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萍萍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互動教學的教學方法淺談
高萍萍
(新疆巴州博湖縣第六小學,新疆巴州841400)
小學數學的學習離不開學生的生活實踐,離不開課堂互動。在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創新的同時,教師應當結合生活實踐內容,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挖掘數學的關鍵知識點,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運用與理解。在課堂中實現師生互動,營造良好氛圍,結合新課程改革的相關教育標準,從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角度整合課堂教學內容,進一步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本文筆者主要從小學數學與學生課堂互動進行教學模式創新探析。
小學數學;課堂互動;教學效率;分析
要想開展有效互動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師需立足新課改要求,圍繞學生展開教學設計,在教學的時候可以融入課堂互動內容,在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方面比較實用。數學學習的時候更加考驗學生關于數學邏輯思維的能力,這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是對數學思維和數學問題意識的提升過程。小學階段很多數學知識常見情境是描述和展現出來的,通過課堂互動和課本知識相結合,這樣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讓更多的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意義,活躍自己的思維,這樣就能夠在學習的時候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這對于學生未來發展,意義重大。
數學作為一門互動性較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教學意義,數學學科源自生活,也終將回歸到生活,生活是學生很有話題感的一個互動角度。而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通過課堂互動化教學,能夠加強學生對于生活中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加強對數學知識的探知以及理解,以此提高自身的數學解題能力。同時,教師在互動的教學過程中情境和場景要從生活出發,結合學生認識經驗和興趣點,引導學生進行互動與探究,使學生在小學數學問題學習過程中加強對數學知識的應用。
其次,通過互動化數學教學使學生掌握相應的數學學習技能。小學數學教學對小學生的長遠發展十分重要,小學教師應該注意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明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確定自己在教學過程當中扮演的引導性角色。教師應該通過對課堂的科學設計,將課堂內容豐富起來,使得小學數學課堂變得豐富有趣、形式多樣。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的興趣,讓每一位小學生都充分感受到小學數學課堂的樂趣,從而能夠快樂學習,快樂成長。
在對當前小學數學課堂進行考察發現,很多教師出現了本末倒置的重大問題,在課堂上一味注重課堂形式和內容的趣味性而導致小學數學主題的喪失。很多時候,教師為了能夠抓取小學生的眼球,讓學生能夠充分投入到自己的課堂當中,只是一味地注意學生的興趣,機械地填充了多種教學形式和內容,讓課堂中充滿了游戲、互動、唱歌。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得非常活躍、積極,對參與各項活動熱情高漲,教師與學生的感情也更加密切,但是卻忽略了小學數學課堂的教育意義。
學生在課堂上似乎得到了快樂,但是卻沒有深刻地理解小學數學課程對自己的教學要求,也沒有從小學數學課堂中得到對自身有力的信息,對關鍵知識點的把握也是模糊不清。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小學教師在數學教學的時候沒有認識到要將小學數學的主題進行明確,而是一味追求課堂氛圍,卻忽視了教學效果,使得學生誤以為小學數學課堂只是個游戲過程而沒有意識到這門課程要傳達的教育意義。小學數學課堂需要活躍的課堂氛圍和豐富的教學形式,但游戲和唱歌等課堂形式只是加強教學效果的載體和工具,而不是課堂主體。
現階段,個別小學數學教師依據課本知識開展教學,但課堂受時間限制,以及小學生多問、多動以及注意力和課堂紀律等綜合因素影響,實際授課時間會低于預期理想授課時間,這會導致課堂之上與學生進行互動的時間減少。即使有彼此的交流和互動,也大多是根據課堂知識或是問題等,進行簡單的提問或是讓學生舉手回答問題。不難看出,這樣的課堂教學互動性是甚少的,即便僅有互動提問教學,也都是以教師教學需要,或是實際問題展開的,并沒有從學生學習心理和需求進行互動教學。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課堂知識是以講解和傳授的形式進行的,并沒有體現出學生主體地位。
另外,若只是進行簡單的課堂互動,從問題提出到問題作答,兩點一線式展開互動教學,實際效果并不明顯,并且這種互動也是缺乏趣味性的,是小學生極其難接受的課堂學習形式。因為,根據小學生的特點,更多時候學習知識和理解知識都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希望學習內容和過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新穎性,是希望自身能夠參與進去完成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所以,在現代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在開展互動教學時一定要注重從學生主體出發,設計具有趣味性的課堂互動教學模式。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發揮互動教學效果,促使學生帶著樂趣參與其中。
