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農業大學 丁思聰
在我國的陸地生態板塊中,草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國的草原面積將近4億公頃,占我國國土面積的40.9%,而內蒙古是我國主要的草原區域,且處在我國疆土的邊緣地帶,是我國國土安全和生態發展的重要區域。內蒙古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域氣候干燥、降水稀少,這使得該區域的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再加上經濟活動對草原的人為破壞,內蒙古地區的草地退化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問題越來越嚴重,在內蒙古地區進行生態紅線劃定是解決當前生態現實問題的重要手段,對于我國生態戰略落實意義重大。
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人類不合理開發造成的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導致原本的土地生產力大幅下降,逐漸呈現沙漠化的地表形態。土地沙化一方面是受干燥氣候條件的影響,另一方面主要是因為土地的過度利用,土壤過度開發利用會導致土壤養分流失,地表的保護力不斷下降,讓原本的有機土壤逐漸沙化。土地沙漠化不僅影響生物發展和生態平衡,而且沙化天氣帶來的健康危害也是非常巨大的。
X市是內蒙古地區主要的生態屏障,該區域氣候條件干燥,原本的生態環境脆弱,環境變化體現出來的敏感度是非常直觀的。目前,X市的土地沙化問題突出,已經嚴重影響當地的農牧業發展,導致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受到限制。土地沙化敏感度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應當前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為以后X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提供有力依據。
1.干燥度
衡量地區干濕情況的最重要指標就是土地干燥度,干燥度能夠有效地反饋該地區的水分和熱量之間的聯系,如果區域干燥度指數較高,說明降水量遠不及蒸發量,那么該區域植被就會因為缺水而失去土壤保護能力,土地沙漠化就會加劇。
從圖1明顯可知,X市的西部干燥度明顯較高,干燥指數自西向東不斷降低,X市東部有山脈,阻擋了太平洋海域的濕潤氣流,因此,降雨量自東向西是不斷遞減的趨勢,東部地區的植被較為茂盛,也能很好地降低水分蒸發量。X市西部地區的干燥度明顯比較高。中部地區植被的覆蓋面積較低,土壤的水分流失比較大,干燥度明顯高于四周。

圖1 X市干燥度分布圖
2.植被覆蓋度
覆蓋在土壤表面的植被能有效減緩土壤沙化,植被生長情況良好的區域,植被的根系能有效降低水分蒸發和流失,起到預防區域土壤沙化的作用;相反,生態環境不理想導致植被覆蓋率比較低的區域,裸露的地表容易受到雨水沖刷和風力影響,使得土地沙化不斷加劇。
從圖2可以看出,整體范圍來看,X市植被覆蓋度從東南向西北呈遞減趨勢,東南部以及東部由于靠近太平洋海域,空氣濕度比較高,植被的長勢明顯優于其他地區。

圖2 X市植被覆蓋度分布圖
3.起沙風天數
風沙天數對于土地的沙化以及土壤顆粒搬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大風天氣能夠把土壤表面的很多顆粒物質搬離本區域,風力越大,搬運能力越強。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風速都會導致土壤沙化,只有風速達到一定的搬運值才能帶走土壤中的顆粒物。研究表明,砂質壤土、壤質砂土和固定風砂土的起動風速分別為6.0m/s,6.6m/s,5.1m/s。X市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因此把冬春季節風速大于6.1m/s的天數可作為起風沙天數來進行區域土地沙化程度判定依據。
X市位于內蒙古區域的內陸,受高壓影響,冬春季節受西伯利亞寒流影響較大,該時期的風大且持續天數較多,一般會有50—80天的風沙天氣,也是我國主要的強風地區。從圖3可知,X市起沙風天數明顯中部居多,東西兩邊比較少。這是由于X市東南部有山脈,西部地區有高原。

