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方,張倫
(1.榆林學院綏德師范校區,陜西榆林 718000;2.陜西省綏德縣四十鋪小學,陜西綏德 718000)
隨著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推進,課程思政已經成為高校人才培養創新的重要途徑。為了更好地落實學科課程思政育人格局,2020年,教育部提出要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課程思政建設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1]。教育類課程作為七類專業課程之一,是培育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平臺,對其進行思政育人格局探索,不僅是為了落實立德樹人教育觀,更是為了培養擁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人才。本文將通過分析課程思政的發展現狀,探討教育學類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并提出推動教育學類課程思政育人格局構建的策略,以供參考。
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主要通過思政課程進行,而思政課程的開展又與課程思政密切相關。而課程思政的概念來源于我國思政課程的改革經驗,與思政課程一樣都是指在高校課程教學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我國高校的思政課程一般只覆蓋大一、大二,但課程思政不僅打破了年級限制,還打破了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彼此獨立的關系。簡單來說,課程思政是思政課程中產生的,其發展經歷了從隱性課程到顯性課程的過程。筆者認為課程思政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來看,廣義上是指基于立德樹人的根本方向,通過專業課程、思政課程以及其他課程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綜合教育理念;狹義上是指高校在思政課程以外的課程教學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要素、教學方法中蘊含思政教育要素等[2]。
我國高校開設教育學科的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教育工作者,所以,該學科的學生必須要具有社會主義覺悟以及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夠撐起為人師表的作用,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的人才。教育學類課程思政的開展可以通過在專業課程、思政課程以及其他課程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從而整體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3]。
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高速發展,全球化進一步加深,大量信息涌入,在豐富人們信息的同時,也給人們的思想帶來了一定的沖擊,潛藏著道德危機。教師不同于其他職業,不僅要具有專業的教學水平,還要擁有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但隨著社會思想的多樣化,師生關系越來越淡化,教師違法亂紀、虐待學生的事件不斷發生,嚴重影響了教師的公信力。加強教育學類課程思政育人格局的建設,能夠讓學生接受到全方位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熱愛我國教育事業、愛崗敬業等良好教師品質,為未來成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奠定基礎[4]。
雖然課程思政的開展越來越受到關注,但在實際工作中,仍有不少高校教師認為開展課程思政與傳授知識存在沖突,甚至認為高校開設專業課的主要目的是傳授知識和理論,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不是進行課程思政,兩者根本無法融合,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不可能找到合適的路徑與教學方式開展課程思政。但課程思政中包含的馬克思主義觀點、理論等資源是可以推動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認知,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通過其方法論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專業知識及理論,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路徑和改革趨勢,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教育的理解。
與其他課程相比,教學類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擁有本身的優勢,具體如下:①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立德樹人,而加強課程思政落實又是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教育學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為了傳遞教育的內涵,立德樹人的概念總是被反復提及與強調,這與課程思政是教學方向是一致的[5]。②教學學科最重要的特征是基礎深厚、理論多元、屬性綜合……所以,教育類課程的設置包含了哲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這為思政元素的挖掘提供了豐富素材,教師可以根據其教學需要多視角、多方向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③隨著教育的發展,社會和國家越來越意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高校也為學校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支持,而教育學類課程作為培養優秀教師的主要途徑,其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更是受到了學校的高度重視。
在課程思政中,思政理論課作為思政教育的核心,是顯性教育媒介;而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則是隱性教育媒介,可以為課程思政育人格局的構建提供重要支撐。通識課程本身的課程定位就要求傳遞人文科學精神,所以在課程思政開展中具有一定的優勢。以通識課程體系為例,學校可以將教育學通識課程集中在“人文精神與社會認知”“教育理解與教師素養”等模塊,像“德育問題研究”“教的藝術與哲學”等課程本身的目標就是傳遞思想價值,所以在探索課程思政時可以將具有較好落實基礎的通識課程作為重點[6]。而專業課程更加重視學術知識和技能傳授,一般是育人工作的外圍陣地,當前其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是挖掘育人元素。具體內容:
