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新吟
(吳中區吳中實驗幼兒園,江蘇 蘇州 215000)
區域游戲是幼兒自由、自主、愉悅的天地,在科學區中探索行為無時無刻地都在發生。根據《指南》和《幼兒園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所述內容綜合分析,幼兒園科學活動的目的就是激發幼兒探究興趣,提高探究能力,為后繼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讓幼兒獲得終身受益的學習品質。但是,教師在平時組織科學區域游戲時經常會因為內容、材料或游戲中教師支持策略的不適宜,導致幼兒難以保持探究興趣,頻繁更換游戲材料、經驗停滯不前,探究能力得不到發展的現象。針對這些問題可以發現創設有準備的科學區,包括有吸引力的探究內容、有意圖的材料投放、有技巧的師幼互動,能有效促進幼兒探究能力的提升。
在實際活動中,教師往往會結合自己的經驗、兒童的身心發展情況、教學思路和目標以及幼兒園的一些外在環境制備科學區,同時在制備時應該按照一定的原則進行。首先是保證安全性。主要是確保孩子們在動手實踐時是安全的,這一原則不單單是教師關注的,更是整個幼兒教育階段必不可少的原則之一。其次是適合性原則。既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又能極大提高幼兒的好奇心,關鍵問題還是要吸引幼兒的興趣。所以在創設科學區時,教師要結合“最近發展區”理論,這樣可以在實際教學中獲取更多收益。再次是因時、因地制宜原則。所謂科學區應該是培養幼兒的動手、思考、探究能力,科學區的好看與否不關鍵,更重要的是其應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多種變換。最后是多樣化原則。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分成不同的區域,比如根據位置不同,可以分為室內和室外活動區;根據功能性可分為實驗區、種植區、展示區等。
在科學區中,適宜的探究內容是進行后續活動的基礎。在觀察和訪談中,筆者發現有時候教師精心預設的游戲內容孩子不感興趣。例如,中班科學區中教師預設了“螞蟻的迷宮”這個游戲主題,但是幼兒對真實的螞蟻洞穴缺乏生活經驗,因此才會出現不感興趣、頻繁更換材料的現象。
材料是幼兒能否在科學區中進行專注、深入探究的基礎。區域游戲中,有的材料操作形式單一,缺乏探究性和層次性,難以讓幼兒體驗探究的快樂。比如,小班科學區中教師提供了磁鐵玩具“小貓釣魚”。一開始孩子很感興趣,但是熟悉游戲方法后,因為沒有操作方法的變化、難度的提升,孩子很快就失去了興趣。
在觀察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有效的師幼互動是促進幼兒探究能力發展的動力。有的教師自始至終都是觀察者,任由孩子自己探索。有的教師主觀傾向明顯,希望幼兒隨著自己的預設發展,有時會為了達成目的而突然介入、打斷幼兒,直白地告訴幼兒方法、結果。教師的介入方法會對幼兒探究能力的發展造成消極影響。
針對以上科學區域游戲的組織中常見的問題,教師通過創設有準備的科學區即有吸引力的探究內容、有意圖的材料投放、有技巧的師幼互動,激發幼兒探究興趣,提高探究能力。
1.從幼兒感興趣的內容中甄選探究主題
有吸引力的探究內容,是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前提。《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教師要放眼幼兒生活,從生活、游戲中幼兒熱點熱議的內容里甄選探究主題。比如,進入冬天,教師和幼兒在園中散步時發現幼兒園沙水池變成了一個“小冰場”,這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的興趣。孩子們來到冰池中玩起了冰。教師及時把握這個“特別時刻”讓孩子們通過在冰塊上走一走、摸一摸的親密互動中感受到了冰塊“滑滑、冰涼、透明”的特點。冰的特殊特性,激發了幼兒的探究興趣。
2.從幼兒的關鍵經驗出發判斷探究價值
教師在確定探究主題后,還應該從幼兒的關鍵經驗出發,判斷是否具有探究價值。比如,在游戲前,教師首先分析冰是符合中班幼兒認知水平、充滿趣味性和挑戰性的,適合進行探究。在此基礎上預設了一系列關于冰的探究活動,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制作計劃、收集材料、驗證問題。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了水結冰是需要一定條件的,關鍵經驗得到了提升。同時,根據結冰現象,孩子們對天氣情況也十分關注,每天都會來電腦上看看“天氣預報”。班級“氣象站”的成立也引發了孩子關注生活、自然現象的無限興趣。可見,有吸引力的探究內容能很好地吸引孩子的興趣,為之后深入地探究奠定基礎。