圖3 X市起沙風天數分布圖
4.土地沙化敏感性評價結果與分析
表1數據顯示,X市土地沙化敏感等級中敏感區的面積是最大的,極敏感地區占比最少,整體空間分布格局可以看出,X市土地沙化極敏感區主要集中在植被覆蓋率低、地表裸露的區域。X市土地沙化敏感區分布最廣,南部延伸范圍比較廣,除了東南部植被高度覆蓋的區域基本全區都有分布。輕度敏感區主要集中在植被覆蓋度較好的區域,由此可見,植被覆蓋度對土地沙化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表1 土地沙化敏感性評價結果
土壤鹽漬化主要是土壤中的可溶性鹽離子在土壤中不斷向土壤表層上浮,影響土壤鹽漬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受氣候和人為開發地下水的影響。首先,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地區,在土壤水分不斷蒸發的過程中地下的鹽分也會被逐漸帶到地表,長期的鹽質聚集就會導致土壤鹽漬化。另外,鹽分通常是會溶解在水中的,水由地勢高的地方流向地勢低的地方的同時,水中的鹽分也會發生遷移,這也就是為什么低洼的地區一般鹽漬化程度會比較高。地下水位也是影響土壤鹽漬化的一大因素,地下水位越高含鹽質的水距離地表也就越近,地表的水分蒸發也會越旺盛,遺留的鹽分也就越多,土壤發生鹽漬化的幾率會隨之升高。其次,人為的亂砍濫發以及過度開發地下水也會導致土壤鹽漬化程度加劇。土壤的鹽漬化會導致土壤板結,土壤中的有機物質和養分會不斷被抑制,長期不僅會使土地的肥力下降,而且鹽漬化的土壤會阻礙植物對于水分和營養的吸收,從而導致植被破壞,形成生態惡性循環。
X市鹽堿地的面積并不大,而且空間分布也比較零散,因此就沒有進行程度等級的劃分,整體來看,鹽漬化區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東部以及東南部基本沒有鹽堿地。主要是由于X市東南部是山脈,植被覆蓋率也較高,水分的蒸發量較低,再加上靠近太平洋海域,降水比較充足,而且區域坡度比較高,排水能力也比較好,因此,此區域的土壤是比較不容易發生鹽漬化的。西部地區有盆地,地勢低洼導致該區域積水情況較多,土壤的鹽漬化現象主要和氣候和地勢有關。(見圖4)

圖4 X市鹽堿地分布圖
X市生態保護紅線分布如圖5所示,X市生態保護區的紅線面積約為 6771km2,大約占據全市面積的30.3%。從空間分析可知,X市生態紅線區主要分布在中部和東南部以及中北部一帶。首先,中部地區主要是沙地,土地的沙化程度自然是比較高的;其次,雖然X市東部和東南部植被覆蓋率比較高,但是山脈地區的地形坡度較大,受雨水沖刷影響就比較大,需要水土的保持能力比較高;最后,中北部地區地勢較為低洼,鹽漬化敏感度是最高的。這幾個主要的區域是X市生態環境建設工作中的重點內容。

圖5 X市生態保護紅線分布圖
生態環境的變化需要一定的周期,破壞和破壞帶來的后果之間的時間間隔會讓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忽視對環境的保護,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中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課題一直在不斷地提及,各項法律條文和管理制度也在逐漸地完善,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影響人類生活的主要因素。生態紅線劃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對區域進行有措施的保護,對于無視紅線或者跨越紅線的人和行為要及時制止并且相應追責。生態紅線政策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會在短期內有一定的利益沖突,因此,在進行生態政策推進過程中要建立全面的經濟補償制度,促進工作正常開展。為了保證生態紅線保護措施的有效落實,要對責任領導班子進行綜合全面的績效和工作考評,并且對紅線區域和非紅線區域根據實際情況運用不同的政績考評制度。紅線區域的考評要突出生態和環境的效益,讓政績考評更加科學合理。在對生態保護紅線進行保護措施的過程中,要加強對群眾的宣傳教育,做到人人有意識、人人可參與,對于影響生態環境發展的行為一定要進行嚴格的監督和懲罰,讓人們逐漸建立科學發展的意識,讓環境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X市是內蒙古區域比較典型的草原區,也是輻射京津冀最近的草原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綠色保護屏障。當前,內蒙古區域的生態環境惡化是比較嚴重的,生態保護措施并沒有落實到位,因此,通過X市的實際案例分析,能夠大致了解內蒙古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面臨的挑戰,這也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主要落實方向。經濟發展離不開健康的生態環境,生態紅線劃定落實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