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靜
(江蘇省高郵市三垛中學 225600)
人教版高二生物教材中的“遺傳與變異”這一節中不乏辯證唯物主義知識、愛國知識、健康人格、國情知識,這讓德育教育的開展更為有利.本文從多個方面探究了高中生物遺傳變異的德育要點與策略,現作如下的論述.
從“遺傳與變異”這一節知識點來說,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辯證唯物主義知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均要給予高度的重視.
(1)“遺傳與變異”這一節教學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知識目標,即“生物有著遺傳和變異的特性,遺傳可以讓物種保持相對穩定,變異可以讓物種不斷的去進化和發展”.基于這一知識點,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其中的辯證唯物主義知識,物質是可變的,變化是絕對的,不變的是相對的,由此可以說明物質的運動與靜止有著相互關系.
(2)在“遺傳與變異”這一節教學時,教師需要向學生講解生物在個體發育中所表現出的性狀差異的相關知識,其中的一個關鍵知識點便是性狀差異的原因,即受精卵內所蘊含的遺傳物質基礎、外界環境條件的作用,此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生物性狀的表現與其內因和外因之間的關系.另外一個關鍵知識點是可遺傳變異的3種來源,這一點知識中蘊含著“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這一哲學觀點.在教學的最后,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人工誘變與染色體變異之間的因果關系,在此過程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內因與外因的關系,即知曉“變化的條件是外因,變化的根據是內因,外因可以通過內因來起作用”這一哲學觀點.
(3)“遺傳與變異”這一節教學要求學生務必掌握遺傳學的兩個基本定律,即基因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在向學生講解這一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告知學生,每一個事物內部所發生的變化均是有規律可循的,但必須要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的去探究才可以認知其中的規律.
(4)在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過程中,科學家們已經可以改變生物的遺傳物質,繼而創造一些新品種.由此可以得出,物種是可以被改變的,不是由神所創造的,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有很大的幫助.除此之外,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生物知識的學習與研究中去,掌握更多的生物學知識,為生物學技術發展做出貢獻.
(5)教師也可通過引入名人案例,培養學生的唯物主義信仰.例如,拉馬克在研究進化學說的過程中,長期受到神創論支持者的攻擊,但他并未氣餒,始終未動搖對進化論的信仰.教師可借助這一案例,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人的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不迷信權威的品格.
在“遺傳與變異”這一節的愛國主義教育中,教師可以從三點來引入.一個是向學生講解青年科學家陳炬的相關知識,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這樣來教學,即中國青年科學家陳炬將人的抗病毒干擾素基因植入到了煙草細胞中,“嫁接”到其DNA分子中,從而讓煙草擁有了抗病毒的能力.而后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包括“人的基因之所以可以“嫁接”到植物的DNA分子中,是因為什么原因?”、“煙草有了抗病毒的能力,表明了什么?”、“地球上的生物是由相同的原始祖先逐漸進化而來的,它們之間有著或遠或近的什么關系?”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會發現遺傳與變異中含有著特別多的專業知識,相關的研究也是非常有難度的,而中國青年科學家陳炬可以取得這樣的偉大研究成果,勢必與其孜孜不倦、刻苦研究的品質有很大的關系,同時也與熱愛祖國、奉獻祖國的愛國情懷有很大的關系.相信此時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民族自豪感.
另外一個案例是我們敬愛的袁隆平爺爺,愛國主義的教育可以緊緊圍繞著“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稻田守望者”、“禾下乘涼夢”這四點來展開.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不單單要向學生講解袁隆平爺爺在農業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要向學生講解袁隆平爺爺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的決心和堅守,更加清晰的了解袁隆平爺爺為我們中國、世界所做出的偉大貢獻.另外,在德育教育時,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播放有關于袁隆平爺爺農田研究和逝世的相關視頻,讓學生可以更近一步的去了解袁隆平爺爺,去感悟袁隆平爺爺給我們所留下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
最后,教師應重視對課堂主題的升華,將愛國主義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報國信念,增強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自我效能感.例如,教師可結合相關資料,為學生科普“人類基因組計劃”,啟迪學生思索:我方科學家在這一國際計劃中,僅承擔了1%的測序工作,但我們的基因組研究實力,與世界頂尖水平是極為接近的.教師可運用這一案例,喚起學生對科學家的崇敬感,激勵學生不斷進步.之后教師可再為學生介紹生物工程在21世紀的發展前景.例如,目前生物工程在遺傳病、癌癥治療領域,已經獲得了初步的運用,有無數深受疾病困擾的患者,正以這一技術為支柱,堅強地生活下去,而這些尖端科學的發展,必然離不開無數人的努力,特別是學生這一代人的努力.教師可用上述話語,喚起學生的遐思,之后鼓勵學生以發展這些尖端技術為目標,不斷奮斗,轉化愛國主義信念為切實的愛國主義行動.
