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捍東
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與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同,通常是由指導教師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取若干個學生感興趣、有探討價值的社會性科學議題,在此基礎上,由學生選擇感興趣的議題,師生共同組成研究小團隊,在了解該項技術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通過查閱資料、進行現場調研、討論分析,綜合運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政治、歷史等多學科知識開展的學習活動。筆者所在的湖南省株洲市九方中學(以下簡稱“九方中學”)通過開展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將豐富的課程資料轉化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習活動。
一、開展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的準備工作
一是建立研究團隊。九方中學的師資力量還是比較雄厚的,在122名專任教師中,有碩士學位的教師40人左右。筆者指定主管教學的副校長牽頭組建了以李永平博士為首的指導教師團隊,吸納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等學科的部分青年教師。
二是明確工作思路。根據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的特點,筆者要求按照精心設置選題、組織導師破題、引導學生探討、進行展示交流的基本工作思路。首先,每位導師都要提出1~2個有價值的議題,由李永平博士召集大家進行討論,就各自提出的議題闡述其研究價值和意義,其他導師再從本學科出發,提出如何開展討論和研究,形成多學科、多角度看待問題的思路。其次,由導師向高一年級學生進行宣講,由有興趣的學生和導師組成8~10人的研究團隊。導師和學生圍繞某個科學議題查閱資料,運用多學科知識闡明該技術的基本原理,了解該技術的運用已經帶來了哪些社會問題或者預計會帶來哪些問題。再次,針對問題擬訂解決問題的方案,做好調研計劃,利用節假日開展實地調研、數據采集,進行訪談、拍照或拍視頻等。最后,師生帶著調研結果,回學校梳理調研情況,開展有效討論,反復打磨完成研究報告,選出有價值的研究報告在校內展示,或呈送相關部門。
三是建立展示和評價機制。要將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真正落地,做出效果,還需要建立研究成果的展示平臺,并對做出成績的師生給予獎勵,以激發師生參與項目研究的積極性。筆者修訂了教師的職稱評審晉級方案,將教師在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上取得的成績納入職稱評審記分,并將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的研究成果納入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檔案,再利用學校微信公眾號和校內宣傳窗,展示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的研究成果,激發師生參與研究的熱情。
二、基于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的課例開發
在項目組師生團隊的努力下,九方中學先后完成了“為什么肺癌患病率逐年上升”“高鐵站的區位選址應該在市區還是郊區”“智軌與城市交通問題”等社會性科學議題的選取和探究,較圓滿地完成了第一輪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的開展。
以“為什么肺癌患病率逐年上升”為例,我們之所以選擇這個議題,是因為湖南省株洲市是一個“火車拉來的城市”,是一個重工業城市,化工廠、發電廠、冶煉廠都聚集在城市中心的清水塘片區,前幾年是污染指數在全國“名列前茅”的城市,中央環保督察組曾多次來株洲督查。近幾年來,株洲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整治污染,寧肯犧牲經濟發展的速度,也要搬遷、關停污染嚴重的企業?!吨曛奘惺鍏^政府2020年工作報告》指出:“五年來,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壯士斷腕、背水一戰的決心,打響了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攻堅戰,261家污染企業被關停,3萬多居民棚改搬遷,5萬多職工再就業?!?021年1月5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對此進行了17分鐘的專題報道,講述了清水塘治理污染的過程和成果。教師通過展示工作報告中的相關表述,播放《焦點訪談》對清水塘治理污染的報道,吸引學生關注一個問題:為什么肺癌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并以此作為議題,帶領學生查閱資料,實地走訪,拍照、拍視頻,采集數據,前后用了16個課時及若干節假日開展了六個專題的探討:(1)認識肺癌;(2)開展肺癌個例調查,了解其與年齡、性別、居住地、工作環境的相關度;(3)探討肺癌的誘因,了解其與吸煙、喝酒、職業、遺傳的相關度;(4)探究肺癌的患病機理,與基因突變、生長繁殖的關系;(5)了解我國肺癌的臨床治療現狀,包括臨床表現、治療辦法、治愈率等;(6)了解預防肺癌的措施,包括健身、預防肺癌檢查、疫苗、醫療保障、重大疾病保險與分配的公平性、社會眾籌互助等。
以 “智軌與城市交通問題”為例,九方中學地處株洲市的田心片區,周邊有諸多中車高鐵企業,高鐵是中國的世界名片,田心片區是中國高鐵制造的核心區之一。近兩年來,企業開發了無人駕駛的“智軌列車”(實際上是載客量更大的無人駕駛公交)在株洲市主干道運行,由于禁止私家車駛入“智軌列車”專用車道,導致高峰期更加擁堵,市民議論紛紛。教師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科學議題,于是帶領學生乘坐“智軌列車”,并采訪乘客,詢問私家車主的感受,到交通指揮中心調取數據,赴企業了解智軌列車的生產過程和工作原理。在此基礎上,師生開展了若干次討論:(1)智軌是個什么“鬼”,探討其無人駕駛的機理;(2)智軌到底是“治堵”還是“添堵”,為什么市民褒貶不一,有什么改進措施,是公共交通的調度問題還是市民需要轉變出行觀念的問題,繼續增大運力是否有可能讓更多市民選擇不開車而是乘坐“智軌列車”出行等。
