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翔,韓燕,湯愛玲
1.宜春市中醫院,江西 宜春 336000;2.宜春市人民醫院,江西 宜春 336000
腦梗死(CI)是臨床常見病,是由于腦發生動脈粥樣硬化,致使腦組織缺血、缺氧,起病急,可迅速出現意識障礙、肢體活動障礙,致殘率、致死率較高[1]。CI 以中老年人為主要發病群體,近年來發病率呈現持續上升趨勢,嚴重威脅國民健康。目前,西醫針對CI 主要采用控制原發病、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腦循環等綜合治療,雖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病機,整體療效欠佳[2-3]。中醫學對風痰阻絡型CI 早有認識,關于其治療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針灸、中藥是中醫學重要療法,在該病的治療中已取得較好的成效。鑒于此,本研究探討對風痰阻絡型CI 患者應用針藥結合治療的效果。
選擇宜春市中醫院2018 年12 月至2021 年1月收治的CI 患者68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34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4 例;年齡(60.75±3.25)歲,年齡范圍41~77 歲;病程(18.22±3.25)h,病程范圍4~47 h;梗死部位:7例丘腦,8 例腦葉,19 例基底節區。觀察組男22 例,女12 例;年齡(60.81±3.19)歲,年齡范圍43~76 歲;病程(18.24±3.23)h,病程范圍5~46 h;梗死部位:6 例丘腦,10 例腦葉,18 例基底節區。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原則。
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西醫的診斷標準:起病突然,常常伴有多種誘因及先兆癥狀;無明顯嘔吐、頭痛,常常伴發椎體-基底動脈系統癥狀和(或)頸內動脈系統癥狀及體征;神經功能缺損常表現為局部,常常表現為單側肢體癱瘓,單側肢體感覺障礙,偶有雙側面神經功能障礙;CT 或MRI 顯示病變部位。以及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5]中醫風痰阻絡的診斷標準:舌強言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頭暈目眩,肢體麻木;舌苔黃膩或白膩,脈弦滑。
納入標準:臨床病歷資料完整;經MRI、CT 等證實;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者或近親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多器官功能衰竭者;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者;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者;暈針者。
患者入院后予抗血小板聚集、降壓、抗凝、維持電解質與水平衡等基礎治療。對照組將30 mg 依達拉奉注射液(Mitsubishi Tanabe Pharma Corporation,國藥準字H20201002,規格:100 mL∶30 mg)溶于100 mL 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2 次/d。觀察組加用半夏白術天麻湯+針灸治療,半夏白術天麻湯方藥組成:丹參15 g,天麻12 g,香附、白術、法半夏各9 g,膽南星、酒大黃各6 g。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2 次溫服,1 劑/d。針灸:取三陰交、足三里、環跳、陽陵泉4 個下肢穴位及外關、曲池、肩髃、合谷4 個上肢穴位,豐隆穴,每次上下肢各取2 穴進行針刺,交替進行,每5 min 行針1 次,每穴留針20 min,采用提插補法對三陰交、足三里穴施針,采用提插瀉法對其余穴位施針,1 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2 周。
(1)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于治療前、治療2 周后評估,分值0~42 分,分值越低神經功能越好。(2)血液流變學:于治療前、治療2 周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檢測血漿黏度(PV)、紅細胞比容(Hct)和纖維蛋白原(Fib)。(3)不良反應:惡心、嘔吐等。
中醫證候積分減低率>95%,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為痊愈;中醫證候積分減低率為70%~94%,癥狀、體征顯著改善為顯效;中醫證候積分減低率為30%~69%,癥狀、體征有所改善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中醫證候積分:對所有中醫癥狀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1、2、3 分,將所有癥狀積分相加。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100%。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兩組治療后NIHSS 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NIHSS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NIHSS評分比較(分,)
兩組治療后PV、Hct、Fib 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比較()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比較()
注:組內比較,aP<0.05,治療后組間比較,bP<0.05。
治療期間兩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中醫學將CI 歸屬于“中風”的范疇,多因氣虛虧虛,導致機體陰陽失調,氣血運行受阻、逆亂所致。中醫學認為,中風發病的啟動因素為氣血逆亂,病機的核心為痰瘀交阻,且是毒邪產生的病理基礎;腑氣不通是毒邪形成的樞紐;痰瘀交阻、腦絡受損貫穿始終。故本病根本病機為本虛標實,以內虛為本,痰瘀為標,正氣虛損,生痰生瘀,脈絡空虛,虛風內動,風夾痰瘀乘虛而入,阻塞腦絡,故治療本病應以化痰通絡、驅散風邪為基本原則。
血液流變學是維持機體代謝活動的重要因素,然而對于急性CI 患者而言,PV、Hct、Fib 水平均處于增高狀態,致使血液循環阻力增大,血流速度減慢,最終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NIHSS 評分及PV、Hct、Fib 水平低于對照組,治療期間兩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表明在風痰阻絡型CI 患者中應用針藥結合治療效果確切,患者神經功能及血液流變學明顯改善,且安全可靠。針灸是中醫特色療法,本研究中通過對陽陵泉、環跳施以瀉法,可疏通上肢經絡氣血;瀉外關、曲池、肩髃、合谷穴可疏通下肢經絡氣血;對三陰交、足三里施以補法,具有扶正固本之效;配合豐隆穴,具有化痰通絡之效,諸穴共用,充分發揮扶正固本、化痰通絡之效,達到標本兼治的作用。半夏白術天麻湯中天麻祛風止痛、行氣活血,法半夏燥濕化痰,共為君藥;白術燥濕利水,丹參活血祛瘀、清心除煩,香附疏肝理氣,膽南星熄風定驚、清熱化痰,共為臣藥;佐以酒大黃泄熱通便。諸藥共奏化痰通絡、驅散風邪之效。現代藥理研究顯示,丹參能夠改善心腦血管功能,增加血液流量;天麻具有保護心肌細胞、抗心肌缺血、抗驚厥等作用;膽南星能夠防止血液形成高凝狀態,促進血液循環[12-13]。針藥結合治療可充分發揮中醫內、外療法的優勢,發揮較好的協同作用,迅速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風痰阻絡型CI 患者中應用針藥結合治療效果較佳,利于血液流變學及神經功能的改善,且安全可靠,是一種理想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