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云
新課改下小學美術教學方式的轉變淺談
孫云
(江蘇省昆山高新區美陸小學,江蘇昆山215300)
在新課改背景之下,要求在開展小學美術教學工作時,應重視推動小學生的綜合性進步與發展,提高小學生的美術素養。所以,對于小學美術教師來說,就需結合于小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美術教學工作的開展情況,積極轉變小學美術教學方式,確保轉變后的教學方式能夠更符合小學生的美術學習需求,從而提高小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和素質。基于此,本文對于新課改背景之下小學美術教學方式的轉變進行了積極探討。
新課改;小學美術;教學方式;轉變
在新課改背景下開展小學美術教學工作時,教師不可再似以往那般僅圍繞于美術教材之中的內容開展教學工作,也并非僅單一指引學生畫簡筆畫,而是需重視培養小學生的人文以及美術素養,強化培養其創作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之中,教師應以提升小學生的美術和人文素養作為重點,針對性地開展小學美術教學活動,這樣才更利于達成小學美術教學工作開展的目標,凸顯出教學工作的開展作用。
在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之中,教師普遍會結合美術教材之中的內容講述美術知識,并讓小學生結合具體內容實施練習。在此期間小學生多處在被動性的狀態之中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但卻往往缺失對于美術學習的興趣,而興趣若有所缺失,不但難以提高小學生的美術學習水平,也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到小學生日后的美術學習,甚至會制約小學生的美術發展。所以,針對此情況,在當前的小學美術教學之中,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善于以新的美術教學模式,更富生機與活力地開展好小學美術教學工作,確保教學內容以及布置的作業任務均能夠符合小學生的身心需求,讓小學生能夠以充足的熱情以及興趣切實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充分吸收相關的美術知識,如此則非常利于提高小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使小學生在美術課堂的學習之中獲得深遠性的進步。而對于小學美術教師而言,若想保證傳統美術教學模式的轉變效果,那么還應認真思考及反省自身在實際教學期間是否存在不足之處、課堂教學環節的薄弱之處在哪里,以及小學生均易于對何種美術知識學習產生困惑,并結合于上述內容更有的放矢地轉變傳統美術教學模式,推動小學美術教學工作的高效性、有效性開展,如此也利于盡快達成小學美術教學工作的開展目標。
例如,在開展《我和昆蟲》一課的美術教學工作時,美術教師則應該轉變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這主要是由于在傳統的美術教學之中,在講述本節課知識內容時,教師往往會直接灌輸美術知識,鮮少引起小學生的思考以及深入的分析,讓小學生更充分地理解本節課的知識。而在轉變傳統美術教學模式之后,則能夠賦予美術課堂更多的趣味性元素以及活力因素,讓小學生可在興趣的驅動之下,更迫切地吸收與掌握美術知識,提高小學生的美術學習素質。
受小學生年齡因素的影響,不少小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以及鑒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之中,均會遇到程度不一的阻礙,這不但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小學生的美術學習信心,也不利于提高小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和鑒賞能力。小學美術知識以及許多優秀的美術作品,均和現實生活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聯性,而在小學美術教學之中,若能夠充分結合美術與生活實際,那么則更利于提升小學生對于美術知識的共鳴之感,讓小學生深切意識到原來在現實生活之中竟有著如此多的美術體現。這樣不但能夠降低小學生學習美術知識、鑒賞美術作品的困難程度,也十分利于培養小學生的美術學習信心,并且也可使小學生在平日的生活之中,主動觀察一些富有美感的事物,就算一片單薄的樹葉、一片姿態富有趣味的云朵也能夠引起小學生的注意,這樣小學生在進行美術創作的過程之中也能夠更加富有靈感,創作出富有趣味以及生動化的美術作品。在運用上述方式之后,也可使小學生更直觀地感知到美術作品之本質,讓小學生更好地理解何為美,應以何種方式體會以及欣賞美,然后更好地將美術作品和生活實際二者之間進行聯系。教師也需在平時的生活事件之中指引小學生感知美,提高小學生發現美、感知美以及創造美的意識及能力,最終也可促進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觀念以及價值理念。
例如,在開展《大樹的故事》一課的美術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美術與生活實際,帶領小學生至校園操場之中,讓小學生主動觀察大樹,并結合大樹的形態,對于大樹的故事進行聯想。這樣小學生在進行此方面的美術創作時,也能夠更具備主動性,提高小學生的美術創作水平,以及感知美的能力。
