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騫,廖丹,占海燕
江西省精神病院,江西 南昌 330002
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1]。精神疾病的病理機制復雜,病程長,其復發率、致殘率及致死率均較高。該類藥物藥理作用廣泛,藥物間相互作用復雜,且因患者合并用藥、長期服藥,由此產生藥品不良反應的概率也大大增加[2]。基于此,本次研究收集938 例ADR 報告進行分析,為臨床藥師、醫生、護士對臨床出現的ADR 采取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提供參考,提高了患者的用藥依從性,促進了臨床用藥安全。
收集2019 年1 月至2021 年4 月江西省精神病院(以下稱我院)上報至國家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ADR 報告938 例。一般ADR 報告638 例,占68.02%;嚴重ADR 報告300 例,占31.98%。
參考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ADR 報告內容,根據患者年齡、性別、藥品種類、引起ADR最多的前10 種藥品、合并用藥、原患疾病、累及系統及臨床表現、類型及轉歸情況等,通過Excel表進行整理統計和綜合分析。
在我院938 例ADR 報告中,男性患者489 例(52.13%),女性患者449 例(47.87%);男女患者比例為1∶0.92。其中年齡最小者11 歲,年齡最大者78 歲,平均年齡35 歲,其中>65 歲患者占2.67%,≤18 歲患者占7.78%;19~30 歲年齡段ADR 發生率最高(占38.17%),見表1。

表1 發生藥品不良反應患者的性別與年齡分布
938 例ADR 報告中,涉及原患疾病20 種,其中主要是精神分裂癥患者623 例(66.42%),雙相情感障礙192 例(20.47%),其余的見表2。

表2 發生藥品不良反應的精神科患者的原患疾病分布
根據《藥物臨床信息參考》的藥物分類方法,對938 例ADR 涉及的藥品進行歸類,涉及6 大類,共計39 種疑似藥品(共1 292 例次),包括抗精神病藥、抗抑郁藥、抗躁狂藥、抗焦慮及鎮靜催眠藥、抗癲癇藥及其他等。其中抗精神病藥引發的ADR 最多,802 例,占85.50%;其次是抗躁狂藥,52 例,占5.54%;第三是抗癲癇藥,48 例,占5.12%,見表3。

表3 藥品不良反應938例藥品種類分布
引發ADR 排名前十藥品報告例次數共計863例次(92.00%),其中抗精神病藥物8 種,其余兩種是常用的心境穩定劑碳酸鋰和丙戊酸鈉。抗精神病藥物排名前三分別是利培酮233 例(24.84%),氯氮平178(18.98%),奧氮平174 例(18.55%),見表4。

表4 引起藥品不良反應排序居前10位的藥物
938 例ADR 報告中,合并用藥報告306 例(32.62%),單一用藥報告632 例(67.38%),見表5。

表5 合并用藥情況
按照WHO 藥品不良反應術語集分類,在我院938 例ADR 報告中,累及前三的系統依次為神經系統(33.05%),消化系統(26.97%),內分泌系統(12.05%)。其中引起ADR 較多的前3 位名稱分別是肝功能異常(167 例),錐體外系反應(104 例),白細胞減少(60 例),詳見表6。

表6 藥品不良反應累及的器官或系統
938 例ADR 報告均為已知,其中638 例為一般報告,300 例為嚴重報告,沒有新的ADR 報告。不良反應轉歸方面見表7。