三、開展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以來學校發生的變化
開展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以來,九方中學發生了以下三個方面的變化:一是提高了學校的辦學品位;二是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三是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1. 以“平等對話”為基本特征的新型課堂文化逐步形成
“讓每一位師生都得到充分發展”是九方中學秉承的辦學理念。培育有世界眼光、家國情懷、科學頭腦、人文精神、健康身心的新時代大國國民,是我們一直追求的教育目標。其實,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與高考的方向是高度一致的,高考以考查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立意,也就是“在真實的情境中考查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社會性科學議題的選題恰恰是真實情境中的真實問題,這些問題就發生在學生身邊,又是高中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能探討的,而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僅是從書本中找答案,而且要實地調查研究,采集和分析數據。在研究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學會設置議題,學會與學生平等對話,獲得并積累了大量真實的一手資料,而且要學會策劃和組織調研,指導學生分析資料和統計數據,指導學生開展有效的討論,并撰寫調查報告,長此以往,必將影響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將真實情境引入課堂,將討論交流引進課堂,將平等對話引進課堂,改變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方式,形成以“交流對話”為基本特征的新型課堂文化。
2. 教師不再局限在本學科領域,組織策劃能力顯著提高
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的指導教師需要比較開闊的視野,要關注社會現實問題,還需要跨學科的相關知識,不再是困在本學科領域,不再困在書齋之中。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研究的過程中,需要較強的規劃能力,到哪里調研、怎么調研、怎么處理調研數據,怎么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討論,需要較強的策劃能力和行動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獲得的是最鮮活的教學素材,必將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接地氣,更有吸引力。通過實踐,指導教師的跨學科融合能力、課堂情境設計能力、校本課程開發能力、論文撰寫能力等專業素養都得以顯著提升,如王幼俊老師在“土壤的形成”教學設計中精巧地融合了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多學科知識,展現了地理環境整體性特征,在“株洲市青年教師展示課競賽”中一舉奪魁;李永平老師高三地理原創課“花沖扶貧—像花兒一樣綻放”在教科院視導課設計競賽中榮獲一等獎,其精巧的課堂情境設計得到株洲市教科院專家高度評價;梁伯雁老師在開展“為什么肺癌患病率逐年上升”議題研究的基礎上,編寫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及其他流行性傳染病》的校本課程教材。通過一年多的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實踐,九方中學的教師更具“學術范”了。
3. 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由于學生是自愿報名參加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的,是主動參與的狀態,而且課題也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過程也不是一味地聽教師灌輸,而是帶著問題查找資料,帶著問題實地調研,處理數據,討論得出結論。因此,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能力、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都得到了增強。九方中學開展社會性科學議題的學習都是以真實事例引入,把學生帶到了真實的問題情境之中,繼而引出驅動型的社會性科學議題,將學生帶入對社會問題的思考。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都處于積極參與的狀態,學會了主動分享自己的觀點,表達更有條理性,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將自己的科學思維與真實的生活相聯系,真正的教育在學生不同的選擇和分析中發生。參與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的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團隊合作意識、質疑批判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社會責任感、關愛生命的意識都顯著增強。
總之,開展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的研究能讓師生更加關心身邊的科學性社會問題,是培育時代新人的有效途徑之一。
(作者系湖南省株洲市九方中學校長)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