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獻宇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廣益小學,江蘇 南京 210000)
小學生一般有活潑好動、注意力無法集中等問題,導致其在音樂課堂上無法專心學習,難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音樂素養。但小學音樂對學生日后成長與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尤其在新課改的大力提倡下,對音樂教學改革產生巨大影響。因此,教師應積極革新與優化教學模式,運用創新性的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注重人本思想,發掘學生內在潛能,打造寬松、開放、熱情的音樂氛圍,進而提高小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
小學音樂課堂中,小學生總是很好動,因而無法將注意力完全集中于一點。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愛聽故事,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故事的興趣都十分濃烈,并能在故事中充分發揮自身想象,進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在課堂導入時引入生動精彩的小故事,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心理特點選擇合理的故事內容,以此調動學生對音樂的無限渴望,他們也會更好地參與和諧和歡樂的課堂氛圍中。
例如,在教學《花兒與少年》時,這首歌本身就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教師提問:“同學們,這首曲子是1956 年作曲家呂冰根據青海傳統歌舞《四季歌》改編的,那你們想知道這首《四季歌》有著怎樣有趣的故事嗎?”這就極大地調動學生對這首民歌的興趣。接著教師再為學生講述發生在1945 年西寧這個小城的故事,從故事中讓學生明白了這首歌原來是王洛賓在馬步芳詞曲的基礎上進行了潤色和修改而成。在歌曲的名字上王洛賓總覺得名字不夠響亮,馬步芳提議就叫《花兒與少年》吧,花兒既是青海民歌的花兒,又是姑娘如花兒,少年是小伙子,于是這首歌的名字就誕生了。這樣教師利用有趣精彩的故事導入,既調動學生對青海民歌的興趣,又讓學生對音樂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疑問是學生向前不斷進步的源動力,也是他們思維的起始。為了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進而增強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在開展小學音樂課堂活動時,教師可以利用巧妙設置懸念的方式教學,用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提問和回答的整個環節中,也會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堂氛圍也會得到極大改善,這樣的課堂導入必定能為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高起到極大助力作用。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問題導入法活躍課堂氣氛,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學習需求設置問題,讓學生在回答問題中積極開動腦筋,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自主探究,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進而提升學生智力。
例如,在《送別》這首歌教學中,教師首先為學生帶來了一樣樂器,然后問學生:“同學們認識這個是什么樂器嗎?”學生有的說是簫,有的說是笛子,教師為學生解釋道:“其實這也是豎笛,只是它長得比較粗壯、比較高而已,它叫作中音豎笛。”接著教師再為學生演奏一首旋律讓學生感受中音豎笛的音色。接下來師生一起聆聽奧德威原版樂曲《夢見家和母親》,隨后教師再出示四樣打擊樂器,并問學生:“如果要求你們只能用兩樣樂器為這首樂曲伴奏的話,你覺得哪兩樣會更合適呢?為什么?”學生多數選擇了沙錘和三角鐵,因為樂曲舒緩連貫,讓人覺得安靜。教師再為學生范唱幾段,提問學生:“你覺得哪兩個地方老師唱得最感人?”這樣教師利用在課堂巧妙設疑的形式開展教學,學生能對這首歌的情感有很好的理解。
小學音樂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學科,其在小學教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在新課改大環境下,一些教育輔助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課程教學中,多媒體作為其中最具開放性和活力值的一項,一直在小學音樂教學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既能改變音樂課堂枯燥無趣的現狀,讓課堂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為音樂課堂提供更多空間和可能,又能推進小學音樂教學向著更廣闊的方向發展,進而提高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效率。在音樂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把多媒體應用在音樂課堂中,這不僅能讓學生在面對音樂知識時更有直觀生動之感,加強學生對演唱歌曲和作品鑒賞等方面的理解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快速、全面地掌握音樂知識。
