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欣
勞動教育與小學綜合實踐結合路徑探討
劉祥欣
(青島山東路小學,山東青島266000)
在小學綜合實踐課程中體現出勞動教育的內容,不僅能夠豐富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的內涵,并且能夠有效提升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效性。文章主要圍繞勞動教育與小學綜合實踐結合路徑這一大問題展開探究。在分析勞動教育與小學綜合實踐結合的意義和勞動教育與小學綜合實踐結合點的基礎上,詳細介紹了關注學生年齡,選擇合適主題;創新活動環節,體現勞動引導;豐富實踐內容,提高勞動素養;加強師生交流,增強學生收獲等勞動教育與小學綜合實踐結合具體路徑。
小學教育;綜合實踐;勞動教育;結合落實
在時代迅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下,絕大多數學生在家中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受到家里長輩的過度溺愛,不許孩子做一切家務活勞動,也不要讓小孩參與各種各樣社區實踐主題活動。而且,學校對知識學習的重視程度過高,開展的勞動教育效率堪憂,令一些學生沒法接受成長的全方位教育引導。在這樣的教育情形下,絕大多數學生也沒有把握基礎勞動專業技能的良好環境,大多數學生欠缺勞動觀念,沒有產生勞動素質的良好機會。對于這類教育狀況,小學階段學校必須高度重視學生是否在學校教育中得到了全面的發展,依據學生在校的詳細情況,探索豐富多彩的勞動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可以接受全方位的教育。在綜合實踐課程開展過程中時,教師必須根據綜合實踐課程的自身特點,將勞動教育在課程開展中順利融入,為學生提供整體教育環境,刺激學生對勞動教育正確觀點的形成,激勵學生積極主動進入到勞動社會實踐活動中,慢慢塑造學生恰當的責任感與具體的勞動素養、實踐水平等。
如今新課程改革的持續發展,將勞動與技術性教育列入綜合實踐主題活動中,除具備實踐活動培訓的主要特性外,還將以“勞動與技術性”總體展現課程內容,其實際意義是廣闊的。由于小學學校在執行勞動與技術性教育的活動中,通常會讓學生利用一定的實踐工具對指定的目標開展實際操作,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的勞動操作流程中了解實體材料,把握應用勞動專用工具的專業技能,掌握使用的工藝流程,慢慢能夠使學生收獲勞動的專業技能,逐步改善學生的整體勞動素養。
在開展勞動教育與小學綜合實踐課程融合的環節中,要合理地將學生本身的腦部活動、體力勞動與社會實踐活動等融合開展,讓學生接受更全方位的素養教育,充分發揮出文化知識類課程不具有的別樣價值。學生在綜合實踐環境中,對其中的勞動環節可以獲得不一樣的感受。學生親自參與其實踐活動,獲得勞動專業技能,這種狀態是學生在學習教材內容與專業知識中沒法取得的。勞動教育具備融合每個課程內容專業知識使用價值的優點,在綜合實踐中的勞動環節中,學生能夠全方位運用不同科目的基礎知識,不斷加強本身的勞動工作經驗,增長學生的見識。在進行勞動教育的環節中,教師通過給予學生適度的正確引導,讓學生在了解的基礎上勞動,在勞動的環節中學習,協助學生把握很多的專業知識,使其具有嫻熟的專業技能,創建優良的“三觀”,最后完成讓學生接受全方位教育的總體目標,實現對學生成長素質的積極引導。
能讓學生積極地參加綜合實踐主題活動,使其探究活動不限于對教材基礎知識的學習,如此,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勞動水平,也可以激起其實踐的主動性。合適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塑造學生喜愛勞動、重視勞動的思想觀念和專業技能,并在勞動中產生團隊協作觀念,提升學生的勞動專業技能和對勞動的深入了解,得到較好的實踐素質,在推動學生全領域提高的前提下使其能發展本身實踐視野。除此之外,小學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內容的融合與優化也合乎素質教育總體目標,是勞動教育發展的新趨勢,體現出綜合實踐課程開展對學生的新要求,有益于學生在綜合實踐中收獲的不斷增加,表現出對學生個人綜合實踐水平以及學校綜合實踐課程質量的提升。
小學生本身的智商發展還不夠完善,沒有創建優良的價值觀,欠缺實踐能力。對于這種難題,教師必須對小學生進行相應的教育。在小學勞動技術性教育和綜合實踐主題活動的巧妙融合中,教師必須確立勞動教育與小學綜合實踐緊密結合的關鍵環節,便于充分發揮二者融合的教育功效。
第一,教師最先要正確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文化和實踐背景,讓學生在具備主題元素的操作和辛勤勞動中,激起和塑造他們的興趣愛好,讓他們喜愛勞動、參加勞動。第二,教學內容要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開展緊密聯系,切勿枯燥乏味、步驟性地完成課堂教學具體指導,那樣既不利于小學生對參加勞動的愛好的塑造,更不利于對他們勞動自學能力的塑造。例如,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根據“怎樣栽種綠色小植物”等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學科主題開展課堂教學,正確引導學生用材料搜集法、學習培訓觀察等,掌握家庭養殖綠色植物的具體步驟和常見問題,并借助在教學中的溝通和共享,掌握不一樣的家庭綠植的生長習性和澆灌方法及其常見問題都不一樣。這樣,學生既把握了勞動技術性,又領悟到了課外知識,也塑造了自主學習和積極主動學習培訓的態度,和對日常生活、勞動的責任感。第三,要合理融合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內容,確保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興趣愛好,不斷提高綜合實踐課程內容培訓的針對性,利用豐富多彩的課程內容和社會實踐內容,讓學生在勞動教育的參加環節中更全方位地完成了解勞動教育內涵的教育過程,增強勞動教育與小學綜合實踐相融合的質量。