受課堂多種不確定因素以及應試教育的影響,即使新課改推行后,課堂教學模式有所改變,但實際教學中仍有個別教師對于互動教學的理解不深刻,只是開展表面形式的互動教學形式。一般常表現為設計幾個課堂問題供學生進行解答,或是讓學生多在課堂上有表達的機會。這種簡單的互動形式只是表面性的,對于提升整體課堂教學效果、營造互動學習氛圍起不到關鍵作用。
在新課改背景下,發揮互動教學實際作用,營造和諧互動學習氛圍,教師需要將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進行有效結合,在互動過程中為學生營造情境,增加生生、師生相互間交流互動頻率,或是通過組建小組合作等,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交流的機會等。這樣才能讓互動教學不再停留表面,而是向學生參與、探究和互動交流發展,讓學生成為互動學習過程的主體,才能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狀態,從而讓課堂變得更加活躍與有趣。
情境教學與互動教學有天然的融合優勢。首先,大多數小學生都天性活潑,對好奇的事物喜歡深入探究,反而對直接講述的問題和情境很難形成正確的認知。所以教師在互動教學開展時可以將情境和互動教學進行融合,從學生認識角度進行情境創設。這樣可以將課堂知識與學生感興趣的情境結合在一起開展教學。然后再設計問題進行啟發,學生便會積極地參與問題探究,并在教師互動策略指導下進行交流互動。這樣融合開展互動教學,可以強化師生互動效果。
比如,在《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學習時,教師不能通過加減法練習題設計問題進行提問互動教學,這樣收獲效果不理想。如果教師可以將減法問題融入學生數學的情境之中,就會讓學生在好奇心引導下積極參與練習和進行師生和生生互動交流中。具體情境創設可以是:老師手中的棒棒糖是1.2元一個,小明手中有6.4元,小紅手中有4.8元,請問小明和小紅能買多少個棒棒糖?利用學生喜歡棒棒糖的心理,可以快速吸引學生參與小數計算,此時學生可以將自己的計算列式交給同桌看,彼此進行檢查和糾錯,從而增加生生之間互動。為了增加學生互動體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模擬買棒棒糖場景,用鉛筆當作棒棒糖作為道具模擬真實情境,從而在買賣過程和師生交流中增加師生互動。
提到互動教學,繞不開的話題就是小組合作學習。因為這是新課改推行后,眾多一線教師推崇的高效合作互助學習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互動中組織開展小學合作學習,首先是小組合作的組建。為了展現合作學習和互動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刻意調整分組,將思維活躍、表達積極或是學習較好的學生與學習困難的學生平均分組,讓每個小組成員都有不同的特點,這樣可以更好地開展合作學習,讓成員之間進行更好地交流與互動。其次,教師也要布置合作學習任務,讓每個小組和成員都能通過問題參與到合作學習,從而進行探究、交流,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互助學習中相互幫助,增加互動學習效果。
比如,在《兩位數乘兩位數》學習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講解后,為每個小組布置以下合作學習任務:已知有三個兩位數“20、21和24”,請每個小組一起交流討論,進行數字自由組合,比一比哪個小組得出的正確計算結果最多。由此,每個小組成員都可積極進行交流,列出組合算式和結果,最后小組進行核算和檢查。這樣能夠帶動課堂,也能夠在列式和檢查過程中對于計算錯誤的學生進行糾錯和講解,從而實現互助學習幫扶局面。
新時代小學數學教學要遵循創新的原則,不僅教師要更新教育方法,學生也要學會使用新的思維面對新的知識。在新的數學教育上,教師要把思考的機會讓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探究新的領域,不要將自己的知識一味地套給學生,讓學生學習更多的“為什么”,而不是記住更多的公式,了解原理比記住結論更能提高學生遇到問題的解決能力。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材中,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對于探究表面積的計算公式的過程講解較少,甚至會直接告訴學生計算公式是長方體的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只是學到了公式并背下來了,但是遇到其他多邊形的面積計算時就沒有辦法解決。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教師教學生制作長方體的模型,讓學生通過三維立體的方式觀察,并且在此過程中引發學生思考公式的由來,以及自己通過自己現有的知識推導公式,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引發學生對還未教授面積公式的推導。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應該起輔助引導的作用,在學生有問題的時候不要直接解答,而是引導他們發現答案,這樣才能達到課堂互動的目的。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相對較小,很難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進而導致其很難在學習過程中保持高度集中的狀態。