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武
(福建省福清華僑中學 350300)
“支架”源自于建筑領域,指的是“腳手架”、“三腳架”一類的工具.而在當前,“支架”因其功能性特點而得到了教育領域的再度延伸.在教育教學行業中,可以將能夠利用于教學過程的輔助物視為“教學支架”,如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設備以及教學手段等等,不同人對“教學支架”的理解與認識也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但其核心思想卻保持著驚人的一致性.而“支架式教學模式”指的便是從“教學支架”衍生而來的創新型教學模式,其重點與核心在于構建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形式.在實際的“支架式”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手段與方法為學生的學習搭建支架,從而在促使學生實現深度自主探索與探究的同時,更好的開發與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就本質而言,“支架式”教學就是“學生中心”教育思想的具象化表現,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合理的應用與實踐“支架式”教學模式不但能夠確保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與引導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會在此過程中得以增強與激發,這無論是對學生良好數學學習興趣的形成來說,還是對學生數學綜合素質與能力的發展而言都起到了積極作用與影響.
初中數學教師在實踐與應用“支架式”教學模式時,要時刻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為主體的教育教學思想,及時的轉換師生在數學課堂中的教學地位,并要扮演好引導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發展的引導者角色.以交流為基本的了解方法去多元化的分析與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與發展情況,從而在實現因材施教的同時,更好的提升與強化初中數學的教學水平與質量.
“支架式教學模式”所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這就使得學生在實際的“支架式”數學教學中會不可避免的出現與產生諸多問題與疑惑,甚至還有一部分學生會對數學知識與結論進行批判與質疑.而這一學習情況的出現則是“支架式”教學模式中極為有力的“教學支架”.故而,教師必須要以積極的態度去鼓勵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合理批判與質疑,并要以端正、嚴謹的教學方式對學生所產生的問題進行解答,以此來更好的促進學生實現深度數學學習與高效數學學習.
初中生尚處于認知發展的過程當中,這就使得絕大多數的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常會受到自身年齡特點的影響與限制而難以實現深入,對抽象性與思維性的數學內容也會產生一知半解的學習問題,這不僅嚴重制約與阻礙著初中數學教學效率的提高,同時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與發展造成限制.因此,為了能夠確保學生更好的投入于“支架式”數學教學模式,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主導者的初中數學教師就要基于學生的學習特點與數學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合理的數學教學情境,從而在有效激發與調動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同時,削弱數學教學難度,促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實現進一步的提升與增強.
相較于其他教學模式中的情境創設,“支架式”教學模式中的教學情境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如生活、課本以及問題等等,這都是極為珍貴的“教學支架”.對此,初中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支架式”數學教學活動設計中,就可充分合理的利用這些“支架”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以此來有效的激發與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以更為積極、主動的學習心態與情緒投入于數學學習當中,從而實現深度學習與高效學習.
如,在教學“一次函數”一課時,教師就可結合一次函數的特點與內容為學生設置如下問題:某登山隊大本營所在地氣溫為15℃,海拔每升高1km,氣溫便會下降6℃,某一登山隊員由大本營向上登高xkm時,他們所處位置的氣溫是y℃.試用解析式表示y與x的關系.與此同時,教師還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與展示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影像與視頻,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與調動學生探究與分析問題的欲望和好奇心.隨后,教師再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情況去引導學生展開問題的分析:從大本營向上,海拔每升高1km,氣溫從15℃就減少6℃,那么海拔增加xkm時,氣溫從15℃減少6x℃,從而獲得解析式.此時,初中數學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將其與之前所掌握的正比例函數進行對比,以此來促使學生通過類比與總結更好的把握一次函數的特點,并在感知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之間的內在關系時,體會數學研究方法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從而在有效提高與強化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同時,確保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通過“支架式”教學實現更為穩定與持續的提升.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為主體,這是新課改所著重強調的教育核心理念,同樣也是確保初中數學教學活動得以高效開展與進行的重要基礎保障.想必廣大教師都有過這樣的教學體會,即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亡”與“凋零”,導致學生頻頻出現這一問題與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沒有對數學理論與數學公式展開深入、詳細的鉆研與探究,這就使得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內容的印象并不深刻,數學知識的學習效率與質量也會大打折扣.因此,為了能夠讓學生對數學知識形成更為深刻與長久的記憶,教師就要針對初中生的學習特點與認知特點為學生構建“自主探究”的教學“支架”,以此來促使學生在“支架式”數學教學中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深度掌握與認識.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中極為重要的性質,它不僅緊密結合了數與形,同時也為學生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數量關系.為了確保學生能夠牢牢把握住這一知識內容,初中數學教師就可在此過程中通過設置層級性教學問題的方式為學生構建教學“支架”,促使學生展開自主探究與主動思考.首先,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行距與列距都是1的方格網,在方格網中投影顯示出以格點為頂點的等腰直角△ABC,并顯示分別以三角形的各邊為邊,向形外作正方形Ⅰ、Ⅱ、Ⅲ;其次,引導學生觀察圖像,并思考與探究三個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再次,待學生求得三個正方形面積后,引導學生用a、b、c三個字母分別表示正方形Ⅰ、Ⅱ、Ⅲ的邊長,并得出式子a2+b2=c2;最后,則要鼓勵學生對勾股定理的定義進行歸納總結.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教學引導與組織作用,為學生介紹我國古人所發現的“勾三股四弦五”定律與西方國家的畢達哥拉斯定理,從而在有效拓寬學生數學知識視野的同時,更好的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內容的印象,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初中數學“支架式”教學中,同樣也是如此.初中數學教師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以組建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為學生設置“教學支架”,促使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實現集思廣益與思維能力的碰撞,這不僅有助于良好數學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與構建,對促進學生數學知識內化,鍛煉與發展學生數學綜合素質與能力同樣也具有積極作用與影響.
在“支架式”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深刻的意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中心與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作為引導者與促進者靈活的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與技巧為學生學習構建支架,以此來促使學生實現主動學習與高效學習.
就本質而言,“支架式”教學模式所關注與重視的便是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基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構建與創設教學支架,不但有利于“支架式”教學模式的高效實施與順利開展,對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進行與組織而言,同樣也起到了導向作用.
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與密切溝通是確保支架式教學得以順利開展與有效進行的先決條件.因此,初中數學教師除了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組織作用外,同時也要加強對良好師生關系的營造與構建,從走進學生,了解與掌握學生情況入手,去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營造積極健康的數學課堂教學氛圍,進而為高效課堂的構建與形成提供保障.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合理的應用與實踐“支架式”教學模式,不但有助于推動初中數學的教學創新與改革,對調動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數學學習欲望,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與綜合素質的發展同樣也具有積極影響與作用.因此,作為引導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發展引路人的初中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對“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與實踐,以此來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與主動學習構建良好的環境與氛圍,更進一步的促進與推動學生的發展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