勞動教育是小學生得到勞動感受,產生勞動意識、勞動習慣性和勞動專業技能的基本教育,作為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必須開辟創新,不斷改善教育效果,推動學生勞動素質的塑造。小學勞動技術性教育和綜合實踐主題活動的融合,是當今課堂教學工作中的核心內容。小學學校與教師應當有效探究當今小學勞動教育現況,把握優秀、科學的實踐活動教育方式,制定清楚明了的課程目標,根據差異方式的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內容,正確引導學生塑造勞動素質和提升勞動工作能力,完成學生勞動水平與實踐素質的全方位提高,也讓學生的成長素質獲得提升。
針對小學生來講,日常生活勞動是勞動教育的關鍵媒介。在校園里積極拾起紙條、放正課桌椅,這種也是勞動。假如全體同學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那樣的勞動,就不容易認為自身在做“粗活臟活”了。教師應教育學生從身邊的小事開始做起,從有意義的事的勞動開始做起。在勞動中激發潛能,塑造認真負責的精神實質,感受勞動使用價值,提高勞動工作能力,塑造“勞動創造財富”的意識,并把勞動最輝煌的傳統美德發揚,把喜愛勞動的大道理轉換為積極開展勞動的身體力行中去,是小學學校開展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課程融合的重要思路。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在這一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學校與教師需要以學生的操作和經歷為基礎,在多種多樣的實踐中正確引導學生把握研究的方式要點,在動態變化中完成對主題活動全過程的落實,引導學生在合適的主體中體會勞動的快樂,推動學生的發展。
首先,對于低學段學生,如一年級學生,需要從入校開始逐漸塑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核心理念。教師則可以將此作為學生參與勞動綜合實踐的主題,從最主要的學生整理學習文具、書包等入手,在綜合實踐活動課時具體指導并示范,傳授給學生一些勞動的辦法和方法。如臨睡前整理書包時,檢查作業是不是放入背包,對比課程安排放好授課要采用的書籍和學習用品等,漸漸地學生便會產生獨立整理書包的意識,掌握整理書包的技能。次之,對于高學段學生,學校可以為學生選擇主題勞動技能競賽。如在每一年的五一勞動節都舉辦一些勞動技能競賽,評審團由父母出任。另外,學校還可以組織校外綜合實踐,要學生參與社會公益勞動。如在節假日,學生為傷殘人、獨居老人打掃清潔衛生、清掃校園附近的大馬路、照料留守老人等,推動學生在綜合實踐中走出校園,運用勞動技能服務社會大眾。
勞動不但造就了美,還為社會大眾打造了幸福的生活。教師必須把勞動文化教育和其他課程內容的課堂教學結合在一起,讓勞動文化教育滲入每節課堂教學中。在小學教育過程中,教師將各種各樣的教學資源結合到一起,通過一定的操作,讓學生充分發揮個人勞動技能,既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運用能力,也可以高效地提升其勞動主動性。這種方式體現了對具體活動的創新,體現勞動引導下的綜合實踐活動效率提升的具體結果。
例如,教師可以滲透語文課程內容,讓學生寫下勞動后的開心情緒;在美術課程滲透環節中,能夠把勞動文化教育融進繪畫教學中,讓學生運用畫筆畫出大家勞動時的情景等。促使學生充分運用自己的創造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實現對學生的多樣化鍛煉。學校將不同課程內容和勞動教育結合到一起,能讓學生更喜愛勞動,積極主動沉浸到勞動實踐活動中。針對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勞動技術性難題,教師需要立即給予具體指導,如協助學生整理實踐構思和實踐方式、正確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發生的詳細緣故、具體指導學生實際改善的方法等,為學生提供支撐和激勵,激起學生的勞動主動性。可見,這種滲透學科知識以體現對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相結合的創新,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的投入程度,體現出勞動教育內容更廣泛的內涵,落實對學生的積極引導。
