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敏
思維導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陳敏
(南京市華電中學,江蘇南京210038)
地理學科作為初中各個學科當中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培養初中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提高初中生的記憶能力。因此,對于初中地理學科的教學,教師應當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利用思維導圖使學生所學地理知識的脈絡更加清晰,使學生對地理知識學習和理解起來更加迅速。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初中地理的課堂效率,還能夠使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刻。本文就從幾個方面簡要談談思維導圖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初中;思維導圖;地理
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需要依靠自己的思維能力整理和分析知識,因為很多學生思維方面的能力發展不夠完善,所以需要教師在教學的時候給予他們一些幫助,也可以稱之為輔助。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使學生在此期間得到發展。輔助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以此提高教學的效率。
教師想要在教學的時候利用導圖進行輔助,那么就需要他們會制作思維導圖。其實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并不復雜,只要教師熟悉所教的內容,了解其中的知識點,就可以制作一個對教學有輔助作用的思維導圖。第一步,教師需要確定一個主題;第二步,根據主題整理其中比較主要的一些知識點,并將他們用線連接起來,再從每一個知識點延伸出更多小的分支,直到將所有知識都統計完畢;第三,在制作的時候還要提前留出一些空間,為之后隨時增加一些其他的內容打下基礎;第四,和學生交流,和他們一起查缺補漏,然后便可以運用到課堂當中了。以前在制作的時候,需要教師自己準備紙和筆,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現在教師都會直接利用計算機繪制導圖,這樣更清晰,也更方便修改。偶爾遇到比較簡單的內容時,也可以直接用紙筆進行繪制,這樣更方便。
1.在課堂上,教師只需要對關鍵點進行講解,學生在學習時思路也會更清晰。整個過程可以節省很多時間,非常適合當前的教育背景。
2.查閱筆記時,學生不需要翻閱大量的資料,他們可以根據關鍵詞尋找。另外,還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不至于讓他們在翻閱資料的時候被其他內容吸引。
3.學生記錄的關鍵詞都會在同一個平面內,他們可以更直接地看到,這個過程可以使他們的記憶力得到改善。并且還可以讓學生養成根據關鍵詞進行聯想的習慣,提高其理解能力。
4.學生或者教師在繪制導圖時都會使用不同的色彩制作,這就很大程度上加強了視覺刺激,從而形成多重色彩、多維度的思維導圖,非常有利于刺激大腦運作,使學生的思維以及記憶力得到充分鍛煉。
5.學生會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內容,這對于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促進學生主觀發展有著較大的推動作用。
教師需要知道以思維為基礎的導圖和普通的知識結構圖不同,它是對學生的思維、記憶發展有促進作用的圖。此種圖由不同的色彩、圖片以及關鍵詞共同組成,可以充分將知識之間的聯系以及層次性展示出來,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理清自己的思路。在初中階段,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地理這門課程,其中涉及的知識又比較零碎,所以他們很難掌握這些內容。而圖片對于學生理解這些內容有著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還可以幫助學生將零碎的知識串起來,方便學生記憶和學習。
學生喜不喜歡一門課程,會對整個教學的開展造成影響。他們喜歡的時候會很熱情,不喜歡的時候會比較冷淡。地理教師在課上會希望能夠讓學生變得熱情一些,這就需要他們想一些新穎的方法。現在很多學生對這門學科還不夠了解,如果教師一上來就讓學生背誦地名、對地圖進行記憶,只會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教師需要找一個可以讓學生緩慢接受地理的方法教他們。比如,在展示教師提前制作好的導圖時,就可以和學生互動,一開始展示一些他們知道的內容,逐漸提高難度,學生們就會產生好奇心,也會把教師講的內容聽進去。
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會發現,大部分學生都不太會學習,他們都習慣了根據教師的指示學習和記憶知識。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學習,學生會沒有主見。想要使學生發生改變,就必須讓學生自己學習。所以,在依靠導圖教學期間,教師就需要鍛煉他們。教師會對知識點進行劃分,并找到其中的聯系,讓學生學習并記憶。為了幫助他們構建思維,教師會調整方法,比如用幻燈片,在播放的時候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思維,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線性教學是當前教學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即教師按照已有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學生在此種課堂中會處于被動狀態,非常不利于學生的發展。為此,地理教師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尋找更合適的方法進行教學。而這種教學方式就可以打破這種授課方式,只要對這種教學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就會知道,導圖是有分支的,它并不是只有一個教學方向。因為在內容上有分支,所以教師就可以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豐富課堂內容的同時,也能夠使整個課堂更加有趣。
例如,《大洲和大洋》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知識點,課堂上教師會根據需要開展教學。第一步分析、整理知識間的聯系;第二步思考應該用哪種教學方法比較合適。通過思考發現其中涉及的內容都比較復雜,所以教師就會設計一個導圖,并通過導圖引導整堂課的走向。《大洲與大洋》首先會被分成兩個大的部分,然后再細化細小分支的內容。大洲中涉及的內容和人們的生活聯系比較密切,所以教師應借助一些生活中的時事進行教學,比如利用在不同地區發生的重大事件與學生討論,然后引出發生該事件的大洲。這樣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討論當中來。而在溝通過程中會發現,學生對大洋的知識知道的比較少,甚至很多學生都只知道我們臨近太平洋,對其他內容都不了解。對此,教師在導圖的基礎上運用視頻進行輔助,播放地球平面圖的視頻,讓學生從更直接的角度“看到”各個大洋。然后再進行教學,并不斷完善各個分支。此種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傳統教育方式的規律,同時也可以有效提高教學的質量,讓學生更好地記憶相關知識也可以改變學生對于地理這門課程的看法。