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信息化水平的迅速提升,在小學美術教學之中,對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也愈發普遍,若能夠借助于多媒體技術作為教學輔助,那么十分利于活躍課堂的氛圍,也利于保障教學工作的有效性開展。一方面利用于多媒體技術,能夠實施良好的課堂導入。在小學美術教學之中,可將課堂導入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若能夠保障導入的效果,那么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初,就會仿若磁鐵那般充分提起小學生的專注度,讓小學生能夠更積極地參與至實際學習之中。例如,在開展《黃色和藍色的畫》一課時,本節課強調促進小學生認識黃色以及藍色這兩種色彩。對此在課堂教學之初,教師就能夠利用于多媒體技術,先向小學生展示出關于附有黃色和藍色的相關事物或者是場景,而后讓小學生對此加以描述,這樣則利于保障課堂導入的效果,教師在開展接下來的教學工作時也能夠變得更順利。
另一方面教師也能夠利用于多媒體技術為小學生放映相關的圖片,促進小學生加以欣賞,在具體的教學之中,若能夠促使小學生欣賞名人繪畫作品,則非常利于提高小學生感悟美以及觀察美的意識和能力,所以教師需對此加以重視。例如,在開展《有趣的漢字》一課的教學工作時,教師就能夠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小學生放映出漢字的起源和演變的整個過程,讓小學生可體會到漢字不僅有著極其深遠的價值和意義,并且還具備著顯著的趣味性,如此則可使小學生在體會文化魅力的情況之下,也能夠進一步提高其想象力,讓小學生可實施良好的美術創作。
在新課改背景之下,要求小學美術教師善于凸顯出美術教學工作開展之魅力以及作用,確保教學內容和各個年齡段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感知水平之間相符合,在最大程度上燃起小學生的美術學趣。由于大多小學生均喜愛于形象化、生動化的圖片以及視頻等,所以十分有必要在教學實踐之中借助于多媒體技術充分開展小學美術教學工作,讓小學生可對于美術學習產生無限熱愛之情。
合作學習指的是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達成預期的教學任務,讓學生進行明確的責任分工,開展互助性的學習。合作學習意在鼓勵學生為小組的目標和個人的目標團結合作一起努力,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在新課改背景之下,這種合作學習的作用愈發凸顯出來,其能夠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若能夠促使小學生參與至合作學習之中,那么則十分利于激活其學習思維,也能夠提高小學生的合作意識及能力,并且能夠使小學生在合作學習時逐漸提高自身的創造能力以及審美水平。對此,一方面要求小學美術教師結合小學生的具體情況,將小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合作學習小組,讓小學生在小組之內對于美術知識進行一定的探討,并實施相關的操作。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之中,教師則應為各個小組布置美術學習任務,確定合作學習的目標,讓各個小組均能夠朝向此目標加以不斷努力,而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之中,則非常利于強化小學生創造美的能力,也能夠提起小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關注程度。
例如,在開展《小花飾》一課的美術教學工作時,本節課內容強調指引小學生感知到現實生活之中存在的美好物品,是能夠實施重新組合以及再度加工的,進而就可變為漂亮的小花飾。如在窗簾周圍就會懸掛小花飾,還有不少地方均會懸掛于此,小花飾可產生點綴的作用,提升人們的視覺享受感。而教師可以讓小學生之間以小組合作的模式主動探尋相關的材質,從而制作出小花飾,例如碎花布等。在進行小組合作的過程之中,小學生則能夠制作出具備獨特風格的小花飾,并且這種方式也十分利于燃起小學生的創作主動性以及熱情,在彼此溝通以及展示時,顯著提升小學生的創造能力。
再例如,在開展《走進大自然》一課的教學工作時,本節課教學工作的開展強調指引小學生善于以自然界之中可獲得的材料投身至造型游戲之中。在實際教學期間,教師能夠組織小學生至郊外,讓小學生可處在自然環境之中充分觀察自然環境之中具備的材料,包括植物以及礦石等,讓小學生之間彼此溝通以及探討他們看到的材料的特征以及顏色等,而后主動思考不同材料的不同運用方式。在小學生實施有效觀察后,教師則能夠再為小學生示范,指引小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初步運用自然環境之中的材料實施創意創作。
在新課改背景下開展小學美術教學工作時,強調讓小學生以合作的形式投身至相關的美術活動之中,主動運用不同的材料以及工具實施美術創作,充分掌握美術評述的良好方式,也能夠提升小學生的審美體驗。在運用上述方式開展教學工作時,可促使小學生主動挖掘自然環境之中以及實際生活之中存在的美,并且也能夠在具體的環境之中主動地創造美,如此則非常利于燃起小學生創造美好事物的欲望。