例如,在教唱《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這首歌時,教師首先可以用多媒體播放出《我們多么幸福》這首歌,在歌曲結束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并說說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況如何。這樣的設計意圖在于和本堂課所要學習歌曲形成鮮明對比,進而讓學生感受現在我們生活是多么幸福和快樂。教師同時講述:“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很幸福,但你們知道爸爸媽媽他們過去的生活是怎樣的嗎?”隨即再用多媒體出示一些在舊社會人們過著受地主壓迫的生活的圖片,在當時的時代背景直觀沖擊下,學生更體會到過去生活的艱辛與困苦,進而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最后用多媒體播放《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這首歌曲,讓學在陶醉地聆聽歌曲中,學會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這樣教師就利用多媒體達到教學目的,讓學生快速掌握當堂課內容。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階段已涌現出很多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其中微課在教學中嶄露頭角,為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提供極大幫助。與以往教學模式相比較而言,微課能突破時空限制,用視頻的方式將知識點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能隨時隨地反復學習觀看。加上微課對時間把控很嚴謹,為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學到更多知識,教師就需要圍繞教學重難點知識錄制視頻,因此需要排除一些干擾項目與多余講述,既節省大量寶貴的課堂時間,又對提升教學質量與水平有很大促進作用。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科學合理應用微課,不僅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精神,還對很大程度上推動其音樂綜合素質發展。
例如,在欣賞《雷鳴電閃波爾卡》這首樂曲時,可能有些學生對這首舞曲的背景不熟悉,所以在欣賞過程中會產生一些障礙。因此教師可將這首舞曲的背景介紹制作成微課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到夏日清晨,歡樂的人們在慶祝豐收,正在載歌載舞。天空突然發生變化,雨越下越大,可是人們的興致卻越來越高,繼續歡歌和舞蹈。其中還要向學生們講解“三部曲式”的特點,里面的兩個主題分別為暴風雨來臨前奏,還有電閃雷鳴的效果、大雨傾盆的景象,并以動畫背景的形式配合舞曲的演奏,這樣的微課視頻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做成視頻的好處還在于,學生可以隨時反復觀看欣賞,這就改變學生以往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舉手發言的學生也會越來越多,這對于提高教學水平與質量有很大助力作用,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完成共同的任務目標,在明確責任分工下的互助性學習活動。合作學習是新穎、高效的教學模式,也是亟待師生一起探索的方法。在新課改的提倡下,要求教師適時引導和鼓勵學生開展此教學模式,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協調和交流等各項能力。如能將合作學習應用在小學音樂課堂中,不僅能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充分發掘每位學生的潛能,又通過音樂實踐活動的開展打造團隊協作氛圍,讓學生在這種輕松、互動的課堂中體驗音樂節奏的強烈韻律感,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和欲望。
例如,在教唱《飛吧,飛吧》這首歌時,教師為讓學生深刻體會歌曲含義,為學生出示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話,并借用小鳥的口向學生講述了這樣的道理。別看這首歌樂曲很簡單,而且只有幾句,但卻有三個聲部。在學生快速將歌譜和歌詞學會以后,再讓學生進行分組合唱。教師首先就要把全班學生科學分為四組,其中男女數目和演唱水平要相當,然后再進行一次合唱比賽,看哪個組在合唱的聲部、音調、情感上表現最出色,就可以為他們獎勵“最佳合唱小組”獎狀,這樣學生合唱的實力就完全展示出來,紛紛在合唱中努力表現自己。教師在新課改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情況下,重視發掘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既可讓學生快速掌握合唱基本方法,又可讓學生團結協作意識有所增強。