課堂是由教師和學生這兩個部分共同組成的,一般情況下教師都會恪盡職守,教授學生知識。但是,學生并非如此。他們年齡較小,自制力比較差,面對學習時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如果遇到不喜歡的課程還會發生上課說話、逃課等現象。初中生現在就是如此,這個階段他們正處于青春期,面對所有安排好的事情都會產生叛逆心理。所以他們的學習態度并不端正。為了改變他們的態度,促進其發展,教師需要做些什么。而在利用思維導圖教學的時候,或許可以發揮改變其態度的作用。因為,在利用導圖進行教學期間,教師會改變以往只會說教的方式,所以就能夠讓學生慢慢發現地理的魅力,并喜歡上地理。特別是在探究課堂當中,教師還會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讓他們可以自己探究知識,掌握知識。
例如,筆者在對《氣溫的變化與分布》這部分教學的時候,就會先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索。因為我國的國土面積比較大,所以擁有各種各樣的氣候,每個季節各個地區的氣溫分布也會有所不同。學生對此會有一些基本的認識,讓他們自己進行探索的時候,他們也會非常積極地配合。一開始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的指導探究,總結教材中的一些知識點,態度也沒有很積極。為了讓學生可以真正地投入進去,便將學生們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一起探索,并整理出一個思維導圖。此時,學生之間的勝負欲會被激發出來,他們都會非常積極地投入到探索之中,學習態度也變得很積極。在探究結束后,利用幻燈片播放教師之前整理的導圖,并讓學生自己對比有什么不一樣。此時他們會完善自己小組中導圖上的不足,同時也會對自己剛才的探索過程進行回顧,并提出更改意見。比如,在對整個章節的內容進行劃分時,有的小組直接分成了氣溫的變化和氣溫的分布,然而有的小組就比較細致,他們分成了氣溫的日變化、年變化以及氣溫分布圖,這說明學生探究的內容更加細致,掌握的知識也更牢固。在教學結束后,學生的態度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他們會更加愿意學習地理。
在復習教學的時候,重點不是讓學生重新學習每一部分的知識,而是讓學生理清內容之間的聯系,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這種時候,教師就需要充分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將不同部分的內容進行劃分,然后確定不同的主題,以此為單位設計導圖。學生在復習的時候也可以一目了然,更加快速地掌握相關知識,方面他們對知識進行系統的記憶。
例如,在帶領學生們對七年級下學期的內容進行復習時,可以先利用測試了解學生當前對地理知識的掌握情況,這樣教師在設計和整理導圖時也會有所側重。比如有些學生因為對東半球的國家不了解,所以在掌握這些知識時會有些困難。對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色彩、動圖等輔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更快速地記憶這些內容,提高復習效率。除此之外,可以讓學生自己嘗試制作導圖。因為在復習的時候,只是讓學生一味地聽教師講,他們也會逐漸不耐煩。但是,如果讓他們自己參與進來,學生的態度以及積極性等就都會發生變化。這種時候,就會讓學生對他們比較熟悉的內容進行分析,然后制作導圖。比如對于《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中的知識內容,學生們可以在平時的新聞中看到,所以他們會感覺比較親切,在總結相關內容時也會更輕松一些。他們在制作過程中不僅可以對知識進行復習,還可以完全理清知識間的關系,這對學生掌握這些知識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自學是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掌握的一種能力,因為教師沒辦法時時刻刻陪在學生身邊,學生也不能長時間待在學校。在學習生涯結束后他們還要進入社會,這時他們的自學能力也會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為此,地理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對這些內容重視起來。在利用導圖方式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會更注重鍛煉他們的思維,因為在整個過程中確實會讓學生思考,甚至會讓學生探究。但是,部分地理教師好像總是忽視學生自學這種能力的發展。所以,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自學的機會,比如在課堂上徹底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整理知識。而教師則可以從旁進行輔助,或者監督學生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會比較積極,并且會希望可以發揮自己的作用。這種時候,教師要學會放手。
例如,《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課上筆者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很多時候讓學生自主學習時,筆者會和他們一起合作,但是在對這部分進行教學的時候,希望可以使他們的思維得到鍛煉,所以筆者并沒有為他們分組,只是讓學生以單人的形式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自己進行預習并整理其中的內容,自己判斷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然后發現知識間的聯系,整理成可視化的導圖。但是,因為學生之間的能力存在差異,所以有些學生可以獨立地完成導圖的制作,并且能夠初步掌握其中的內容。也有些學生沒辦法依靠自己完成整個導圖的制作,所以只能制作一個半成品。對此,筆者不會在中途插手,而是在所有人都結束之后,再統一開展教學。在這時,教師要引導有信心的學生到講臺上將自己的導圖畫出來,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接下來的教學,如果發現問題會在教學期間幫他改正。學生也會結合自己制作的導圖學習知識,整個課堂會比較和諧,大家也會明確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在教學結束后,教師再對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進行輔助,這樣他們才會記得更牢固,思維可以得到充分鍛煉。
總而言之,地理教師在課堂中想要利用導圖提高教學的效率,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師要先了解學生的思維,然后全方位地分析教材,掌握制作導圖的方法,為之后的教學打好基礎,也讓學生可以得到發展。
[1] 李雙.思維導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師,2020(S1):78.
[2] 王濤,朱彥芳.利用思維導圖培養高中生的地理思維[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24):82.
[3] 謝小艷,查天福.中學地理課堂中思維導圖教學法的應用研究[J].新智慧,2019(34):86.
[4] 謝小艷.思維導圖在中學地理課堂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論壇,2019(35):66-67.
[5] 王彩連,張蕭穎.巧用思維導圖提高地理綜合思維核心素養[J].知識文庫,2019(23):111-112.
G633.55
A
1002-7661(2022)16-01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