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秀
利用生活化情境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探索
吳天秀
(甘肅省永登縣柳樹鎮黑城小學,甘肅永登730300)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情境教學改革要求開始流行于小學數學教學領域之中。小學數學學習注重有效性,數學學科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理論結合實際,使學生意識到數學的可用性,并對最終推進數學課的教學效果加以輔助。本文將結合生活化情境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加以探究,大量汲取生活化的教學素材和資源,探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高效化的改進方案。
生活化情境;小學階段;數學教學
小學數學學科具有抽象性,其作用非常顯著,地位極其重要,教師一定要對數學學習予以充分重視,要讓學生們意識到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只有學會運用數學知識才能夠快速地理解世界,并改變世界。生活化情境能使學生更好地發現數學奧妙,不斷提升數學思想水平及核心素養。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教材,在生活中學習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數學教材內容包含很多的公式、復雜的圖形、加減乘除等,這些內容較枯燥,這使很多學生在學習中很難提起興趣,加之小學階段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初級階段,對于理論性內容的學習缺少積極性,甚至會產生抵觸心理。活潑好動是小學生的特點,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自己抵觸的內容時,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這也是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主要原因,難以深入學習和探索數學知識。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生活情境,引入學生熟悉的內容,將生活與數學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為學生創造輕松的學習環境,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高效開展。
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化情境的運用,能夠有效提高數學課堂知識的直觀性,使學生在學習中對數學內容有更直觀的認識。數學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有一定的區別,數學知識較抽象,這使學生在學習中會產生陌生感,嚴重的甚至會產生抵觸情緒。而為了改變學生這種情況,教師要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數學課堂創設生活情境,有效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從而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較薄弱,這需要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付出更多的努力,結合小學生特點設計教學活動,將抽象復雜的知識轉變為易于學生理解的內容,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后,學生可以更高效地學習,從而實現預期教學目標。在實踐教學中,每個學生的認知能力、事物接受和理解能力不同,特別是對于復雜的數學知識,有些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有些學生學習起來卻非常困難,這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融入生活情境,使教學內容更形象化,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
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均生活在課堂環境之內,為了能讓學生理解生活中的數學概念和原理,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更加具有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這樣做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采用不同形式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利用更加直觀的生活案例讓學生感同身受。創設合理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經驗不足”的實際問題,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在課堂上感受生活教學的重要意義。實用性不言而喻,為了進一步加大數學學科的實用性,提升學生對數學的喜愛,教師不應單向地灌輸知識,而是應該把生活素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之內,采用更加新奇的方式喚醒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創設與數學息息相關的生活化課堂,才能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生活的空間之內。數學原理無處不在,教師要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并探索新的數學事物,保持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這種新鮮的感受對于每個學生來說都勢必難以忘記。教師將一些生活中的學習素材引入課堂之中,借助多媒體教材和電算化工具,引發了學生們對于生活素材的學習熱潮,渴望利用心中所學、解答眼睛看到的疑惑。教師善于設計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則更容易讓學生躍躍欲試,在討論中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借助生活化教學的具體辦法把生活素材引入到小學數學課堂之中,以小見大,以新奇的形式引導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習及其他知識學習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
比如,在學習“正確使用小括號解答一般二步應用題”環節時,教師首先進行新舊知識的溝通,建立聯系,說出運算順序,然后口算運算結果:8+2×3、45-(3+7)、(26-14)4÷6,列出以上算式說出各個部分的名稱,口算出具體結果:350減去240,差是多少?270×3,積是多少?能夠讓學生正確地使用小括號解答一般二步應用題,首先應學會分析文字敘述題意,根據題意用混合運算順序列出綜合算式,解答一般二步應用題。這樣做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初步掌握文字題的結構特點,并正確列綜合算式解答,進一步加強對四則運算概念的理解,強化運算順序及小括號的應用訓練。以這樣的計算方式能夠讓學生很快地帶入到學習情境之中,在討論和引入環節內學到了所學的數學知識,快速地加大了數學學科的實用性,用現階段的數學知識感受與生活有密切關系的生活化課堂,學生對于新知識將更好奇,而且也能夠更加自信地找到所需知識,力爭使小學數學學習過程精益求精。
很多社會的問題與學生的日常吃、喝、住、行息息相關,教師只要能夠列舉一些簡單的案例就能立刻引發學生的共鳴。很多小學生對于吃和花錢都非常敏感,有的時候在家里也會聽到家長說類似的問題,因此,教師只需要把這些問題稍微一引入,就能夠很好地引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開動小腦筋,想到平時父母教育自己的辦法和教師教的辦法進行對比或聯通,利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能夠達到學習過程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仍然存在部分教師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使數學課堂毫無吸引力。小學階段學生對于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如果數學課堂教學內容過于枯燥,則很容易引發學生的反感,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低下,無法實現教學目標。在實踐教學中,仍然存在教師“一言堂”的現象,教師講學生聽,課堂缺少師生活動,學生學習非常被動,這樣的數學課堂使得學生思維受限,非常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因此,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以學生為主體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尤為重要,為學生創建一個生動的數學課堂,加強課堂中師生互動,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例如在學習“兩位數相加減”內容時,由于學生之前學習了加減法內容,并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技巧,但是在新知識學習中,大部分學生還是感覺到有些吃力,這是因為學生沒有做到新舊知識間的連接,因此,教師需要創設生活情境提出數學問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熟悉感。例如在一次春游活動中,班級有20位男同學、25位女同學,問班級一共有多少名學生參加了春游?如果春游的公園每個游船只能坐五個人,問需要多少艘游船?在特定的情境中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數學課堂學生的接受能力會更高。