第一步,分步推動專業課思政建設。學校應當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率先在校園打造一批精品優質的思政示范課程,以此為著力點精耕細作,從而推廣整個專業課思政建設的范圍,圍繞學校的“師”性定位展開服務,矢志不渝地支持師范學院相關專業的認證工作。學校首先要對全校師生的4門必修課進行有關思政課程的規劃和設計,也就是“教學基礎”“教育研究概論”“現代教育技術及應用”“教師職業道德”。在強調課程將影響師范生能否成為合格教師的同時,還要強調每一位教師都要樹立起立德樹人的教育意識,充分發揮自身的教學優點和特色優勢,關注優化專業課的課程供給,對教育類課程和相關教學方法中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進行充分挖掘,做到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讓他們成為先進思想和優秀文化的傳播者和學生踏實成長的引路人。在這個基礎上,依照授課對象的不同和各自具有的專業特點,從育人目標、授課方法,教學內容以及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革和推進,不斷完善課程思政的工作全覆蓋。培養一批關心國家社會,有理想、有抱負的新時代優秀教育工作者。
第二步,深入挖掘教育類課程中存在的思政元素。在教育類課程中,可供挖掘的思政元素其實有很多,雖然課程的性質有一定的差別,但是所有的思政元素都是有共通性的。因此,教師要對教材中所蘊藏的元素進行總結和提煉,將他們與理論知識進行有機融合,幫助學生主動學習和理解,并將這些優秀的文化思想轉變為自身的內在驅動力。將成為擁有“四有”好品質的老師,作為自己的職業目標,更好地傳承中國教育精神,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
課程思政落實的主要渠道是課堂教學,其中第二課堂實踐是強化課程思政作用的主要途徑。而課程思政的落實主要依靠以下兩方面:①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識的價值引領;②學生主動發掘、感受相關聯的人文精神,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形成思想價值共鳴。
近年來,隨著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越來越多的高校教育學專業增設了第二課堂社會實踐。第二課堂實踐,基于學生對于中國教育史專業課程認識,更加關注儒家教育思想,帶領學生前往三孔學習,并讓學生根據實際考察學習感悟自主選擇研究主題,結合專業課學習探討其感受,拓展其對專業課學習的認知;同時更加注重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實地參觀紀念館、參加愛國活動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親身感受,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第二課程實踐不僅是增強學生專業理解和認同的重要平臺,更是學生邁向社會的第一步,通過實踐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更加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將其內化為外自身價值理念,實現專業知識與價值觀的統一[7]。
1.持續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養
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不僅關系到課堂教學的設計,還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思政學習效果。為了保證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要堅持“四個認同”,完全把握教學內容和方法。為此,學院教學管理部門和黨委辦公室,要在學院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加強聯動,通過集中理論學習、培訓等方式,增強師德師風的日常教育,加大學院師德先進個人、先進集體等先進事跡的宣傳工作,提升教師整體的思政素養,并為學生樹立思政榜樣,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實現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德才兼備教育者的目標[8]。
2.合力推動教書育人一體化
課程思政工作的落實離不開全體教師的共同參與,每一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價值都是不同的,而且一門課程也無法覆蓋所有的思想價值,所以,課程思政更強調做好每一門課程的思政工作,這就要求教師群體要發揮資源共享的優勢,共同推進全校課程思政建設。為此,學校、院系可以定期舉行各類針對課程思政建設的交流會,邀請教師分享課程思政建設經驗及體會,實現共同進步。除了同校同院相互交流促進外,還可以學習各單位的優秀教育教學方式,以加深教師的理解和認同,比如組織教師前往友校參觀考察交流、收看課程思政建設示范課等,鼓勵教師多參與課程思政相關培訓和講座,不斷提升自我修養,積極探索新的路徑。
3.持續推動教育教學改革
課程思政育人格局的探索不是簡單地增加教學內容,而是通過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手段、課堂形式等,整體提升高校學生的思政水平。所以,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對原有的課程進行創新和改革,而這就離不開學校的鼓勵和支持,例如,為教師的課程改革提供物質支持,幫助其項目立項等。除了教學改革項目外,在大思政背景下,教師還可以從教學范式轉型,教學評價機制改革的某些方面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并給予其一定的經費支持,鼓勵更多的教師參與進來。
4.以課堂為主陣地,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
教師要積極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打造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開展教學活動的良好課堂生態環境,從而有效提升教育類課程的思政育人效果。具體來講,有以下幾種方式:
第一,使用項目教學法在進行課程教學時,教師應當在課前把相關的知識點進行項目化,一一列舉出項目的導入、主體拓展延伸等問題并將這些問題在課前就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進行信息的收集,相關問題的探索以及最終評價。始終堅持項目為主線,教師在課堂起引導作用,學生為課堂主體的課堂模式。把知識傳授和思政價值引領有效結合,從而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
第二,采用角色扮演進行情境教學法。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差,學習興趣不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以此提高教學成效。教師要提前對學生進行分組,可以指定學生所扮演的角色,在課前預習中,讓學生自主尋找大量的相關材料,這種方式既能讓學生熟悉相關的內容,也能體會具體人物中所包含的精神品質,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實現價值引領。
總而言之,構建教育學類課程思政育人格局的關鍵是對該過程的全鏈條進行系統規劃,建立健全建設制度,完善保障體系,保證其可持續發展;同時還要調動教師的內在動力,堅持立德樹人目標,切實落實課程思政工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德智雙全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