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蓉蓉 朱 穎 吳梅英 魏可英
廣東省中山市博愛醫院兒科,廣東中山 528400
急性哮喘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由慢性炎癥引起的氣道高反應性疾病,近年來,小兒急性哮喘的臨床發生率呈現明顯上升的趨勢[1]。在哮喘患兒急性發作期對其進行積極正確的治療及護理干預至關重要,常規急救治療護理干預對患兒的并發癥控制作用較弱,且無法對急性發作期的患兒產生積極影響,而無縫隙一體化急救模式是一種新型急救措施,改變了傳統急診急救體系中院前急救、指揮調度等不協調的格局,避免多科會診造成急救上的時間延遲,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救效率,縮短黃金搶救時間,為后續治療贏得時間[2]。基于此,本研究選取中山市博愛醫院收治的60 例急性哮喘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無縫隙一體化急救模式對呼氣峰流量、脈率、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及呼吸通暢、酸堿平衡的影響。
選取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中山市博愛醫院收治的60 例急性哮喘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30 例)與對照組(30例)。研究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齡5~14 歲,平均(9.35±1.21)歲;病程0.5~7 d,平均(3.12±0.56)d。對照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齡5~13 歲,平均(9.46±1.32)歲;病程0.5~6 d,平均(3.20±0.68)d。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中山市博愛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患兒家屬均知曉本研究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患兒符合《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3]中標準確診,即多于每月1 次的頻繁發作性喘息,活動誘發的咳嗽或喘息,非病毒感染導致的間歇性夜間咳嗽,喘息癥狀持續至3 歲以后,抗哮喘治療有效但停藥后又復發患兒;②急性發作期患兒;③患兒年齡5~14 歲;④患兒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合并感染性疾病或先天性疾病患兒;②患肝腎功能障礙患兒;③伴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礙患兒;④對研究期間所用藥物有過敏反應患兒。
1.3.1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進行常規對癥治療,給予抗感染、吸氧、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祛痰、止咳等。
1.3.2 護理方法
1.3.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急救干預,即遵照醫囑嚴密監測患兒各項生命指標,給予患兒抗炎、抗感染及心電監護等處理,同時對患兒按照常規進行院前急救。
1.3.2.2 研究組 研究組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無縫隙一體化急救模式干預,具體方法如下。建立急救小組,由院兒科院前急救科、兒科急診科及兒科呼吸內科骨干人員組建專科急救小組,進行準入培訓,掌握急救技能。(1)院前急救:①初步了解患兒的一般情況并對疾病進行初步評估,充分分析患兒發病原因。②指導并協助患兒采取半坐仰臥位,選用正氧驅動霧化或定量吸入器(metered-dose inhaler,MDI)吸入速效β2-受體激動劑,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以及沙美特羅,對其實施吸入治療,采用吸痰器及導管式吸氧方式為患兒提供充足的氧氣,同時對患兒采用生命監護儀。若患兒出現休克、昏迷癥狀,則需將患兒頭部偏向一側,以免造成誤吸,隨后積極采用一系列抗休克處理;若患兒出現嘔吐,則需及時清理干凈患兒口鼻腔內的嘔吐分泌物及痰液,以免堵塞患兒氣管。(2)運送途中急救:①采用正確的搬運方式,通常應用坐位進行搬運,若患兒出現意識不清或休克,則可通過休克體位、采用擔架進行搬運,實時監測患兒的精神狀態及呼吸意識。②出診的醫護人員在轉運途應在確保患兒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縮短運送時間。③提前聯系好兒科急診科,簡單描述患兒癥狀,以便兒科急診急救小組提前準備好患兒的搶救方案,為患兒的搶救奠定完善的無縫隙一體化搶救流程。(3)院內急診搶救:①開辟急性哮喘治療的綠色通道,縮短搶救時間。②及時清理患兒呼吸道分泌物,幫助其更換體位,并安撫患兒情緒。③為患兒建立靜脈通道,采取解痙平喘措施。④當患兒出現呼吸衰竭時,提前做好氣管插管的準備。(4)病房護理:①運送過程中密切關注患兒基本生命體征。②向相關科室醫護人員做好交接工作。③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宣教,使其正確認識疾病,幫助患兒配合進行干預。④穩定患兒情緒,盡量打消患兒的恐懼心理。兩組均干預至患兒進入病房。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采取不同急救護理措施后的病情控制情況。①比較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的血氧飽和度、脈率、呼吸頻率、呼氣峰流量。統計兩組患兒的呼氣峰流量,采用麥邦MSA99 肺功能檢測儀(上海聚慕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進行測定;統計兩組患兒的呼吸頻率、脈率、動脈血氧飽和度等客觀指標,采用飛利浦PageWiter TC10 心電圖儀(上海頌柯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進行測定。②統計兩組患兒的呼吸通暢、酸堿平衡情況。呼吸通暢是指無呼吸困難的癥狀,肺功能檢查各項指標正常; 酸堿平衡是指pH 值在7.35~7.45,動脈血氧分壓>80 mmHg(1 mmHg=0.133 kPa),動脈二氧化碳分壓在35~45 mmHg。