數學知識的殿堂里面有很多具體的生活細節,教師和學生也借助生活細節,達成了共識。捕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現象,激發學生對于課堂學習的良好欲望,從而能再現生活細節中的數學應用機會。在課堂之初,教師就與學生達成了共識,無論要應對的是多么復雜的局面,也更容易深入到相關知識的討論環節之內。通過挖掘一個又一個的生活細節,給予相應的教學指導,讓學生在小組討論環節之內,深化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學到小學數學的知識,還能夠把枯燥、死板的教學方法化身為更靈活的學習過程,改變了傳統小學數學授課過程中學生注意力不足的問題。生活中處處都是細節,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達成對于數學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可以利用課堂語言,捕捉和關注身邊的生活事例,讓學生把具體的事例拿到身邊討論。這樣做的目的是能夠在課程教學中對于一些具體的事情進行探索,依據教材又高于教材,只有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意義的教學,才是能夠有效提升數學學習能力的教學。學生的眼光變得更加敏銳,能夠利用靈活的學習方式,通過再現生活、自我控制,尋求生活案例中的數學學習元素,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并且改變了不正確的思維習慣,發掘學生的潛在思維,獲得事半功倍的實際教學效果。
比如,在學習《24小時計時法》這一教學環節時,學生復習鐘表的分針、時針等含義,在課下和家長進行了溝通,而教師在課堂上則專門專注于對于鐘表的基本結構和進制進行講解,同時又要學習電子鐘表計時方式,學習24小時計時法的應用。借助生活素材講解鐘表的結構非常容易,教師借助生活素材進入課堂內的導入環節,首先詢問學生們能不能看懂鐘表上的時間,很多學生對于鐘表時間一知半解,如果真正精細化地認定幾分幾秒,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題。教師利用多媒體大屏幕把鐘表放大,然后讓學生根據分鐘數開始數數,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找到鐘表的基本概念,并學會轉換為24小時計時概念,讓學生們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待問題的辦法。有的學生發現了鐘表和電子表之間的區別,并愿意和教師討論不同鐘表的分針和時針。雖然形狀不同,但是總體來說只有兩種不同的鐘表形式,一種是傳統鐘表,一種是電子化鐘表,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搞清楚分針和時針之間的關系了,即一小時等于60分鐘、一分鐘等于60秒的原理,就能很好地分析和判斷鐘表類問題的最終結果,這樣解決問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而且也愿意在課堂上對于該類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的結果也比較符合教師的教學目的,讓教師覺得整體教學思路非常清晰。
教師挖掘生活中的細節,需要在平時特別仔細觀察學生內心的心之所向,很多學生特別愿意在生活中發現各類問題,如果數學教師給予的指導到位,那么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就可以從課上延伸到課外。很多學生愿意和教師分享自己的學習經歷、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其中也不乏很多數學新知識。
加強數學課外活動,教師采用多樣化的生活化教學模式,面向學生的生活實踐,在數學教學之中,通過組織生活化的教學,讓學生更容易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之中,進一步提升了學習數學的興趣,而教師組織的數學課外活動也深得學生之心。數學課外活動的內容比較豐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統一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更好地感受教育的實踐意義,逐漸獲得生活經驗,加強學生對于數學課程的應用意識,并將這種應用創新意識作為主動學習數學的動力之一。很多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外實踐活動教育的過程中,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教師也深刻地意識到,僅僅依靠上課的有限時間是遠遠不夠的,一系列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和生活化情境都融合在小學數學課堂之上,課堂上的教學和課后的課外活動之間是一脈相承的關系。學生意識到了課外活動和理論知識之間的關系,教師也逐漸領悟到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生活化情境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比如,在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節課過程中,在課堂之上教師采用生活案例的方式教學,給學生創設了鮮活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在下課之后找到與分數相關的生活案例,讓學生在下一節課再次闡述自己的認知。有的學生課后發現了分月餅就是非常有趣的分數認知案例,并且和自己的同桌積極討論,發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還畫出相關圖例,并在下一節課的時候,利用自己畫出的小月餅分出1/2,1/4,1/6等等概念,不僅加深了理解,還帶動了學生之間的創新認知。在課堂上引入更多的生活實踐案例進行教學,提升了整體教學效率。教師也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領會到了生活化情境與數學教學之間的關系,激發了學生對于數學的主動探究意識,尤其是這名同學選取的分月餅的案例非常有趣,在課后學生們還把分月餅、分蛋糕等等作為一系列同類問題,進行多人探討,從而能夠找到同類問題的統一解決方案,學會了舉一反三,利用數學知識分析、理解實際問題。
數學課外活動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是一種現階段提供的非常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方法,利用數學學習打造一個另外的天地,數學天地存在于學生的頭腦之中,指導了學生的外化生活,引領了學生的精神狀態,從教材中挖掘生活化的學習材料,只有這樣才能激勵學生團結奮進更好地學習,不斷邁向新的學習領域,學業更上一層樓。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生來說,小學數學教學是否能夠落到實處,主要在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到位,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進行小學數學教學,對學生非常有利,教師積極地把這種方法應用到小學數學課堂之上,能夠讓學生自行找到生活和教學的最佳結合點。通過認知數學、認識數學,并理解數學實用性,將知識學活學通,真正學到內心之中,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將不斷地提升。教師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實踐,學會改變應用教學方式,在生活實踐中找到教學關鍵點,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1] 李啟武.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研究[J].學周刊,2021(16):17-18.
[2] 汪美琴.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探析[J].名師在線,2021(13):76+84.
[3] 孫莉.“互聯網+”背景下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策略[J].天津教育,2021(12):46-47.
[4] 韓瑞敏,張希芳.提高小學數學網絡教學有效性的途徑探析[J].吉林教育,2021(12):64-65.
G622
A
1002-7661(2022)13-00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