材料是提升幼兒探究能力的物質基礎,孩子通過和材料的互動獲得新經驗。有意圖的材料是一位隱形的“老師”,能幫助幼兒解決探究瓶頸,給予他們探索靈感,讓探索過程更加有趣、深入。
1.把握投放時機,解決探究瓶頸
正確把握材料的投放時機,能讓材料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在幼兒有需要的時候,材料就是一位“老師”,幫助幼兒解決探究瓶頸。比如,游戲中“比較冰塊在冷水和熱水中哪個融化得快?”問題中,教師提供了一個新的玩具“計時器”,在計時器的幫助下孩子們順利測出冰塊在熱水和冷水的融化時間分別為1.55秒和6.44 秒。計時器的操作是新鮮的,給孩子們的探究增添了趣味和挑戰。在此期間孩子們分工合作,有的孩子觀察冰塊,有的孩子操作計時器,他們還發現計時器每次累積到60 就會多一分鐘出來,初步感知了秒和分之間的簡單聯系。在實驗中,也涌現了一些新的疑惑和挑戰,什么時候按計時器?什么時候加冰塊?這都讓孩子進行了思考,嚴謹的科學態度、專注鉆研的品質也在默默萌芽。
2.設置材料層次,深入探究體驗
設置材料層次,既能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又能讓探索的內容更加深入。因此,教師在游戲前要提前預設,將材料由淺入深地投放,讓材料真正為幼兒服務。比如游戲中第一層材料,教師投放各種容器,引導幼兒進行制冰行動。在知道冰的形成條件后,教師再提供熱水、冷水、鹽、食用油等引導幼兒探索如何能讓冰塊加速融化。第三層次中,教師通過投放溫度計、計時器等鼓勵幼兒探索冰塊融化后水溫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探究內容隨著材料的變化而不斷深入。游戲中,孩子們一張張記錄表正是他們科學觀察和記錄能力提升的最好見證。
幼兒園科學區材料投放過程的持續、有效進行,才能不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刺激孩子主動思考,從而形成連續性、系統性的思維意識。整個過程中幼兒會結合視覺、聽覺、觸覺等,通過實際動手、反復練習的過程可以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專注的思考,不僅培養了幼兒的科學探索興趣,更提升了幼兒的專注能力。如在講述“神秘的磁鐵”原理時,教師可以投放一些回形針、磁鐵、廢紙、木頭、塑料制品等多種制品,先讓孩子們思考“磁鐵和其他材料會產生什么現象?”接著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會發現回形針會被磁鐵吸附,此時可以大概了解磁鐵能夠吸附金屬物。接著教師再次投放材料,投放不同外觀、不同個頭的磁鐵,繼續讓孩子們動手玩弄多個磁鐵,同時引導孩子們玩弄兩個磁鐵會有什么感覺呢?有的孩子會發現:兩個磁鐵有時能“粘”在一起,但有的時候不行,然而松手后,就又會吸住;如果隔著紙有的時候也會吸到一起。此時教師即可引入“磁極”“正負極”等詞,幫助孩子們理解磁鐵的正負極。
在區域游戲中要促進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除了選擇適宜的探究內容和材料之外,教師在游戲中的觀察和指導也非常關鍵,是幼兒提升探究能力的動力源泉。在觀察中可以發現,有的教師雖然在理念上有所轉變但是要落實到行動上還是存在一定偏差,他們有時會以自己的目的指揮幼兒,注重結果。對于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景、適時轉換角色、鼓勵記錄與分享引導幼兒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對策,促進探究能力的提升。
1.創設問題情境,引發新探究
《指南》中指出:幼兒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發展起來的。在游戲中,當幼兒的經驗停滯不前時,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能引發孩子發現問題。比如在制冰實驗中,小朋友們放在冰箱里的水結冰了。教師可以借機進行提問:“水凝結成了冰,冰塊上有哪些變化?”引發幼兒觀察。細心的孩子們發現冰塊表面有裂紋,而且是鼓鼓的,當時加水的時候本來是加在容器的圈上的,但是現在冰塊明顯超出了這個范圍,好像變大了。孩子們也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會這樣?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們借用食品稱一探究竟,經過測量發現水結冰后雖然表面看起來確實變大了不少,但重量是基本一樣的。這個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發現新問題,并嘗試著進行猜想、驗證,幼兒的經驗得到了提升,探究能力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得到發展。
