,在研討中,專家認為“轉基因食品是否應該被選擇食用”的關鍵在于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雖然目前科學界的主流觀點是轉基因食品的潛在危害不比普通食品更高,但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權威機構也都表示,轉基因物種可能會令生物產生“非預期后果”,國際消費者聯合會也表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如果讓初中生解決這樣一個具有較高難度的問題,他們在知識儲備、證據占有和專業理解等方面都會有明顯的不足。
學校接受專家建議,轉變研究方向,又選擇了第二個議題:“威海小石島是否有必要填海造陸?”研討中,專家充分肯定了這個議題,認為該議題不僅具有社會性科學議題的典型特征,而且緊密聯系當地社會生活實際,與威海建設“海洋強市”的戰略方針高度契合。于是,學校選擇并開展了該議題的研究,并由此確定要把“海洋”作為學校今后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研究的大主題。
在完成了上一個議題的研究之后,威海世昌中學圍繞“海洋”主題,又提出了第三個選題:“威海進行海洋垃圾焚燒發電是否可行?”研討中,專家指出,該議題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威海以整潔干凈而聞名,海洋垃圾也非常少,更難以用來發電。學校接受了專家的建議,但還是圍繞“海洋”和“發電”的思路,提出了第四個選題:“威海是否需要大力建設潮汐能發電站?”專家充分肯定了這個選題,因為威海的海岸線占山東省的1/3,全國的1/18,具備潮汐發電的自然條件和潛力,但威海現在只有火力發電、風力發電、核能發電,而早在20世紀70年代建立的潮汐發電站則已經停止了運行。在這種情況下,有沒有必要再去發展潮汐發電就具備了較強的爭議性。
正是因為在選題上下足了功夫,山東區域各實驗學校才少走了許多彎路,每學期都能快速進入正確的研究軌道,整個區域也開創出了各學校在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研究上齊頭并進、各美其美的良好局面。
三、以精準指導為區域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