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科明
試論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方式
曾科明
(甘肅省宕昌縣城關第一小學,甘肅宕昌7485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的整合顯得尤為重要,其在豐富數學課堂教學內容,使數學知識直觀為學生們呈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輔助數學課堂教學有效開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信息技術在數學教育中的引入,有效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使數學課堂更活躍,有利于學生扎實地理解數學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因此教師要巧用信息技術開展數學教學活動,尋找信息技術與數學知識間的契合點,發揮新技術的優勢,構建高效數學課堂,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整合方式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正在各領域被廣泛運用,其中也包括教育行業,信息化教學作為當前新型教學模式,有效促進教育行業的發展。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育,要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教師要注重為學生創設主動探索的數學活動,而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并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為學生創建活躍課堂環境,以生動直觀的形式為學生們展示抽象的數學知識,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和積極性。在數學課堂引入信息技術,迎合了新課改理念,符合小學生身心特點,能夠為學生打造生動、活力的數學課堂。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非常容易出現教師過度關注信息技術,而忽視學科本身特點的問題,從而導致數學課堂與信息技術無法有機結合。在小學數學實踐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起數學本身的應用,發揮數學課堂的可操作性,并對整合過程中各方面影響因素予以管理和控制,以確保教學工作的整合能夠順利予以完成。在數學課堂中,需要教師和學生進行驗算,也需要學生進行實驗和操作,比如學習基本圖形內容。此外,教師要認識到應徹底改變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避免傳統教學方式對學生產生影響,在數學課堂中,如果信息技術使用不當,教師沒有掌握好度,反而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例如在學習“三角形和等腰梯形”內容時,如果從開始就是使用信息技術,則讓學生會缺少新鮮感,學生會產生厭倦感。又如,很多教師在課件中會加入一些顏色艷麗的動畫、圖片,但是其與教學內容關系不大,因此使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生互動交流,引導學生思考,鍛煉學生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圓周率內容時,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非常表面化,而對其中的思想內涵并不了解,這時教師便可以采用信息技術與學生互動交流,與學生共同分析和研究圓周率,以及圓周率的發展歷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索“究竟是誰發現的圓周率”,這時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祖沖之對圓周率的探索。又如在學習四邊形內容時,為了幫助學生了解四邊形的定義,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思考在生活中見過哪些四邊形的物件?學生們提出黑板、桌子,之后教師可以采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們展示四邊形,加強與學生互動交流。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采用信息技術,實現人機間的互動,能夠有效優化數學教學過程,改變傳統教學結構,創新小學數學教學方式,但同時教師也要注意自身的主導作用,在實踐教學中要積極地更新教育觀念、思想和方法,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如果教師教學觀念落后,那信息設備在數學課堂中也只是擺設。數學教師并不是數學課上的放映員,在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整合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完全依賴于信息技術。因此,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認識到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中輔助教學的重要性,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信息技術與數學教育的整合,為了展現出信息技術的優勢,并促進數學教育質量的提升,教師要注重教學模式的創新,讓數學知識可以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更全面、有趣地呈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的學習進步帶來良好的支持。
好奇心強是小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點,而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特點,運用學生的好奇心開展數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教學。而問題情境的創設需要信息技術的輔助。在實踐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結合數學教材內容,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探究活動中。
例如在開展《旋轉與角》這節知識教授中,教師可先組織學生回憶前面學習的線與角的關系,然后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們展示包含多種角圖形的實物圖,之后提問如何認識這些實物圖中包含的角?學生們提出可以觀察實物圖形近似哪些角,然后便可以認識是什么角。之后教師使用多媒體將實物圖形轉變為幾何圖形,這時再讓學生們觀看,接著為學生們展示角的旋轉。通過反復觀察學生們掌握了平角和周角的概念,同時學生們也認識到它們是怎樣從一個角旋轉得來的。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觀察,使學生在觀察中自主發現問題,并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被帶入到問題情境中,不由自主地想要通過自己學習的知識解決問題,這一過程中學生愿意主動探究,確保教學活動有效開展。
例如,在學習《長方體與正方體》這節知識點時,學生對立體圖形的理解較困難,很容易出現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混淆的情況。從學生的心智發育角度來看,一方面他們之前并未接觸過立體圖形,所以對新知識會出現理解困難。另一方面,小學階段學生處于身心發展初級階段,在學習立體圖形內容時感覺非常困難。基于此,教師結合學生特點,要注重引導和啟發,引導學生更全面地進行長方體、正方體的觀察。并以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輔助,以便學生可以更好地完成對立體圖形及其特點的認知。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學生會先對長方體進行全面性的觀察,讓他們看清長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都是什么圖形、各個面之間的位置關系等。為了考查學生對上述內容的觀察效果,筆者會在完成第一遍展示之后,組織他們進行問答,通過學生給出的答案對他們掌握的信息予以收集,并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接下來教學活動的設計。之后,再一次應用信息技術將長方體圖形拆分成一個多邊的平面圖形,圖形中各個面相對獨立,卻也相互關聯,這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認清各個面的位置關系。之后,再與學生對長方體的各個面進行涂色游戲,并將完成涂色的各個面重新拼裝成長方體讓學生進行觀察。這樣,他們不僅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完成對立體圖形知識的學習,還可以實現邏輯思維能力的鍛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工作效果因此獲得了提升。
