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慧
(德州市經濟開發區同濟中學,山東 德州 253000)
美術課程是藝術領域的重要內容,無論是對學生的藝術素質,還是審美意識都有很好的提升作用。尤其是素質教育的推行,使人們更加重視對學生多元化的培養,希望建立更好的成長環境,使德才兼備的學生能夠成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動力。教師需要與時俱進地挖掘傳統文化精髓,使美術教育內容更有價值意義,才能鼓勵學生激發學習熱情,并成為優秀文化堅定發揚者,使高質量的美術教育活動在傳統文化的幫助下,培育出更符合社會發展進程的多元化人才。
經濟的高速發展,使我國在國際地位逐漸攀升的同時,各種西方文化思想也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穿名牌、過洋節成為很多年輕群體的喜好,卻忽略傳承千年的民族傳統文化自身的獨特優勢,使不同文化在碰撞中會限制中學生正確價值觀點的養成,這急需教師通過教育活動的有序進行,使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能夠在堅定的信念下成為優秀文化的踐行者。美術課程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旨在幫助學生通過藝術的形式陶冶情操,既能夠感受其中的獨特魅力,又可以通過自身藝術內涵的挖掘,成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學生。但應試教育的制約使很多教師忽略美術教育的豐富性與拓展性,按照課本講解的知識,不僅與中學生的學習特點難以協調,也使單一化的教育形式逐漸限制學生創造能力與藝術修養的提升,使原本具有重要價值內涵的美術課堂并沒有發揮真正的教育意義。而傳統文化內容包含多樣,其中很多元素都以美而著稱。所以,教師設計的美術課堂,不能將目光單純局限在教材內容中,而是需要挖掘傳統文化中能夠與教育活動進行緊密結合的教育資源進行引入,使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既能很好地增加文化底蘊,又能在藝術修養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時,更好地激發自身藝術潛能,使積極的態度與較強的審美能力成為美術課堂有序開展的重要動力。這就需要教師能夠積極革新教育思想,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審美需要,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美術教學資源,才能在授課內容的延展與學生文化視野的拓展中培育出主動傳承文化精髓的優秀人才,使新時代下的美術課堂體現出更好的教育優勢。
傳統文化有著十分深遠的文化內涵,不僅在傳承千年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風貌,也是各種意識形態與文化史實的結合,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加明確的指導。由于中華文化傳承悠久,所以音樂、詩詞、服飾、國畫、酒令、戲曲以及歇后語都是其中的核心內容,不僅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為社會的更好發展提供重要助力。中學美術教育工作的開展目標,是希望幫助學生在美術知識的掌握中能夠通過個人情感的激發用作品表達自身情感,并逐漸了解藝術文化內涵,可以在內容更加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中成為具有較強文化自信的優秀學生。因此,傳統文化的引入可以更好地彰顯美術課程的藝術價值。教師需要按照中學生的成長規律,通過對教育內容的豐富,更好地挖掘美術知識中的藝術內容,并利用國畫、古詩、燈謎、民族音樂以及樂曲等教育資源,使原本單一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有趣。這樣不僅可以使教師擺脫陳舊的教育形式,不再用講解知識的方法幫助學生探索美術學科的特點,而是通過多種活動的舉辦使學生在充滿文化氛圍的學習環境下開展學習活動。這樣既符合中學生的思維規律,又能使充滿趣味性的美術學習活動不再單一,更好地體現美術學科的藝術價值,并培育出綜合素質強,且具有較高學習積極性的優秀學生。
傳統文化自身的豐富性可以給教師帶來很多教學資源,不僅內容更加多樣,快速激發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能在開拓視野的同時保證學習效果有效增強。教師需要根據教學重點,有目的地收集相應的傳統文化內容,不僅展示其中的文化性與優勢性,又要與學生的審美意識相貼合,這樣才能建立更有活力的美術課堂,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幫助下能夠創作出更加優秀的美術作品。教師需要根據中學美術教材內容,挖掘其中與傳統文化的緊密聯系,通過各種青銅器、繪畫作品以及雕塑教育資源的增加,幫助學生既了解傳統文化內容,又可以通過文化底蘊的提升激發創造活力。
