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佳
淺談小學勞技教育的重要性
陳思佳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第三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000)
勞技課程是將勞動和技術兩部分內容整合一體的綜合性學科,不僅關注學生在課程中有動手創造的勞動體驗,更關注學生從勞動中學習新的技能,了解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發明。基于學生的階段處在兒童階段,小學的勞技教育要更加富有趣味性,并且勞技課的內容對于小學生而言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進行勞動創造。作為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勞技課中動手實踐,在勞動中學習。
小學;勞技教育;實踐體驗
小學生處于兒童階段,就宛如一張白紙,擁有無限創造的空間。勞技教育的提出,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勞動價值觀,也在勞動中讓學生了解學習一些技能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勞動創造力。勞動就要求學生在教室或者走出教室進行實踐體驗。由此,教師就要對勞技教育的教學內容進行研討,要讓學生從勞技教育中實現能力提升,在勞技課程中成長。
勞動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物質文明快速發展的今日,家長們對于學生的教育方式也有轉變,絕大多數家長為了讓學生有大部分時間學習,或者認為學生年齡太小不適合勞動,讓學生在生活當中缺少了勞動的機會。因此,勞技教育的推出,就是要彌補學生在生活當中缺少的勞動教育,但區別于勞動教育,勞技教育還注重學生的勞動技能培養。學生如果長期缺少勞動教育,就會在生活技能上有空缺,并且在精神發展上也對勞動獲得的成就感上有一定的空白。
勞技教育,顧名思義“勞動和技術教育”,這項課程首先給學生創造了勞動的機會,讓學生在勞動教學的環境下成長。教師要結合生活中的勞動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在課堂里體驗到生活中沒有接觸到的部分,從勞技課中走進生活的另一面,并且在勞動中獲得技能。比如在勞技課中讓學生利用廢舊的衣物進行環保購物袋的創作,學生在此制作環保購物袋的過程中體會到動手制作袋子的樂趣,還學會了縫制的技能,在制作完成后可以將購物袋在生活中使用。從上述的購物袋制作中,學生不僅體會到用勞動創造的幸福感,更體會到收獲技能的成就感,還可以節約塑料袋的使用,在勞技課中弘揚環保的價值觀。另外,可以將種植與勞技結合。現在的學生一出生就居住在鋼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中,沒有過下田播種勞動的體驗,甚至都不了解春耕秋收的一些常識。教師讓學生直接下田播種很顯然不太科學,但是教師可以利用種花或者利用花盆種植一些小蔬菜,像辣椒、西紅柿、玫瑰花等,讓學生在校園當中就可以完成播種體驗。學生的勞動體驗不只是一節課程就結束體驗,學生要利用課余時間照顧自己的植物,給它澆水、松土和施肥。并且在從種植到收獲這段時間里,學生可以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讓學生感受自然的魅力,也讓學生最直觀地體會到付出才有收獲。有一些學生可能在種植過程中由于照顧不當或者氣候原因讓植物死掉,所以教師要在課堂上指導學生了解植物的生活習性和適宜它生長的條件,比如其需要多少光照、水分等,讓學生學會如何在生活中種植植物。由此,勞技課讓學生從結合生活的問題進行勞動創造,教師在勞動實踐中教會學生如何設計購物袋、如何縫制購物袋,讓學生學會縫制技能;讓學生體會播種的過程,學會如何照顧一種植物;學生體驗到勞動的快樂后也會在生活中養成勞動的好習慣。
勞技教育要創新,勞技教育內容要吸引學生的興趣,要讓學生在勞技課程當中不僅動起來,還要讓學生在勞技課程中學起來。勞技教師可以將勞技課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讓學生從勞技課程當中走進傳統,了解傳統文化底蘊,了解傳統文化技術,了解傳統文化精神,使學生在勞技課中增長知識,走進古老的中國。
比如勞技課程中的《剪窗花》這節內容,學生們都知道窗花,但卻對窗花文化不了解。窗花是在長期的農耕生活當中,勞動人民對于美的追求而發明的粘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屬于我國古時候的漢族傳統民間藝術。窗花的歷史悠久,并且由于其獨特風土情愫,廣受海內外人士的歡迎。窗花是農耕文明下的藝術創作,與農村的生活、農業的發展以及不同地方的風土等息息相關,因此不同地域的窗花形式也不一樣。教師在窗花教學備課當中就要考慮到對傳統文化的介紹,可利用多媒體向學生介紹中國窗花的歷史。勞技課的主要內容也還是動手實踐,然而窗花并不是簡單隨意靠剪刀剪幾下就成功的,窗花是精美的藝術品,是中國民族在勞動中創造出的美學作品。