要想切實提高小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就需要教師豐富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下,迸發對音樂的無限熱愛之情。小學生對游戲的傾向程度遠超乎想象,學習上的一些壓力能夠在游戲中得以排解和釋放,讓學生在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中感受音樂魅力。音樂同時是反映現實生活的一門藝術,人們的情感寄托于此,也是娛樂和放松的重要渠道。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具體學習需求而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游戲環節,讓游戲元素與優美音樂充分融合。不僅能讓學生與音樂之間的距離無限拉近,而且還能讓學生在玩中學,感受寓教于樂思想帶來的種種裨益,讓學生對音樂的情感更加豐沛。
例如,在學習《喜洋洋》這首音樂作品時,這是我國一首民族管弦樂曲,取材于山西民歌《賣膏藥》和《碾糕面》,樂曲輕快活潑、熱情洋溢。本堂課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欣賞感受音樂情緒,使學生學會自由表達和創造快樂。為了很好地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在學生基本聽辨出各種樂器和段落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編創小游戲,針對主題二進行編創,并在編創過程中考慮到音樂的情緒及速度特點。教師可以說:“我們來一次小游戲,給你們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為主題二樂曲編創節奏,你們敢挑戰嗎?”這樣學生都躍躍欲試起來,最后編創最出色的可以成為“編創小能手”,學生的積極性被完全調動,在課堂上努力編創曲目,而且都試著為樂曲用打擊樂器伴奏,這樣的課堂氣氛空前活躍,讓教學過程和內容更加豐富。
作為一名能力強的小學音樂教師,應無時無刻不注意自己的語言,尤其是在上完一堂課之后,教師就需要對整堂課進行細致的總結,這對于教師來說是考驗其執教水平的證明,對學生而言則是樹立自信心,讓其更對音樂產生熱情的動力來源。音樂教師應該對自己的語言有高超的駕馭能力,既要注重流利動聽的程度,又要尊重學生的心理和學習需求。小學生之間的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性,這就使學生各自音樂課堂的表現不盡相同,教師在總結課堂時不能打擊學生幼小心靈,而是要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自己的教育思想,進而體現出課堂總結的意義與價值。
例如,在學習《踏雪尋梅》這首歡快的歌曲時,教師可為學生出示各種梅花傲立雪中的圖片,這更加深學生對梅花的喜愛,也更能了解古代文人墨客用筆描繪冬天的情感。在課堂最后,教師還要為學生拓展有關《踏雪尋梅》的典故,“這是一個關于唐代大詩人孟浩然的故事,他常在大雪紛飛的日子里騎著驢在江邊閑逛,來往的人都好奇地問他:‘天氣如此冷,這一個人走來走去的干嘛呢?’孟浩然就樂呵呵地回答道:‘我在這里尋梅。’孟浩然就是喜歡在這樣的環境下尋找寫詩的靈感。”經過教師這樣的講述,學生對這首歌的興趣愈加濃厚,既拓寬學生知識面,又為課堂結尾畫上輕松一筆,這樣也為后續教師給學生總結他們對唱歌技巧的掌握做好情感鋪墊。
評價機制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信心。在針對小學生進行評價時,應多以激勵和表揚的話語肯定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避免斥責的語言對課堂效果產生影響。教師一句表揚的話語、一瞥贊許的目光、一個滿意的笑容都會讓學生的心里充滿陽光,給學生極大的鼓舞與勇氣,從而讓學生揚起自信的風帆。另外還要突出評價形式的多樣性,除了教師可以給出評價之外,還可以開展自評、學生互評、組間互評等形式,這就更豐富了評價形式,讓學生在各種評價中提高對學習音樂的積極性,進而構建小學音樂高效課堂。
例如,教師在教唱《我們的田野》時,教學目標為要以寬廣、優美、抒情的聲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能掌握其唱法,培養學生感受美和表現美的能力,體現學生熱愛祖國風光的情感。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為學生先進行范唱,在教師極具感染力的聲音下學生都躍躍欲試地想要演唱。最后教師再對學生的表現做出評價,可以從其音調、音色、表情和感染力等方面綜合評定。學生也可以先進行自評,說出自己在演唱時的優勢和不足,然后再開展學生之間的互評,這樣就拓寬評價渠道。除此之外,教師也要給予激勵性的評價,這就完成了一次整堂課評價的過程。這既符合新課改對創新課堂模式的要求,也讓學生在各種評價下更身心愉快地接受知識。
總之,新課改為教師們提供展現自己教學才能的機會與平臺。教師在把新課改運用到實際教學時,需秉承“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用音樂課堂作為強大載體提升學生音樂綜合素養。只有教師踏踏實實上好每一節課程,用教師的自身修養和音樂的內在美感染和打動學生,讓他們融入藝術魅力的氛圍中,培養其在歌唱和表演等方面的氣質與形象,提高學生想象與創新能力,這樣才能達到音樂教學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