比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繪畫技巧時,可以通過為學生介紹古代繪畫作品的方式增加傳統文化內容。教師可以挑選一些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名家繪畫作品,如《洛神賦圖》《游春圖》《牡丹蕉石圖》《清明上河圖》等,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后,請學生根據不同時期的繪畫特點進行分析并分享給教師和同學。這時,教師就可以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優勢,將中國畫的起源、發展過程、藝術特點以及繪畫表現講解給學生,并傳授繪畫技巧,幫助學生能夠在知識儲備的有效拓展中更好地掌握美術繪畫技巧,從而保證課堂教學進度的有效落實。當學生的繪畫熱情在教師生動的知識講解中得到提升后,教師則可以通過舉辦繪畫比賽的形式,要求學生將學習的繪畫知識進行應用,主題可以根據學生興趣特點自行選擇,最后由教師評選出最佳作品在班級內部展示。同時,教師為了更好地保證美術教育內涵,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下利用休息時間對中國古代繪畫進行賞析。這樣既能夠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又能在審美能力的增強中陶冶個人情操,使積極的學習態度與較強的藝術修養成為學生更好學習美術知識的重要推動力。這樣既能使內容豐富的教育資源,不再局限于課本中,也使學生能夠通過文化底蘊的提升找到學習美術知識的有效方法,使高質量的教育工作不僅發揮傳統文化的意義,也能使中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美術課程的開展宗旨,既要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又應重點鍛煉學生審美認知、學習能力與藝術素質,所以教育形式應該更加多元化,才能收獲真正的教育價值。但應試教育使人們忽略美術學科的重要性,與升學考試聯系緊密的學科更受到教師與學生的青睞,所以在學科不受重視的情況下教師也很少對教育形式創新,單一的方法與照本宣科的內容很難吸引中學生的參與熱情。這就需要教師與時俱進地革新思想,能夠在素質教育幫助下優化授課形式,既尋找調動學生思辨意識的有趣內容,又可以積極引入傳統文化內涵,在形式的轉變中讓學生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學習途徑。
例如,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服裝設計時,生活水平的加速使人們在服飾的選擇上也有更多需求,但對于思維活躍的中學生而言,往往更希望有獨屬于自身特色的服裝彰顯個性。而傳統服飾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各個時代的服飾分類都有明顯區別,可以作為很好的教育素材拓展學生思路,使其在創造精神的激發中設計出更有藝術特色的服裝。教師應鼓勵學生組建課前學習小組,利用休息時間尋找資料,對不同階段的服裝類型、樣式進行整理,并根據喜好擬定小組的服裝制作主題,準備好相應的材料與傳統文化素材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在課上每個小組代表向教師與同學講解服裝設計的初衷與思路,然后再以小組為單位制作好服裝后,參加教師舉辦的服裝展覽會,使學生在多種設計作品的欣賞中感受以傳統文化素材設計理念為核心的服裝,有別于現代流行服飾的美麗。這樣既能使原本的課堂時間,在課前傳統文化資料的搜集中更加充裕,也能使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學習的同時了解文化知識內涵,從而感受傳統文化之美。通過審美意識與設計能力的增強,創作出更有文化底蘊的美術作品,并積極探索更多的藝術內涵,使高質量的美術課堂成為學生了解文化與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并培養出具有先進價值理念的優秀人才。
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是助力美術教育有序開展的基礎,教師除了要重視美術知識的講解,還要重視中學生的興趣喜好,更尊重學生的審美需要與學習動力,使內容豐富的教育資源始終成為學生積極參與美術活動的助力。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尤其是青春期的中學生,對很多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不僅思維比較活躍,新奇的想法也能創造出更有生命力的美術作品。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增加美術教學趣味性,通過多種活動的開展給予學生更加自主的創造空間,才能調動藝術素養,在積極參與中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建筑藝術的知識時,可以著重引入傳統建筑內容作為教學資源,使其與美術教學內容的不斷融合中幫助學生通過特性、色彩、派系以及色彩結構的分析,更好地在充滿民族特色的美術知識中進行對建筑作品的設計。教師需要用信息技術,帶領學生賞析我國不同建筑派系的風格特色,鼓勵學生從地理位置、建筑特征以及風土人情等多角度出發,對建筑風格的形成因素進行思考,充分展示出充滿民族特色的建筑資源。當學生學習主動性被激發后,教師則可以鼓勵學生按照自身的理解與藝術修養,主動進行對傳統建筑的設計,并挑選自己喜愛的形式進行展現,如繪畫、泥塑、電腦設計、折紙等多種方式,將美術作品與傳統文化更好融入的同時,展現出其中獨特的生命力。在這種重視自主創造力的美術教育中,學生不再受教師授課思路的限制,可以將自身的情感更好地融入藝術作品中,既能創造性展現建筑作品的藝術價值,又可以通過傳統建筑特色的分析,選擇更有意義的傳統文化元素作為設計素材,打造高質量的美術課堂。

綜上所述,教育改革推進為傳統文化融入教育事業提供了更好的契機。教師需要通過美術課程開展意義入手,能夠根據學生的藝術素質與學習能力探索更好地融入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方向,才能使內容豐富的美術課堂,成為更好地增強學生民族情感的重要基地。教師需要積極變革授課形式,選擇多種方式帶領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內容,采用更加新穎的方式表達自身情感,凸顯傳統文化自身獨特價值意義的同時,展現美術教育工作有序開展的獨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