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姍姍
(西安翻譯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法國概況課程是高等院校法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主要講授法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教育、社會生活和文化傳統,以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從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1]。
西安翻譯學院的法語專業在第5學期開設了專業核心課法國概況課程,應用法語專業在第4學期開設了職業平臺必修課法國國家概況課程,此階段學生的法語基礎知識已基本掌握,故此課程的授課采取中法雙語,雖使用教材、講述主題和重點、運用的主要授課語言不盡相同,但課程的授課框架及授課目的殊途同歸。無論是從培養目標、學生人數和課程類別來看,此類課程都占據著法語學習重要的地位。作為一門知識性的課程,法國概況課的顯著特點是教學容量大、課時少、綜合性強,而針對大二、大三學生開設,同時也被賦予文化交流載體功能,由此,文化主題的產出表達也納入了此課程的教學目的。文化是載體、是交流的平臺與助推器,如何使用更高效的課堂形式及課堂教學方法使之有助于學生“外語應用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三個核心能力的培養,成為該課程課改的主要研究對象。
針對目前法國概況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授課特點,我校采取了基于“產出導向法”的混合型授課方式。在針對某一文化主題講解時,先“破”后“立”,不按部就班地講解教材內容,而是就“在什么交際場合會使用到該文化點”為思考出發點,設置交際場景,整合課程知識重點,以“產出”為目的,結合混合教學模式,設計線上線下、課前課后的教學環節,擴大教學維度[2]。
在實際運用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時,合理構建法國概況課程的混合型教學模式,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線上學習。通過線上學習通平臺發布任務,進行“驅動”環節;通過優質微課進行文化主題和語言“輸入”;(2)線下學習。學生練習產出,小組展示產出成果(主題講解),通過設置問題給其他學生,檢驗展示成果和其他學生學習的成果,教師和學生就文化、語言點進行“評價”;(3)線下自學。展示小組就教師、學生評價修改PPT和講解詞,進行“復習性產出”,同時進行組內評價;(4)線上拓展:教師通過線上學習通平臺發布討論,進行同一主題下的中法文化比較,或中國文化介紹,完成“遷移性產出”。
在該教學模式的指導下,現以法國概況課程中“中法文化差異”這一具體知識點講授為例,制定該課的教學設計。
(1)知識目標:了解法國社交方面的文化知識,中法兩國人交往時所出現的文化差異;(2)能力目標:增強跨文化理解能力,懂得用語言表達中法兩國人實際交往過程中文化方面的不同,能夠向法國人介紹中國最基本的社交文化;(3)素質目標: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尊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懂得交往之道,能夠規避誤解,理解與包容文化差異。
3.2.1 課前準備(學習通平臺發布)
(1)主題討論(法語)。通過學習通平臺發布主題討論(法語):受邀去法國人家做客,該如何做?(應何時到?什么方式問好?帶什么禮物?參觀房間嗎?);(2)主題任務(法語)。通過學習通平臺發布小組主題任務(法語):根據教師提供的交際情境,小組再現“去法國人家做客”場景,拍攝場景視頻,同時在場景再現過程當中思考討論中的四個問題。
3.2.2 課堂活動
(1)課程導入。設置真實交際情景:如果被邀請去法國人家做客,該怎么做?(課前發布的四個問題);(2)學生觀察,對學習要點形成自己的看法。①兩個學生表演交際情境(課前已發布小組任務,學生課前準備場景視頻)陳琳受邀18:30到杜邦夫人家做客,她18:00就到了杜邦夫人家,杜邦夫人有些意外;她們倆互相問好,陳琳想行握手禮,杜邦夫人行貼面禮;陳琳給杜邦夫人帶來精美禮物,杜邦夫人馬上打開并表示喜愛和感謝;杜邦夫人請陳琳在客廳休息,陳琳看到杜邦夫人在廚房很忙,想要進廚房幫忙,杜邦夫人婉言謝絕。②通過問答形式提醒學生交際情境中出現的文化差異現象(表格),關注點落在兩個人是怎么做的,而不去解讀為什么。(3)把知識點系統化,和學生共同解讀其中表現出來的中法文化差異。①約會的時間。中國人:提前或準點到達。尊重他人,信守約定,不愿讓他人等待,浪費他人的時間。法國人:晚5~15分鐘到達,給他人更充足的準備時間和空間,不過分倉促,所以遲到并非失禮。②問好方式。中國人:初次拜訪,行握手禮居多,保持適當的禮儀距離,又不失禮貌。法國人:長輩對晚輩,尤其是女性,多行貼面禮,顯得親切。貼面禮較為經常使用,而中國不用,所以這一部分會通過圖片和小視頻著重介紹,如何行貼面禮。③拆禮物。中國人:不當面拆開禮物,不使送禮者尷尬,會在之后拆開禮物并表達對對方的謝意。法國人:當面拆開禮物,馬上表達對禮物的喜愛和謝意。同時通過各種物品照片,讓學生們先判斷是否可選為禮物,然后教師告知每個物品是否存在法國人的禁忌,何種禁忌,讓學生掌握贈送法國人禮物的原則。④參觀房間。中國人:去對方家做客吃飯,會早到考慮進廚房幫主人做一些準備工作,分擔主人的負擔。法國人:房間分為接待區和私人區,接待區如客廳、餐廳、陽臺或花園;私人區如臥室、廚房,一般不讓客人進入。(4)做客禮儀案例糾正。通過學習,請學生站在法國人視角,對之前視頻中出現的做客場景下的文化現象進行糾正,每組一個糾正點,在真實情境中再次強化本課的文化知識點滴。(5)思考和遷移產出。設置相關主題文化任務(4~5人為一小組,分組完成),通過全班討論的形式,引出其他方面的中法文化差異,并歸類幾種文化差異,給出關鍵字、詞,根據不同方面分配小組任務。
3.2.3 課后提升
每個小組根據不同的場合,課下討論并共同用法語完成一個3~4條的文化指南給在中國的法國朋友,告訴他應該了解和遵守的中國社交文化,來規避文化誤解和犯錯。下節課匯總、整理各組文化指南,形成一份完整的文化指南《如何與中國人打交道》送給我系的法國外教。
該課教學評價分為三個部分:(1)個人評價(40%)。①是否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了解法國社交文化的4個方面及和中國社交文化的不同;②是否能夠用法語表達中法交往中的文化差異;③是否能夠理解并尊重中法社交文化差異,避免文化的沖突。(2)組內自評(30%)。①課前,根據教師在學習通發布的不同交際主題進行情境解讀及再現;②課中,共同商量確立特定主題下寫給法國人的中國社交文化指南。③課后,討論并完善小組主題文化指南。根據課前、課中、課后的小組活動每個成員不同的分工與表現,分配小組分數,并撰寫分配依據。(3)教師評價(30%)。①根據課前發布的學習通討論參與及回答情況;②根據課堂參與教師問答及小組互動討論的情況;④根據課后所提交的文化指南的內容及文字表述情況。結合上述三種情況的個人表現進行打分[3]。
混合型教學模式在“互聯網+”的時代,是教育領域教學模式轉變的大勢所趨,而語言的“產出”也是應用型外語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與方向,在法國概況課程上實踐將二者形成合力,即在產出導向法理論指導下踐行混合式教學模式,以法語表達中法文化主題為教學內容,這必然使法國概況課從知識普及性課程變為專業學科性課程,對于法語專業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語言技能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