在新課改背景之下,強調在實施小學美術教學評價的過程之中,務必要重視實施激勵性評價,要以推動小學生的持久進步及發展作為重點。具體來說,在實施評價時,不但要重視考查小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以及知識掌握情況,也應重視大力考查小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價值觀以及情感體現等方面,而對小學生實施全面性的評價。因此,在實施小學美術教學評價的整個階段,教師務必要重視對于小學生實施激勵性的評價,切實提升其美術素養。
一方面教師應善于實施分層評價法,在日常的小學美術教學之中,能夠結合小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化差異,運用分層評價的方式,這樣產生的評價作用則會更顯著。例如,在開展《我們來跳舞》一課的教學工作時,教師則能夠發現有部分小學生對于美術學習較敏感,這部分小學生在獲得教師的良好指引以及自身對于美術知識的有效構建之后,則可創作出優秀的美術作品。然對于另一部分的小學生來說,則對于本節課美術學知識的學習較遲鈍,體現出的學習成效不夠理想,而針對此部分的小學生來說,教師絕不可對其予以嚴厲的否定,反而應對其多加鼓勵,并且予以一定的指正。
例如,如果小學生制作的掛件無半點美感,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應該積極與此小學生進行探討,加強溝通,并且將如何制作出富有美感掛飾的方式竅門傳輸給小學生。針對一些十分敏感的小學生來說,教師務必要對其創作的美術作品進行細致點評,指出其優勢之處;而針對不足之處,則應告知小學生應以何種方式變得更好。在利用上述層次評價方式之后,則可促進各個層次小學生的美術學習素養均可獲得顯著提高。
另一方面,教師還應指導小學生之間加以互評。由于小學生的情感表達方式具備著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不少情況下,教師均難以充分地理解和感知小學生創作出的美術作品,而針對此情況,就能夠以小學生之間互評的方式評價小學生創作的美術作品。這樣不但利于提升小學生的美術語言表述水平,也能夠提升小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之中,積極實施激勵性的評價,也并非全然不能批評小學生,而是須委婉地加以批評。
例如,小學生在利用種子實施拼貼畫這一美術作品的創作時,若其隨意放置種子,那這則并非為學習素質及能力方面的問題,更多的是在于態度問題。而針對此情況,教師則應對小學生采取批評的態度,而絕不可對小學生采取全然不理的態度。所以,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之中,務必要結合于具體的情況判斷應利用何種評價方式,對于小學生予以恰當性的評價,這樣才可使得小學生更明晰自身在美術學習以及創作期間的優勢之處以及不足之處,從而更好地發揚優勢之處,改正不足之處,切實提升小學生的美術素養,也利于達成新課改背景之下小學美術教學方式的轉變目標。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背景之下,要求小學美術教師注重轉變教學方式,這樣才更利于保障小學美術教學工作的開展成效,對此則能夠借助于多媒體技術輔助美術教學工作的開展,也能夠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強化小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同時還應重視實施激勵性評價,提升小學生的美術素養,最終發揮出小學美術教學工作的開展作用。
[1] 周家伊.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方式的轉變[J].文理導航(下旬),2021(04):70-71.
[2] 唐雯.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方式的變革[J].啟迪與智慧(中),2021(03):58.
[3] 李貞艷,肖丹.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方式的轉變[J].大觀(論壇),2019(11):188-189.
[4] 劉立軍.基于主題統整的小學美術教學單元開發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12):18-18.
[5] 趙志娟.讓“微”風吹進課堂——淺談微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家長,2019(06):168-169.
[6] 孫少煒.見微知著小中見大——淺談微課對小學美術教學的影響及作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07):181-182.
[7] 張風葉.讓“微”風吹進課堂──關于微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淺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17):58-59.
O615.5
A
1002-7661(2022)01-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