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的血氧飽和度、脈率、呼吸頻率、呼氣峰流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后的血氧飽和度高于干預前,呼吸頻率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干預前后的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后的血氧飽和度高于對照組,呼吸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前后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干預后的脈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后的脈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的呼氣峰流量高于干預前,研究組干預后的呼氣峰流量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血氧飽和度、脈率、呼吸頻率、呼氣峰流量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血氧飽和度、脈率、呼吸頻率、呼氣峰流量的比較(±s)
注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血氧飽和度(%)干預前 干預后脈率(次/min)干預前 干預后呼吸頻率(次/min)干預前 干預后呼氣峰流量(L/s)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對照組t 值P 值30 30 87.31±2.85 87.82±2.62 0.722 0.474 92.25±3.42a 87.98±2.43 6.785<0.001 95.12±10.32 94.37±10.91 0.274 0.785 94.53±5.89 98.29±5.25a 2.610 0.012 24.84±5.73 24.31±5.26 0.373 0.710 20.11±3.46a 23.84±4.43 3.635<0.001 3.72±0.27 3.65±0.32 0.976 0.364 5.21±0.19a 4.62±0.35a 8.114<0.001
研究組患兒呼吸通暢、酸堿平衡占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兒呼吸通暢、酸堿平衡情況的比較[n(%)]
急性哮喘的臨床發生率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主要臨床表現為氣促、胸悶、咳嗽及喘息,隨著病情的進展可能會加重喘息、咳嗽等臨床癥狀,且病情發作快、惡化迅速,若不及時采取正確的治療及護理干預,可能會導致患兒肺功能受損甚至喪失正常的活動能力,嚴重影響患兒的正常生活及身心健康[4]。
目前,臨床對小兒支氣管哮喘無法根治,大多以控制病情為主,由于哮喘患兒急性發作期非常痛苦,因此,在及時對患兒進行積極治療的同時,輔助以有效的護理干預也非常關鍵[5]。常規急救模式各個搶救環節連續性較差,容易延長急救時間[6]。而無縫隙一體化急救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急救模式,相比于傳統的急救措施,其可有效減少治療環節,明顯縮短各個環節的救治時間,較大程度上改善救治環節之間的連續性,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搶救成功率[7]。相關研究顯示,小兒急性哮喘發作期采用無縫隙一體化急救模式,可有效提升臨床治療效果[8]。縫隙一體化急救模式通過提前制定臨床急救方案,并及時進行無縫隙的科學干預,從而對控制病情起到較為積極的影響[9]。
有研究顯示,無縫隙一體化急救模式可在較大程度上提高哮喘患兒的呼氣峰流量,同時可明顯提高患兒呼吸頻率及血氧飽和度,且不會對小兒患者脈率產生影響[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干預后的呼氣峰流量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后的呼氣峰流量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干預后的血氧飽和度高于干預前,呼吸頻率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干預前后的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后的血氧飽和度高于對照組,呼吸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前后的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對照組干預后的脈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后的脈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無縫隙一體化急救模式可顯著促進患兒血氧飽和度及呼吸頻率恢復至正常水平。究其原因,無縫隙一體化急救模式將信息網絡告知、 院前急救、 院內急救及ICU 監護等集結為一體,在患兒入院前即根據初診醫生的報告信息,提前制定搶救所需的藥物及醫療設備,節省急救時間,很大程度上避免進行重復護理或遺漏護理[12-13]。通過構建呼氣峰流量、血氧飽和度等急救指標,輔助以呼吸機及氣管插管等操作,從而在提高臨床效果的同時提高呼氣峰流量、血氧飽和度及呼吸頻率等哮喘指標[14-15]。此外,研究組患兒的呼吸通暢、酸堿平衡占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進一步體現了對急性哮喘發作期患兒采用無縫隙一體化急救模式的優越性。
綜上所述,對急性哮喘發作期患兒采用無縫隙一體化急救模式可顯著提高臨床效果,較大程度上提高呼氣峰流量、血氧飽和度,控制呼吸頻率,改善臨床癥狀,同時不會對患兒脈率產生明顯影響,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