在當代,一些偏遠地區和知識水平較低的人們,依然有著封建思想和“重男輕女”的思想,這對于個人發展、國家發展均十分的不利,在生物教學中必須有力地去改變.比如在向學生講解男女性別決定這一生物知識時,教師要向學生重點講解遺傳與變異中所蘊含的知識點,從學生這一代來改變,幫助他們破除封建思想和“重男輕女”的思想.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婚姻法》中的相關知識引申到課堂上,引導學生從遺傳學的理論去認識和解讀《婚姻法》,認清楚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性.通過這一知識的滲透,可以將國情知識教育融入到生物課堂中來,可達到預期的德育教育目的.
在“遺傳與變異”這一節教學中,教師可以挖掘出一些有關于健康人格的德育知識,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完基因表達后便可引入這樣的一則案例.教師可以向學生講一個“看手相”的故事,主人公是羅杰·羅爾斯(屬虛構人物,但幾乎是2007年3月17日上任的紐約州州長戴維·帕特森的翻版).在羅杰·羅爾斯小學的時候,他有很多的惡習,老師對他避而不及,使用了很多的方法來幫助他改變,但未能奏效,但發現羅杰·羅爾斯較為迷信,于是給他“看手相”,并對說了一句話,即“我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是紐約州的州長”這大大激勵了羅杰·羅爾斯.在今后的日子中,羅杰·羅爾斯始終以紐約州州長的身份來要求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終于在他51歲的時候成為了紐約州的州長.從這一則故事中可以發現,其中人的手相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只是因為老師所說的那一句話激勵了羅杰·羅爾斯,讓他變得自信和自律.由此可以折射出一些德育知識,在人生的征途上并不是一帆風順,會遇到很多的艱難困苦,但是在此過程中決不能丟棄自信和前進的動力,要認認真真、踏實的走好每一步,去培育自己的諸多能力,為今后更好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此外,孟德爾的奮斗故事,也很適合被教師運用到這一教育過程中.
但科技的進步,往往也伴隨著倫理學的爭議.教師可結合《遺傳與變異》中的一些生物知識,為學生傳授正確的倫理觀念,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實現對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
例如,在講解到相關知識時,教師可為學生科普近年來倍受關注的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基因圖譜技術,結合實事案例,為學生講講這些技術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在醫療領域、農業生產領域,為人們帶來的積極影響,之后可再引導學生,思索與這些技術有關的爭議.如:若這些技術被一些居心叵測的人所掌握,會有什么后果?顯而易見,這一后果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必然是極為惡劣的.由此可見,技術是把“雙刃劍”,擁有先進技術的人,必須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與正確的倫理觀念,懂得如何使用技術造福人類.最后,教師可升華課堂主題,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生物知識、利用生物技術造福社會的信念.
法制社會中,任何人都受到法律的約束.在依法治國、全民守法的背景下,教師有必要加強對生物學科中與法律有關的元素的挖掘,利用其不失時機地點醒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學生堅定的法治信仰,與正確的法律觀念,培養學生成為遵紀守法的新時代青少年.
例如,在教學“轉基因技術”相關知識內容時,教師可引入《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中的內容,為學生科普,農業轉基因生物在生產過程中,會受到哪些條例的制約,引導學生體會這些條例在保障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的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增強學生對法律先進性的認識,培養學生對法治社會的自豪感、認同感,讓學生知法、用法、懂法,在日常生活中遵規守法,達成德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