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君
(甘肅省和政縣三十里鋪初級中學,甘肅 和政 731200)
新課改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陳舊固化單一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目前現代化教育教學的需求了。老師需要轉變自己陳舊教學理念和教學思維,并在教學活動落實的過程中將情感教育進行有效滲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掌握更加豐富的文學知識,不斷發展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下面筆者針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進行簡單闡述。
情感教育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老師需要關注學生的情緒和情感變化,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尊重學生,讓學生能夠適應當下的變化。在培養學生社交能力和人際交往中,情感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為了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情感教育,老師要在教學中重視學生情感的體驗,應用語文的情感素材開展教育,完善學生人格。老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特征,有效地結合生活和語文內容講解,學生通過教材與生活聯系,豐富內心情感。老師在教學中要及時地幫助學生挖掘情感,不斷肯定學生,使學生能夠應用情感教育養成正確生活的態度。在新課改下,我國教育發生的變化主要是在初中語文教學模式、目標上發生著改變,在課程設計上要圍繞學生培養人格的目標,以情感素質作為出發點,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觀念,培養學生審美趣味。情感教育屬于新課改的主要內容,情感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認知能力,讓學生能夠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語文學科屬于人文學科,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與健康品質,因此情感教育在此方面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在新課改下持續推進教學改革,從而培養初中生綜合素養,實施情感教育培養文化素養,使學生養成正確價值觀念,實現全面化發展。在新課改中,情感教育屬于重要組成,需要老師在教學中增加教學人文性,多加關注學生的變化,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實現情感共鳴,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初中語文教材中摘錄的一些文學作品都是名家名作,對初中生有著非常高的教育價值。這些文學作品中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文學知識和精神品質,而且還隱藏著豐富的情感教育素材,能夠將文學作品的情感直觀地展現出來,就算是說明文其中也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老師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不僅要教授學生豐富的語文知識和語言技能,而且也要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深受文中情感的熏陶,不斷激發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比如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蘇州園林》這篇文章的時候,文本主要對蘇州的園林藝術進行了著重描寫,體現了蘇州園林在設計和建造上的獨特創造,其自身擁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至今影響深遠。在閱讀的過程中老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對蘇州園林中蘊含的美進行充分享受,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作者葉圣陶在描寫蘇州園林的過程中也寄托了自己深厚的情感。為了能夠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老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通過蘇州園林視頻的播放讓學生沉浸在藝術的美感中,對蘇州園林特有的藝術特征進行深刻體會,感受當時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從文本的字里行間感受作者表達的情感。同時老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抒發自己對蘇州園林的情感,讓學生萌生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情感。
同時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老師也可以利用文學作品中蘊含的哲理啟發學生和引導學生。很多作者在文章中表達自己情感的時候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因此在實際課堂教學落實的過程中,老師要對教學手段科學合理地選擇,引導學生盡快融入課堂教學氛圍中對文章中蘊含的哲理進行深刻體會,促使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能夠在情感方面與作者產生共鳴,將學生積極的情感激發出來,陶冶學生的情操,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文學審美能力的發展和提升,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豐富學生對真善美的體驗。
比如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紫藤蘿瀑布》這篇文章的過程中,作者宗璞通過對紫藤蘿花盛開的壯觀景象的描寫,感悟生命長河無止境,感嘆生命的頑強。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老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組紫藤蘿花的圖片,從整體上感受紫藤蘿花的美,并圍繞紫藤蘿花啟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深刻地體會到紫藤蘿花旺盛的生命力,勇往直前不屈服于命運的毅力和信念,感悟生命的真諦,洗滌學生的心靈,促進學生以正確的態度認識生活、面對生活、熱愛生活、感悟生活。
要想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將情感教育有效落實,需要老師對教學進行不斷優化和創新,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將情感教育進行有效滲透,促進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不斷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情感觀。