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生在思考問題時以形象思維為主,而數學知識中包含很多的抽象內容,如幾何圖形等,這些知識的學習需要學生具有抽象思維能力,這為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增加了一定的難度。怎樣幫助小學生由形象思維順利過渡到抽象思維,這就需要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例如在《數學好玩》這部分內容學習中,教師可以將動畫圖形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以多媒體技術的形式為學生們呈現,其中包含很多角或三角形,引導學生們數一數,看每個圖形中包含幾個三角形或多少角?引導學生掌握數圖形的方法,并從中發現規律。之后采用多媒體動畫為學生們展示一個角增加到多個角、一個三角形增加到多個三角形的過程,在觀察中找出數圖形的規律和方法。結合多媒體技術能夠將本節教學中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形象化地展示,鍛煉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同時也促進了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又如在學習《圖形的運動》這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圖形運動的方式,增強學生對圖形運動的認知,教師就可以選擇以信息技術為媒介,為學生播放了以生活為基礎的圖形運動案例,讓學生可以從生活的角度進行本課知識內容的認知與理解,進一步實現對學生認知思維的開闊。在這一環節中,為了使學生理解得更透徹,教師可巧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們展示生活實際,如一位同學在關推拉窗、一個人開門走出去、很多人在放風箏等,這些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內容,同時也是蘊含圖形運動知識的生活行為。在學生完成觀察之后,教師與他們進行討論,讓他們說一說這些現象當中是否存在圖形運動的事件,由此考查學生的分析及理解能力。如果學生說“有”,就讓他們具體進行講解,讓學生化身“小老師”分享他們的觀點,與同學進行互動交流。如果學生說“沒有”,教師就要與他們進行討論,通過科學的語言引導他們思考和探究,進而發現其中的圖形運動知識,由此進一步實現對學生的啟發,讓他們明白生活與數學之間的關系,并做好對學生視野的開闊,完成對學生數學思維的鍛煉與激活。
數學作為小學教育階段的重要組成學科之一,也是被學生們認為最難的一門學科,因為數學學科中包含很多抽象的概念、邏輯性較強的法則等等,這對于小學生而言要完全理解是有很大困難的。而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引入信息技術,能夠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讓抽象知識具體化,學生可以更透徹地理解。例如在《搭一搭》這節知識點學習中,教師便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們展示正方體的正面、上面、左面,之后組織學生們觀察并思考,正方體是由幾個正方形組成的,學生們得出結論后,教師繼續使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們展示幾何體的正、上、左三個面,要求學生們在觀察后畫出完整幾何體。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們展示變化的幾何體,還原幾何體的立體圖形,先從觀察幾何面到最終掌握幾何體是由幾個面組成。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的運用,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有效突破了數學課堂教學重點和難點內容,培養了學生學習自信心。
又或者在進行“小數”知識的學習時,學生在小數加減法、乘除法的學習時,對于小數點位置的標注存在困難。尤其是在小數乘法、除法的學習時,他們會按照加減法的方式進行小數點的標注,這種錯誤的方式凸顯出他們理解能力的有限。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實現學生知識學習難點的突破,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課堂教學模式由此得以體現。在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授課時,教師可以先出示小數加減法的習題,其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已學知識,在復習的同時獲得思維狀態的調動。之后,出示小數乘法、除法的習題,由此考查學生的掌握情況。不出所料,在乘除法習題解答時,學生出現了小數位置把握不定的問題,錯標情況時有發生。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給他們進行了詳細講解,讓學生明白在小數乘法、除法的計算過程中,小數點位置是要根據乘數、除數與被除數小數的位數相加而決定的,如果兩個乘數相乘,第一個乘數的小數點后有一位數,第二個乘數小數點后有兩位數,那么得數的小數點應該是三位數。在這種直觀、詳細的解釋之下,學生能夠清晰、明確地掌握小數在不同算式中的位置標注方法,這可以幫助學生突破小數計算的難點,他們的課堂學習效果因此得到了顯著提升。
新環境下的小學數學教育開展,教師要徹底擺脫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束縛,以新理念為指導,創新教學方法,引入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的整合,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創建高效數學課堂,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以信息技術為輔助,擴充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開展多樣化的自主探究活動,引入豐富的資源開展教學活動,創設生動、趣味的數學課堂,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展現多樣化、豐富化的數學知識。例如在開展《有余數的除法》這節知識點教授中,為了幫助學生扎實掌握本節知識點,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引入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對余數除法的興趣,之后組織學生們展開討論,談一談在解題中遇到除不盡的數時要怎么解決,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為后面教學活動的開展打好基礎。信息技術中包含豐富的信息,能夠有效彌補數學教材的不足,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惑。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引入,教師可以嘗試將其引入到新知識的分析和講解中,為學生創設精彩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可以親身體驗數學知識,并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又如在組織《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和特征》這部分知識點教授活動時,教師可以采用信息技術,結合數學知識制作動態課件,為學生們展示平行四邊形形成的過程,引導學生在觀察中總結平行四邊形定義和特征,從而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信息技術在小學教育的引入,在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整合,能夠輔助數學教學有效開展,教師要掌握好信息技術運用的尺度,過多運用只會適得其反,教師要在適合的內容中引入信息技術,這樣才能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成為教師輔助教學手段。信息技術引入下的數學課堂,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趣味性,愿意主動參與課堂探究活動,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豐富了數學課堂教學內容,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非常有必要。
[1] 凌冬香.小學數學信息技術資源的應用研究[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8):430-431.
[2] 邱先冬.小學數學信息技術整合分析[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1):21.
[3] 王鳴.科技引領,教學創新——小學數學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J].讀與寫,2020,17(25):180.
[4] 王秀蘭.科技引領,教學創新——小學數學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5):80.
[5] 陳韓念.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構建思考[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8):477.
[6] 王應文.新時期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3):65.
R857.3
A
1002-7661(2022)13-00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