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動手能力水平,將教學的難度把握住,對復雜的窗花進行簡化,但不能背離窗花本身的藝術形式,要在課堂當中結合窗花的一些基本技巧進行教學,讓學生可以在實踐中動手剪出自己的窗花。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設計窗花的樣稿,在紅色的彩紙上細心描摹剪下來,充分體會到窗花的獨特魅力。我國還有許多的傳統藝術和傳統工藝都可以結合勞技課程對學生進行推及,教師在指導學生勞動的同時可以普及傳統文化精神。如,瓷器是中國的代名詞,一堆平凡無奇的黏土經過淘洗、做胚、勾勒、燒制等一系列的工藝手法后變成了堅硬而又精美的瓷器,上面描繪花鳥蟲魚,寫著詩詞歌賦,從最開始的生活工具逐漸成為藝術品,代表著中國濃厚深邃的文化內涵以及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內涵,更象征著中國人自古以來創新發明的智慧。然而教師不可能像傳統工藝大師一樣讓學生學習陶藝技術,但可以利用趣味陶藝讓學生體驗制作陶藝的基本工藝流程,了解我國的陶藝歷史,用燒制好的純白瓷器盤子,利用陶藝中的一些工藝手法比如勾勒、利用顏料在盤子中間繪畫等,使學生體驗陶藝創作的樂趣,感受陶藝的魅力。
小學生聰明好動,但是動手能力比較弱,因此教師在進行勞動技能培訓要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考慮勞動內容的難度。為學生能夠更好地操作勞動內容,教師可以親身動手進行示范,教會學生基本的操作步驟和操作要求。在勞技實踐當中激發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勞動當中學會運用知識,從技能當中體會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
勞技課程有一項教學任務就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那么教師在課程的內容安排上就要注重這一點。比如讓學生制作中國結,這是一個對操作要求非常嚴格的實踐內容,學生要細心操作,充分使用手指的靈活性,教師要利用實物進行介紹編織的順序和編織的技巧。針對比較復雜的實踐內容,教師要十分熟悉實踐內容及其操作過程并且科學地區分詳細,最好將教學的內容步驟化。如,編制中國結的第一步要將繩折成十字,第二步從繩的一端進行逆時針編織(進行操作演練),第三步順時針編織(進行操作演練),第四步重復上述操作,最后拉緊繩頭收尾。教師還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合作,不僅可以提高課程完成的效率,還可以讓學生在小組當中一起編中國結,讓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增強班級團結力。教師還可以分發中國結給每一個小組,讓學生進行研究,可以觀察中國結的走線方式,也可以拆掉中國結還原,這樣一來,更加深了學生對于中國結的編織技術的認識和體驗。在實踐過程中,中國結的編織對于男同學來說是具有難度的,但對于心靈手巧的女同學而言又是比較簡單的,由此女同學在這方面可以幫助到男同學,這樣進行互相幫助,各取所長,相互彌補,從而能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利用勞動技術課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大有幫助。
勞技課程要脫離形式化,要讓勞技課程的內容多樣化、多元化,讓勞技擺脫掉枯燥乏味的標簽。學生在勞技課程中學習的內容要別出新意,內容要創新,教師要結合勞技理論內容和生活實際進行探究,要將創新深入到勞技課堂教學當中,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在勞動中的創新,才能讓學生學會創造。
在經濟的高速發展下,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由此居民產生的生活垃圾也在變多,垃圾對環境產生的污染問題也日益嚴峻。那么教師在進行勞技課教學時就可以從宣揚保護環境的理念出發,激發學生的創作力,利用一些用廢品二次創作的例子激發學生的興趣,再結合課程的相關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創新發明。由此,各種各樣的設計發明便從學生的手中變出來了,利用家中的易拉罐加上一個電動馬達制作的玩具車、利用飲料玻璃瓶進行手繪設計制作成一個新的花瓶、利用廢舊的報紙結合橋梁設計制作成一架精美的紙橋。利用學科內容交叉,教師指導學生利用廢舊的材料,從美術角度通過繪畫改造成精美的創作作品,從科學角度添加新的動力或者設計原理制作成模型和玩具,讓垃圾的處理有了新的出路,勞技教育結合生活問題,開放學生的思維,讓勞技更精彩。這樣的教學下,學生不僅關注了環境問題,也對生活中產生的垃圾更留心起來,會關注垃圾的分類和垃圾的回收。在勞技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往往能夠激發出學生想法,勞技教師要不斷地改變關于勞技的教學理念,創新勞技教育內容,使學生從勞技勞動中轉變勞技創新發展,激發出學生的動手創作的興趣,同時還可以結合勞技課程的實際需求以及社會現象進行教育。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提高動手能力,在勞技課堂上制作完成相關的事物,更能培養學生從生活實際問題出發,通過勞動創新并利用勞動技能來解決問題。
