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如平
(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古楚小學,江蘇 宿遷 223800)
寓言是一種常見的文學體裁。寓言文章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其結構大多簡短但卻極富表現力,多用借喻手法,通過故事借小喻大,運用簡單的故事體現深刻的道理。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入寓言故事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還可以幫助學生塑造良好性格,樹立正確思想觀念。
寓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主要通過一些小故事向學者傳達一些大道理,使學者能夠讀小見大,對學生的各項能力及健全學生人格都有著重要作用。新課標更是對小學語文寓言教學給予了高度重視,為了切實發揮寓言教學的作用,以新課標為指導,創新傳統語文寓言教學模式,進而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
(一)豐富學生語文生活,培養學生文學愛好
對于大多數小學生而言,對語文的學習感到枯燥無味,在小學之前沒有接受過任何正規教育,也沒有得到長時間的行為及語言約束。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使得大部分學生感到學習無趣,缺乏積極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小學語文教師就要在教學中合理運用寓言故事,增加語文知識的趣味性;寓言精煉,篇幅短小精悍,將人生深刻的哲學問題和教訓融入故事中,教師要把握好寓言故事的特點,成功地展開寓言故事教學。例如,《自相矛盾》是膾炙人口的著名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又賣矛又賣盾,而且在夸贊自己矛的同時又夸獎自己的盾,通過故事情節讓學生看到主人公前后矛盾的搞笑語言,讓學生在歡樂中度過以往無趣的課堂。寓言教學的價值及意義就在課堂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既豐富了學生的語文課堂生活,也讓學生認識到語文課堂的趣味性,進而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及愛好。
(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
寓言故事是生活經驗的結晶,來源于生活,更加貼近生活,因此對學生開展寓言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使學生從生活中學會思考,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寓言故事的素材來源于生活,再將其編入小學語文教材中,參與教學活動會讓學生更有親切感,因此提高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對生活的探索欲望及觀察能力,有利于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養成在生活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的好習慣。
(一)原文利用不充分。通過調查顯示,教材中的寓言故事主要出處為中國古典書籍、名著及西方伊索寓言,而我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多使用古文,小學生很難理解,多是經過編者改編或改寫后納入教材中的,以白話文呈現,因此學生閱讀難度不大。而一些納入語文教材的寓言已經脫離了實際語境,再以獨立故事的面目呈現給學生,對于學生而言增加了學習難度。此外,教師在開展教學中多以故事為基礎討論寓意,不會考慮怎樣利用故事原文引導學生領會寓意。
(二)對寓意理解不深入。常規的寓言教學中,側重于對故事情節的梳理,對人物的分析,對寓言本身的意義并未給予深入的理解,對寓意的理解比較膚淺,讓學生囫圇吞棗式學習,從而導致深刻的寓意無法被學生吸納,被輕輕地帶過,無法完成教學的目的。而這些簡單化的寓意理解無法訓練學生的思維,省略了由故事表象領悟故事蘊含的道理這個過程。此外,在教學中拓展延伸不到位,使得學生離開了課堂后只能記住故事的內容,而無法言明故事的寓意,削弱了寓言教學的有效性。
(一)品味語言特色,感悟寓言意義
小學語文教材中最早出現寓言作品在小學一年級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識字量、語言意識還比較薄弱,因此,教師在寓言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幫助學生建立寓言作品學習能力,提高對寓言作品的認知,通過語言理解寓言作品的意義。寓言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常見的有比喻、擬人、夸張三種表現手法。
首先是比喻。每則寓言內包含的故事都是一個喻體,寓言故事里的比喻通常都比較含蓄,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其次就是擬人。寓言中的擬人和童話故事中的擬人不一樣。由于寓言故事短小,所以擬人也只是粗線條,僅僅只是對所擬對象進行了大致的描寫。最后則是夸張的手法。寓言中夸張的目的是把哲理、教訓、諷刺放大,以給讀者留下強烈深刻的印象。在小學語文寓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品味寓言中文字的特色,從詞句中體會到文章內容的獨特之處。同時,還要從語言的角度開展教學,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奇妙,更深入地理解寓言中表達的含義。
在《亡羊補牢》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教師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用橫線勾畫出養羊人第一次丟羊后聽了街坊鄰居勸告之后的想法。用波浪線畫出第二次丟羊后的想法,并讓學生說說兩次的結果分別是什么。學生通過比對語句就會發現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果,這也就是理解本篇寓言寓意的關鍵。緊接著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寓意,教師通過出示兩組句子對比,讓學生體會兩次態度的差別。首先是“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和“羊已經丟了修羊圈沒有用”進行對比,通過反問句與肯定句的對比突出養羊人的執迷不悟、毫不在意的情感。第一組語句對比后再出示第二組句子對比將“他很后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與“他很后悔,應該接受街坊的勸告”,通過第一句“不……不……”雙重否定的句式,突出養羊人知錯就改的決心。通過語句對比的方式,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體會到文中人物的內心,理解寓言故事的道理。
(二)引導學生感知寓言形象,提升學生明辨是非能力
寓言本身包含著一定的趣味性,相比較于其他的文學體裁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是動物或者是非生物,通過語言塑造不同有趣、生動的形象,以此啟發學生的智慧。寓言作品中包含了許多正面、反面的形象。在《烏鴉喝水》的寓言故事中,烏鴉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最終喝到了瓶子里的水,塑造了烏鴉聰明、機靈、腦筋靈活的正面形象;而在《狼和七只小羊》中,狼的狡猾、奸詐,以及小羊的聰明都在語言的表達下活靈活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獲得明辨是非的能力。
以《狐假虎威》的教學為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運用圖片和動畫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這篇寓言作品教學方式以角色情感體驗法為主。在教學過程中加入表演環節,帶領學生入情入境,加快角色體驗,讓學生體驗狐貍與老虎的心理變化及其本性,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教師邀請幾位學生上臺進行角色扮演,分別將狐貍、老虎、兔子、野豬、小鹿等動物的頭飾發給學生佩戴好,并讓學生依據文中的情節與臺詞,想象畫面,模擬自己扮演動物的表情、神態等。表演完成后引導學生討論“你認為狐貍的做法正確嗎?你會對這樣的人說些什么?”學生借助寓言作品中的形象,分析并進理解作品形象,以此提升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寓言寓意