同時,由于大多數小學生都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都比較喜愛做游戲,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嘗試通過游戲互動教學法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們更樂于參與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這不但可以大大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增強課堂互動性,而且還能夠有效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材中《認識人民幣》這節內容時,數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玩超市購物的游戲,讓學生們將每個物品都標記上價格。如一塊糖1角錢、一塊橡皮5角錢、一支鉛筆1元錢、一個作業本2元錢、一個筆袋9.68元、一個水杯19.98元等。然后給每組學生分一張十元錢、十張一元錢、十張一角錢、十張一分錢,讓學生們進行模擬訓練。讓學生們根據商品的價格找出相對應的人民幣,使學生們在互動游戲中學會識別元、角、分。最后,教師再讓學生們一起討論“一張十元錢可以分成幾張一元錢、幾張一角錢、幾張一分錢”,通過學生們的互動思考,讓學生們可以進一步理解人民幣間的等量代換。通過游戲互動的教學法,可以大大提升數學教學的趣味性,提升學生們自主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們在互動教學中更高效地學習數學知識,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提升教學的互動性和有效性。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實際備課過程中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知識整理出來,并收集豐富的教學素材和資料,科學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一方面,可以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的趣味性,使教學氛圍更加活躍,使學生們可以在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還能夠有效提升教學課堂的互動性,進一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學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使其在表達形式上更具新鮮感。特別是對于一些抽象思維的幾何知識或公式的推導等,通過多媒體設備以文字、圖片、動畫等形式,將其更有效地展現出來,提升學生們的理解能力,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實現教師與學生們在教學課堂學習中的互動性。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材中“計算圓的面積”相關內容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們展示一個圓形的生日蛋糕,然后引導學生思考生日蛋糕的大小應該怎樣判斷呢?通過學生的思考討論引出圓的面積的概念是什么。通過多媒體設備的引入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然后,數學教師再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們展示將圓16等份轉化成近似長方形的過程,再將圓32等份轉化成近似長方形的過程。引導學生思考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與圓的面積有什么關系?如果將等分的份數逐漸增加,結果又會是什么樣呢?然后教師再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演示,把一個圓等分成64份、128份等,拼成長方形后的效果,進而讓學生們清楚如果將圓等分的份數越分越多,最后拼成的圖形就更接近于長方形。然后再讓各小組學生進行仔細觀察思考,拼成的長方形與圓有什么聯系?可以從中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嗎?通過與學生們的互動交流,讓學生們總結講述最終的討論結果。這樣可以使學生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與圓的面積是相等的”,進而得出“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的周長的一半,寬相當于圓的半徑”,由于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可以推導出圓的面積=圓的周長的一半×半徑。通過合理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數學教學,不但可以提升教學課堂的互動性,還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夠跟隨著教師的思路一起完成教學任務,通過對學生感覺、聽覺、視覺方面的沖擊,提升學生的課堂體驗,促使學生能夠更有效地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點。
綜上所述,課堂互動是現階段適合小學生學習的高效課堂,能夠在問題、合作、游戲教學中增加課堂互動性和趣味性,是現代一線小學數學教師推行的教學方法,也是活躍課堂、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有效教學手段。
[1] 王春艷,叢廣影.實現有效的課堂互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效[J].考試周刊,2020(012):88-89.
[2] 王平.實現有效的課堂互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效[J].知識文庫,2020(15).
[3] 李大賢.合理構建課堂互動優化小學數學教學[J].進展:教學與科研,2019(3):114-114.
B025.4
A
1002-7661(2022)16-01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