2.適時轉換角色,助力問題解決
在幼兒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是觀察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應該根據需要適時轉換角色,以此幫助幼兒更好地深入探究體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游戲中某個小朋友發現放入冰塊的水好像變冷了,其他小朋友都來摸摸,但是有的小朋友并沒有那么明顯的感受,此時就會出現爭論場面。此時教師需要進行引導和提出問題:為什么每個人感覺不一樣?怎樣才有更好的方法測量準確溫度?引導孩子們開動腦筋、拓展思路,終于個別小朋友提出是不是可以借助溫度計。因為溫度計使用存在一定的危險性,此時教師需要轉變角色,以合作者的身份進入游戲情境,向幼兒示范溫度計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角色轉換,給予幼兒隱形的示范,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溫度計的使用方法。經過測量,一個20℃,一個接近30℃,果然水溫下降了。孩子們通過科學驗證,解決了問題,探究能力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提升。游戲中,平時粗枝大葉的男孩們也顯得格外細致和專心,專注的品質也在探索中漸漸養成。
3.鼓勵記錄與分享,提升探究能力
《指南》中建議:鼓勵幼兒用繪畫、照相、做標本等辦法記錄觀察和探究的過程與結果,幫助幼兒回顧自己的探究過程,討論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結果與計劃目標是否一致?分析原因以及下一步要怎么做?可見,記錄和分享是幼兒梳理經驗的過程,也是提升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比如,教師可以在游戲中用照片、視頻的形式記錄下孩子們的精彩瞬間;利用每次游戲分享環節,讓幼兒借助照片、視頻、記錄表等回顧分享他們的探索過程和收獲,幫助幼兒鞏固經驗。在這個過程中,班里的其他幼兒也能通過分享了解一定的經驗,萌發喜歡科學、喜歡探究的種子。
隨著“玩冰游戲”的深入開展,詮釋了孩子們的科學精神和學習品質。孩子們在一次次的探索中獲得了關于冰的關鍵經驗,從他們專注的神情、用心的記錄中可以看出孩子科學探究能力得到了發展。同時,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創設有準備的科學區,讓科學區真正成為孩子科學探究能力成長的樂園,讓他們受益終身。
科學區的游戲活動不是單獨存在的,需要與課程教學相結合,這樣才能增加幼兒的知識、學識。所以把握好科學區活動與教學主題的關系,才能更好地促進學前教育的進步。
第一,教師需要設定本次科學區活動的教學主題。在實際動手操作中,幼兒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疑問,此時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選取有意義的問題,建立新的教學主題。第二,也可以根據教學主題安排恰當的科學區活動,并投放有關材料。比如以“種子變變變”主題教學內容中,為了吸引幼兒的興趣、增強對主題的理解,教師可以在對應的科學區投放紅豆、綠豆等植物的種子,借助鑷子、盤子、放大鏡等工具,指導孩子們在盤子中培養這些種子、觀察種子每日的變化并隨時拍照保存,便于后期的對比和查看。經過多日的觀察,加上教師的指導,孩子們就會了解種子發育的過程。
探究能力對于幼兒期孩子們的思維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教師通過對科學區的創設,可以給孩子們提供自由、動手、思考的空間;能夠滿足孩子們自主學習的要求,不僅能讓孩子們玩得開心,更能學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