一方面老師要注重課堂導入環節,設置相關的導語將情感進行導入。在教學中老師一定要深刻認知情景的統一性,通過語言描述對文章中表達的作者情感進行生動展現,啟發學生進行思考,激發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與文章作者的情感融為一體,從而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認知。老師在滲透情感教育的過程中可以事先設置相關的課前導語,這樣可以為情感教育的落實奠定一定的基礎,增加學生學習的情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學生對作者的情感進行深刻體會和感知。比如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蒲松齡的《狼》這篇文章的時候,在課前導入環節老師可以以狼為話題跟學生進行交流,一提起狼很多學生立馬就會意識到,狼是最兇殘最狡猾的動物,之所以狼會給人們留下深惡痛絕的印象,是因為人們親眼見證了曾經狼吃過很多人,曾經東郭先生就差點被狼吃掉了。今天老師給大家再講述一個有關于狼的故事,它選自于《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在文章中將通過屠戶與狼發生的故事將狼的本質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出來,在體現狼貪婪狡詐的同時也體現了狼的可笑之處。利用以上方式進行課堂內容的導入,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到課堂教學情境中,對文章的主題進行有效明確,另一方面還可以調動學生的情感,促使學生對文章中狼的本質進行深度認知。
另一方面老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目前信息技術在教學上的應用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它能夠將文本內容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展示出來,淋漓盡致地反映社會現狀,并直觀地體現出文本的中心思想。老師在講述文本的過程中可以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創設逼真的畫面,引導學生進入到文學作品的情境中,身臨其境地感受文學作品的魅力,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比如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黃河頌》這篇文章的時候,可以提前利用信息技術整理與黃河有關的影像資料,并在課堂教學中以幻燈片的形式將黃河的圖片進行投放,促進學生進入到畫面中,身臨其境地感受黃河的英雄氣概,體會黃河無堅不摧、一往無前的特點。同時老師也可以將《黃河大合唱》這首歌播放出來,讓學生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對黃河的氣勢滔天和大氣磅礴進行直觀感受,通過詩歌中黃河英雄氣概的贊美,激發學生對黃河的熱愛之情和民族自豪感。通過信息技術手段設置相關的教學情境,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中體現的情感進行直觀深刻的感知,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語文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不斷健全學生的人格,而且還要引導學生學習我國優秀文化,落實情感教育,不斷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老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情感教育落實的過程中還要開展有效的評價活動,調動學生的情感,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優化和完善,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他們在學習需求、發展需求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導致學生在情感方面的思考能力、感知能力和表達能力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因此老師在開展評價活動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個性化評價活動有效落實,不斷強化初中語文情感教育的效果。
比如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桃花源記》這篇文章的過程中,老師在滲透情感教育的時候可以采用個性化評價方法對學生進行分層評價。針對情感認知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綜合性、全面性的分析,讓他們在了解文本含義的基礎上對里面蘊含的深層次情感因素進行深度挖掘,突破學生的情感認知瓶頸,不斷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認知,感受文本的意境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促進學生向更深遠的方向進行發展,提升學生的情感認知水平。對于情感認知能力比較差的一些學生,老師要注重其基礎性情感感知能力的培養,尋找文本中直觀體現的一些情感信息,引導學生對作者淺層次的情感進行認知,體會作者對生活安樂、環境優美理想境界的向往之情,同時老師要給予這部分學生一定的指導幫助,促進該層次學生在已有情感認知的基礎上不斷提升,使他們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將情感教育有效落實。
初中語文教學開展情感教育時,若想收獲理想化的教學效果,老師可應用情景教學法,為學生創設情感情境,讓學生能夠在抒發情感時踴躍發言,師生間要積極進行交流,為學生提供發揮情感的空間。例如老師在講解《背影》時,可為學生營造出車站送別的場面與情景,同時進行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父親和兒子、路人。父親在人海中穿過人流,為孩子買橘子,與孩子告別,這一場景說明父親對兒子今后生活的擔憂,彰顯著父愛。一些學生營造送別的方式,比如購買藥物、衣物等,通過不同的方式表達父愛。老師在教學中可通過自己的理解,將文章場景展現出來,打造真實的情境,更好地烘托氛圍,突出文章所處的背景,讓學生有著身臨其境的感受,理解文章的情感,根據情境表現的內容,按照理解說出自己的體會,從而實現情感教學的目標。問題教學法是新課改中新型教學方式,通過合理設置問題,能夠改變學生固有思維,創新學生的思維意識,讓學生能夠深入地領會文章表達情感。初中語文教學情感教育過程中,為了實現教學效果,老師可應用問題教學法,把問題用作課文閱讀的線索深度剖析主旨內容,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體會文章表達的想法,進而領悟文章包含的感情。比如老師在講解《出師表》時,可使用問題教學法,讓學生回答諸葛亮為什么要出師?同時為什么要給劉禪提建議,表達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學生根據老師的問題閱讀文章,從而理解諸葛亮對朝廷的忠心,明確諸葛亮的想法,實現情感教學的目標。問題教學法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有目地進行閱讀,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初中語文老師在新課改下要對情感實踐活動有著正確認知,使學生可以領會語文的魅力,升華學生情感,幫助學生養成語文素養。當老師講解《春》的時候,可讓學生進行踏青活動,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使學生在理解文章情感的基礎上,也養成實踐能力。
朗讀作為初中語文的主要閱讀方式,能夠渲染文章的情感,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表達文章情感。有效結合音樂和朗讀,進而更好地表達文章情感。比如在初中語文課堂開展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若是想要加強情感教學效果,需要讓學生通過多種語調感受人文情懷,領略文章表達的情感,同時也要配備合適的音樂,表達出悲傷、愉悅等情感,讓學生對文章有著全新領悟。老師講解《沁園春·雪》時,可讓學生大聲朗讀,感受我國領袖對國家大好河山的喜愛之情。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落實,一方面需要將情感教育落實到教學內容中,另一方面需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將情感教育進行有效滲透,同時還需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落實情感教育的個性評價,強化情感教育的效果,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這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