寓言作品中包含著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其表達的可能并非文字表面所想表達的含義。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教師不加以引導,學生將很難理解寓言作品中想傳遞的寓意。寓言作品和文學作品一樣,以現實生活為基準再加以想象而成的,而寓言作品向學生揭示著生活的真諦。因此,教師在寓言教學過程中,要將文中塑造的形象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系,讓文字走向生活,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導性,引導學生在理解寓言形象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思考遇到類似的情況,或者以“你是當事人”等情況展開討論。運用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寓言故事。
以《掩耳盜鈴》為例,教師首先通過播放動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主動探索的原動力。緊接著引導學生通讀全文,在學生閱讀作品的過程中教師給予及時評價,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然后為學生創設真實情境進入角色,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對話,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活動機會,構建自己的知識、情感、價值觀。最后再聯系生活實際升華理解,讓學生自己講述通過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引導學生在明白寓意的基礎上抒發自己的觀點,進一步升華所學道理。
(四)創設情境,增加寓言趣味性
情境教學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創建合理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成功的關鍵在于擁有一個好的開始,在課堂開始時如果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才能確保后面的教學更加順利,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需通過創設情境教學,提高寓言教學的直觀性,引導學生與寓言故事結合,通過有趣的故事情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想象力。
例如,在學習《坐井觀天》這一課程時,可以通過設置游戲開展教學。選擇紙筒看黑板的游戲,可以選幾名學生參與,也可以輪流參與。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簡筆畫,再讓學生將紙筒放到眼睛上,閉上另一只眼睛,讓學生們看看通過紙筒能看到黑板上的什么內容,再拿下紙筒,觀察剛才看到的地方,兩者有沒有不一樣的地方。之后,以此類推,教師帶領孩子通過不同視角觀察事物,通過這些游戲活動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五)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語文寓言教學
不同年齡的學生有著不同的需求,小學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也不同。在小學語文寓言教學中,教師需通過多媒體技術開展寓言教學,從而使教授內容更具直觀性,更容易讓學生理解。而且小學生更喜歡通過視頻、音頻、圖像等方式方法學習,色彩豐富的畫面、惟妙惟肖的聲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在課前,需做好備課工作,搜集一些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寓言故事視頻、圖片制作成PPT 等,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播放,進而吸引學生注意力,獲得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在使用多媒體開展教學時,教師應注意做到圖、文、聲結合,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故事情節和內涵。
例如,學習《狐貍和烏鴉》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看“狐貍和烏鴉”動畫片,觀看后讓學生試著自己復述一下,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說出觀后感。此外,教師也可以對學生講述的故事情況進行評比,進而激勵學生學習寓言故事。也可以在學生觀看之余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感受故事內涵,擴展教學思路,角色扮演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度,吸引學生興趣,使其深刻地理解寓言的含義要傳達的道理。最后一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故事情節,運用語言藝術的技巧,只有更好地掌握語言技巧才能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六)通過故事內容,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以教學目標為基礎,教師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學生品味寓言故事的能力。小學教材上的寓言故事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符合學生特點和思維方式,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先梳理寓言故事內容,再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學生講解,有利于學生理解所學內容,也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寓言故事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運用合理的語言,引導學生學習寓言故事。例如,學習《揠苗助長》這個寓言故事時,教師需鼓勵學生先朗讀一遍原文,再設置一些符合學生思維的問題加以提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問題可以簡單一些,好比“農夫是怎樣種植禾苗的”“結果是怎樣的”。待學生回答后再接著提問:“農夫是用什么樣的方法使禾苗長高的?”等到學生回答后,再提出問題:“當農夫看到禾苗長高了產生了一種怎樣的心情呢?”通過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展開思考。這樣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思考,精準地找到寓言故事蘊含的道理。
(七)由表象深入到內里開展寓言教學
在開展寓言故事教學中,在學生感知故事角色時,多停留在感性認知階段,缺乏理性認知。因此這種認識并不深刻,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引導加深學生對寓言寓意的理解,舍去無用的具體特征,進行全面抽象化概括。對于這個情況,教師應設計一些有深意、有梯度的問題,使學生轉變意識,由原本淺顯的理解上升到深層的理性認知層面上。
例如,在學習《群鳥學藝》這個寓言故事時,教師可從幾個方面設計課程:第一,先理解文章大概內容。引導學生閱讀寓言故事,再自行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發散,帶著“都有哪些鳥兒前來學藝,又得到了什么樣的結果”這樣的問題通讀文章。第二,深入理解文章。鼓勵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從本質上進行思考“為什么不同的鳥在向鳳凰學習的時候,最終結果存在這樣大的差距呢”,再提出問題“我們自己在學習中能否出現這樣的問題呢”,帶著這些問題而生的閱讀就更加深入,對寓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第三,進一步深化認知。教師對寓言的寓意加以概括,在學習完課文后,讓學生思考通過學習能夠獲得怎樣的啟發,教師在教學中拋出這樣階梯性的問題,這些問題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有著重大幫助。
總而言之,寓言教學成為了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為了提高寓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將寓言概念引入到教學環節中,認識到寓言教學的作用及重要性,優化寓言教學手段,采用表演的形式感知語言形象,聯系生活實際,促進寓言寓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