表7 藥品不良反應938例轉歸情況
我院是三級甲等精神專科醫院,有5 個男病區,3 個女病區,1 個老年病區,1 個少兒專科,1 個心理專科。在938 例 ADR 報告中,患者男性與女性比例為1∶0.92,在19~65 歲年齡段ADR 發生率較高(89.55%),年齡≤18 歲患者有73 例(7.78%),年齡>65 歲的老年患者僅25 例(2.67%)。ADR 發生人群的性別與年齡分布特點與國內文獻研究相吻合[3-4]。我院收治大部分患者屬中青年,精神病發病率和藥物使用劑量要比兒童和老年患者高,發生ADR 的比率較高。這與劉曦朦[5]抗精神病藥物引發的不良反應的患者主要集中于青壯年的觀點一致。
938 例ADR 報告中,涉及原患疾病20 種,其中主要是精神分裂癥和雙相情感障礙。所用藥物涉及6 大類,共計39 種疑似藥品。發生ADR 排名前10 位的藥品中,抗精神病藥物8 種,其余兩種是常用的心境穩定劑碳酸鋰和丙戊酸鈉,這與曲衎衎等[6]的觀點一致。該結果與我院收治的患者主要是精神分裂癥和雙相情感障礙相吻合。抗精神病藥物排名前三分別是利培酮、氯氮平、奧氮平,與我院每月統計的抗精神病藥物使用量排名一致。8 種抗精神病藥除氟哌啶醇外,其余都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藥。
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多巴胺-5-羥色胺受體拮抗劑,對中腦邊緣系統的作用比對紋狀體系統的作用更具有選擇性,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奧氮平、喹硫平、齊拉西酮和阿立哌唑等。這類藥物由于臨床作用譜廣,引發錐體外系反應概率較小,但本研究中都有發生ADR 的報告。國外一項前瞻性研究分析了某精神科醫院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門診患者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懷疑多數藥物不良反應與利培酮和奧氮平有關[7]。
利培酮因阻斷黑質-紋狀體通路的D2 受體而導致錐體外系反應,臨床表現為肌張力增高等[8];因阻斷下丘腦-漏斗通路的D2 受體而導致高催乳素血癥等[9];因阻斷毒蕈堿受體M1、H1 受體而引起體位性低血壓、心動過速、嗜睡、血糖升高和體質量增加等[10]。
奧氮平為多受體作用藥物,它對5-HT2A 的阻斷大約是其阻斷多巴胺作用的8 倍,因此其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但奧氮平可引起嚴重的一過性肝損傷、脂代謝異常和嗜睡等ADR 的發生,因此,相關研究結果指出,使用奧氮平時應注意調整藥物劑量;同時,在治療前3 個月內注意監測體質量、血糖、血脂及肝功能水平等,此后應每6 個月進行1 次用藥評估[11]。
典型抗精神病藥物主要作用于腦內D2 受體。氟哌啶醇屬于高效價抗精神病藥,是目前對D2 受體選擇性最強的阻斷劑。主要的不良反應為錐體外系不良反應,對軀體器官系統影響較小,但可引發心臟傳導阻滯,曾有猝死病例報告[12]。
心境穩定劑有7 種藥物,以碳酸鋰和丙戊酸鈉為主,與《雙相障礙防治指南》推薦藥物一致[13]。
本研究提示抗精神病藥所致ADR 種類多,非典型抗精神病藥雖在安全性及耐受性方面明顯優于傳統藥物,但仍有一些不良反應,須在臨床使用過程中積極預防。藥物治療是精神疾病首選治療方案,但該類患者需長期用藥,ADR 發生概率較高。早期干預治療,可以有效減少ADR 的發生。
在938 例ADR 報告中,單一用藥引起的ADR占比為67.38%,合并用藥的占比為32.62%,其中嚴重ADR 報告多為聯合用藥。導致病程延長的ADR 共73 例(7.78%),其中合并用藥的有33 例(3.52%)。本研究提示我院對精神疾病患者在治療藥物的選擇上以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為一線藥物,且遵循單一藥物治療原則,這與《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的指導意見一致。單一藥物治療ADR 比合并用藥治療ADR 多,可能與醫務人員填寫報表習慣只填寫單種藥品有關,提示醫院上報不良反應仍需規范[14]。
由調查結果可知,在我院精神科藥物的不良反應累及的器官系統較為廣泛。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大部分精神科藥物選擇性較低,常可抑制多種受體,從而導致各種ADR;其次臨床藥師會監督臨床及時開展血常規及肝功能、心電圖等常規檢查,結果容易得到;還有可能與一些醫生的用藥習慣有關,比如用藥劑量偏大,最常見的錐體外系容易被醫務人員發現。
本研究所收集的ADR 中,消化系統最多的是肝功能損害。精神科藥物對P450 酶有抑制或誘導作用,在與其他藥物聯用期間臨床醫生應注意監測肝功能,觀察其臨床癥狀與檢查結果,合理分析后作出相應的藥物和劑量調整和對癥治療。
神經系統癥狀以錐體外系癥狀最為突出,主要臨床表現為坐立不安、急性肌張力障礙等,可肌內注射東莨菪堿或口服鹽酸苯海索對癥處理;少數長期用藥患者可出現遲發性運動障礙(TD),表現為口-舌-頰的不自主運動、肢體的不自主運動等,目前尚無特殊的治療方法,一旦發現TD 應該減少或逐漸停用原來的抗精神病藥[15]。
血液系統以白細胞減少癥為主,我院對癥處理一般情況是給予口服地榆升白片、利可君、鯊肝醇,嚴重的給予注射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因精神科藥物可影響結節-漏斗系統通路的功能,因而可造成內分泌系統損害、代謝和營養障礙等,主要臨床表現有性激素水平紊亂、泌乳、月經失調、乳房腫脹、體質量增加、甲狀腺功能亢進以及甲狀腺功能減退等。我院對于一些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的血糖升高,一般給予改善患者飲食結構,督促患者多走動,嚴重的常給予能改善血脂紊亂,降低胰島素抵抗、瘦素抵抗的二甲雙胍治療[16]。
綜上所述,發生ADR 后,我院臨床醫生一般采取藥物減量、停藥、換藥,以及對癥處理等。建議在選擇治療藥物時,要熟悉藥物的常見ADR,定期監測相關指標,必要時進行血藥濃度監測,及時發現并給予干預,這不僅使療效最大化,還能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938 例ADR 報告均為已知,其中638 例為一般報告,300 例為嚴重報告,沒有新的ADR 報告。不良反應轉歸方面,大部分好轉及痊愈,但不詳病例數有131 例,占13.97%。分析原因,可能是ADR發生后即上報,尚未對后期的結果進行整體評估;其次與醫生、護士對不良反應具體填報內容不熟有關。臨床藥師要下病區定期開展不良反應評估及填報培訓。
臨床藥師、醫師、護士是合理用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17]。臨床醫師對患者尤其是精神科患者特殊群體,應綜合評估、合理選藥,盡量做到個體化給藥;護士在臨床護理中應提高對患者異常情況的靈敏度,積累相關藥品不良反應知識,嚴密監測患者相關指標與ADR 臨床表現;臨床藥師需通過藥物治療管理手段提供用藥教育、咨詢指導等專業化服務,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預防用藥錯誤,實現個體化給藥的治療目標。
醫院應加大對醫務人員合理用藥知識和藥品不良反應識別、處理、上報等的培訓力度,并進一步加強ADR 監測,建立健全ADR 監測報告制度,并鼓勵臨床藥師積極參與到臨床用藥中,加強用藥干預,定期分析反饋,促進臨床合理用藥,把ADR對患者的傷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