勞動技能教育是培養人才的新要求,勞技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站在教學育人的高度,勞動養成好習慣,技能培育好素養,結合傳統文明和現在的科學從多角度設置課程。既要從課程中突出文明的傳承性,讓學生經受中華優秀傳統勞動文化精神的熏陶,又要了解偉大的傳統技術發明,感受中華民族血液當中流淌的勤勞和創新,崇尚“勤勞為人立足之本”的人生理念。從時代勞動教育的觀點出發,教師要觀察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在勞技教育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師要抓好勞技教育的重要教學目標,落實有關勞技課程內容的教育,研究勞技課程在校園中如何有效開展,既要滿足學生的實踐需要,又要很好地達到教育效果,聯系生活實際結合手工、園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融入課程教學中。教師更要了解其他學科,將其整合有機融入勞技教育,在多個方面滲透,比如德育思想成長、語文知識素養、歷史常識拓展等,在勞技課程中加大不同學科的穿插融匯,讓勞動觀念和態度深入學生的潛意識當中,在勞技課程當中為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教學做下鋪墊工作,讓學生在勞技過程中充分實現動手操作和勞動技能、職業技能的培養。教師的勞技教育也可以走出校園,在校外綜合農業實踐基地、手工活動中心、社會實踐服務等,讓學生走進社會生活切身體驗勞動技術在身邊的運用,明白勞動和技能的重要性。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社會財富不斷增加,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物質水平也越來越好,導致青少年自幼生長在不愁吃穿的環境中,從未體驗過艱難的生活條件,逐漸養成了好逸惡勞、不愛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的惡俗習性,并且受到一些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看不起勞動人民,只希望貪圖享樂,期望不用勞動就能有好的結果。對于這些錯誤的思想,需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進行撥亂指正,讓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感受勞動帶來的幸福。由于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所以不同的學生在艱苦的勞動中心理上也會有不同的反應,教師要注意進行心理疏導工作,鼓勵學生鍛煉成長,讓每個學生都珍惜勞動經歷帶來的體驗,讓整個勞動鍛煉的過程都成為學生們成長階段中一筆寶貴的財富。讓學生在勞技課程中獲得鍛煉,懂得通過勞動自立自強,懂得在生活中擔當責任,培養堅持、勤勞等意志品質。
勞技教育是小學課程中的基礎學科,也是一門對實踐內容要求很高的學科,教師要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和整合,在勞技課程當中融入美術、科學、歷史等學科內容,讓學生在勞技課中不僅動手創造,更要動腦思考學習知識技能。對于勞技類型的教學課程而言,可以行之有效地對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行提高,讓學生見識不同的勞動內容和技能操作,讓學生的創造性和想象力都得到有效運用。勞技教育還要求教師能夠提升創新意識,立足社會發展需要和生活實際問題,接受新的思想內容。通過勞動技術教育,使學生學習生活勞動和生產勞動必需的基礎知識,進一步掌握一定的勞動基本技能,建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讓學生形成和諧健全的個性品質。這將對學生將來的成長發展和在社會生活中都有極其深遠的幫助和影響。
[1] 謝明霞.論小學勞技剪紙課創新能力的培養[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2(04).
[2] 關春霞.小學勞動技術教育和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機整合[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
[3] 王黎宏.能動學習視野下初中勞動與技術學科學習興趣培養策略初探[J].華夏教師,2019(23).
[4] 王金才.在勞技課題活動中踐行手腦并用思想[J].綜合實踐活動研究,2018.
[5] 周靈.小學勞動技術教學高效的戰略及途徑[J].新課程(小學),2019(09).
G628
A
1002-7661(2022)22-01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