小學教師在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課程融合教學中,需要更加重視為學生構建有效的實踐活動整體環境,正確引導學生積極地協作研究,塑造其手腦并用提高學生的勞動綜合能力,促進學生能著眼于實踐活動真正掌握勞動技能,提升對勞動的全面了解。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主要難題是創建和創造。教師在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時,要把參與勞動和學習科學緊密聯系起來,不斷豐富具體的實踐內容,激起學生的勞動興趣。如今的小學生生活豐富多彩,知識層面非常廣,豐富實踐內容正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成長需要。
例如,在開展制作手工制品的勞動實踐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具體動手想法,教師需要在學生的認知及能力基礎水平上,正確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動手能力,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對組員開展有效排序和有效職責分工,博采眾長,制作手工制品。這樣既能塑造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塑造團隊精神,又能讓學生在充滿趣味和多樣性的勞動課堂實踐中,把握勞動專業技能。教師要從現實方向考慮,制訂相對應的實踐活動教學方案,并逐漸引導學生學習手工藝品方式和實踐活動內容。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可先給學生敘述手工藝品的做法。以學生了解的存錢罐為例子,教師從存錢罐原材料的挑選、專用工具、設計方案規則、做法及常見問題這些層面,為學生從概念和操作層面全方位解讀實踐活動。在學生對存錢罐的做法擁有全方位了解后,教師就可以儲物罐的制造為主題,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推動學生在校園里收集廢棄的塑料瓶子。隨后教師可給予學生專用工具,激勵學生獨立設計方案,并讓學生確保制作過程中的安全。在實踐中,教師要保證講述內容的豐富性,并從制作的難度水平、勞動的含義等領域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以促進學生開展勞動的實際效果,提高學生對實踐活動和實踐信息的了解,促進學生產生更有效的實踐感受,逐步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
小學生在個人情感方面十分需要來自教師或是父母的認同。因而為推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的融合活動中,教師在教育引導中可搭建全方位的評估體系,對學生多開展激勵評價,塑造其較高的勞動激情和實踐活動自信心,并高度重視學生的具體難題,在促進學生全領域提升自身的同時,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充分重視優化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效果,需要重視勞動教育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點評,塑造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和團隊協作觀念,激勵學生手腦并用,充分發揮自己掌握的勞動技能和對綜合實踐活動的具體理解,持續增加學生的實際收獲。
創建良好的師生溝通交流環境,是小學勞動教育和綜合性實踐活動融合效果提升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對自己的勞動實踐水平進行有效思考,根據自己的不足發掘改善方法,進而讓自身得到更快的提高。教師需要健全的評價指標,在其指導下與學生進行友好、高效交流。教師可以從勞動技能、實踐知識、綜合表現等各個方面開展整體評價。同時,教師根據學生對應的勞動成果,讓學生和學生進行學習交流、表達個人見解,進而豐富師生交流內容,增加學生對個人真實水平的全面認識,提高學生在實踐中的具體收獲。
綜合性實踐活動課程是勞動教育在小學階段落實的重要媒介,小學學校與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成長情況,適度開展勞動教育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之間的融合,切實落實勞動教育,使小學階段學生更迅速地產生勞動意識,提高勞動能力,增強學生全面發展效率,真真正正讓勞動教育在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中獲得質量提升,提高學生成長質量。
[1] 張厚群.讓孩子在勞動體驗中成長[J].未來教育家,2019(11):67-69.
[2] 馮光國.綜合實踐活動框架下中小學勞動教育區域實踐——以濟南市歷城區為例[J].現代教育,2019(10):10-12.
[3] 章波,崔鳳婷.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補上“缺失”的勞動教育[J].教育文匯,2018(10):13-14.
[4] 章振樂.基于新勞動教育理念的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設計與實施——以“開學活動”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8(04):57-60.
G40-015
A
1002-7661(2022)16-0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