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崝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柳湖鎮王坪回民小學,甘肅 平涼 744000)
小學階段是小學生快速成長、各項能力發展和提升的重要時期,處于這一時期的小學生自尊心是較強的,心智發育還未成熟,因此對自己出現的錯誤總是逃避,害怕受到其他同學的嘲笑。基于此種情況,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正確的理念指導學生,使其充分認識到錯誤的價值,引導學生認識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發展、探究、糾錯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小學生正確對待數學錯題,使其成為學生數學學習中的寶貴財富,成為小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和數學教學效果提升的保障。
“失敗是成功之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中錯誤的出現不可避免,如果錯題運用合理,也會成為學生提升能力、優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就應引導學生積極地利用數學錯題資源,使學生能在對錯題出現原因的深入分析中發現與解決自身學習漏洞與不足,在查漏補缺中實現自身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資源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因素,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利用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和學生學習的效果。而數學錯題作為一種具有動態生成性的課程資源,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來講更具針對性。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錯題資源的整合與利用,能使學生以此為基礎進行自身數學學習薄弱環節的優化與完善,使其成為促進自身學習效果優化的重要助力。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已經成了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的重要途徑,而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也由以往的教學者與被教學者轉變為學習共同體。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數學錯題資源的合理利用,不僅實現了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也在學生數學錯題的反饋中發現了自身教學的不足,從而在共同的教學反思中實現師生之間的教學相長。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錯誤的出現并不可怕,如果同一種錯誤反復出現就應值得教師深思了。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來看,錯誤反復出現的原因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學生對數學錯題資源缺乏正確的認知,不懂得利用錯題,沒有將錯題看成一種珍貴的、可遇不可求的學習資源。由此可見,在對小學數學錯誤資源進行有效運用的過程中,學生自身理性認知、對錯誤資源運用意識的樹立至關重要。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加強意識方面的引導,使學生對數學錯題形成正確的認知。
一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數學錯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發現學生在對待數學錯題方面會出現兩種較極端的不良態度,有的學生認為“錯就錯了,無所謂”,而有的學生則會因為錯誤的出現而產生學習自信心不足的現象。面對這兩種不良的態度,教師應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教育策略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數學錯題,使學生意識到錯題的出現并不可怕,但是也集中體現了自身在數學學習中的不足與漏洞。
另一方面,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形成錯題資源的科學利用意識。意識決定行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只有具備了錯題資源的科學利用意識,才能有效、科學地進行數學錯題資源的運用,也才能在運用的過程中吸取教訓、增強能力。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錯題原因的分析以及反思,使學生能通過數學錯題的分析總結出數學學習的不足。這樣就為學生的查漏補缺提供了依據、奠定了基礎,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能在錯題資源的科學運用中得到優化。
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輕松愉快地進行學習。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對教師也沒有了恐懼心理。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大膽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說出自己的疑慮,也不怕出現錯誤以后會被教師責怪和同學的嘲笑,這樣對暴露學生的“錯誤”具有積極作用。只有當教師明確學生的錯誤和出現的問題以后,才能幫助學生分析錯誤的原因,使學生頓悟。由于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之間存在差異,教師如果按著自己的思路對學生進行講解,可能學生還是不能真正理解。所以教師可以轉變教學思路,按照學生的思維模式進行分析,找到學生的問題所在,并且采用正確的方法給予糾正,還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這對學生未來的學習有很大幫助。
那些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教師,可能提前就可以預測到學生會出現的問題,并且在備課的時候就準備好了具體的教學方案,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上節約課堂教學時間。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還應該在教學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素質,總結相關的教學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數學學習能力。但是,對那些臨時出現的問題,或者是一些新教師缺乏相關的教學經驗,就需要教師靈活處理,隨機應變,這也是實現教學相長的重要途徑。例如,在對學生進行“千克、克、噸”相關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學生常出現的錯誤進行數學內容相關場景的創建,如,“我們的書本有200 千克重”“某某同學的體重為45 克”,在這種學生常見錯誤的例子中,學生會被逗得哈哈大笑。這樣不僅實現了課堂教學氛圍的改善、提升了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也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和內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由此實現了對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為小學數學高效教學的開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錯題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應學會分析錯題,尋找錯誤原因,并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防止錯誤的再次出現,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認識到錯題是一種教學資源,應及時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構建數學錯題資源庫。如,教師應指導學生利用錯題本。錯題本是學生對自己做錯的題進行記錄的筆記本,通過錯題本,學生不僅能在錯題記錄過程中對題目進行糾正、復習,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還能使錯題本中的題目成為復習的資源。這樣有效提升了復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點的有效掌握。在進行抽象數學知識的教學時,形象思維占據主體的學生學習抽象的數學知識有一定難度,所以在抽象幾何面積的計算中,極易忽視其中一個面的計算,或者對計算公式的運用出現錯誤,導致出現錯題。這時,數學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在錯題本中整理這一類型的錯題,以發揮出錯題本真正的教學優勢,不僅能促進復習效率提高,還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效果提升。
在正確運用錯題資源的過程中,構建資源庫并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要通過錯題資源的整合,引導學生有效分析錯誤出現的原因,并在查漏補缺的過程中認識與糾正錯誤,以此確保類似錯誤不再出現,實現學生學習效果、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優化。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錯題尋找錯誤原因。一部分錯誤是由于學生對知識點沒有進行透徹的理解,導致無法正確運用知識點,還有一部分錯誤是因為學生的馬虎、粗心,教師就應指導學生針對這些原因進行針對性的糾正。其次,教師還應對學生的錯題資源進行有效總結,對學生學習過程中錯誤率最高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在今后的數學課后作業中有意識地進行強化、鞏固,使學生在更多的練習中彌補自身不足,化弱項為強項,提高數學學習效果。在學習數學運算知識時,學生會在加減和乘除的運算中出現錯誤,教師就應引導學生就自身出現錯誤的原因進行深入剖析和整理,以方便及時糾正,在后續的學習中不再出現錯誤。教師通過與學生分析錯誤原因發現,有的學生在運算過程中可能沒有進行相關內容的處理就進行簡單的相加或相減,導致錯誤;有的學生沒有對最終的結果進行處理,導致錯誤;還有的學生在計算時將題目中的數字抄錯了。針對這些錯誤的原因,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分析,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以推動學生更好、更高效地進行數學學習。
小學數學知識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比較高。為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錯誤,讓學生深刻反思,以此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和認知,并且達到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目的。例如,在對學生進行“植樹問題”教學時,很多學生都由于解題思路以及考慮問題不全面而出現錯誤。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針對自己的錯誤原因進行及時反思,并通過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增強學生的解題能力,實現錯題資源的合理運用。另外,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針對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進行歸納總結,也可以把易錯點記錄下來讓學生經常翻看,以加深印象,并在課后多設置一些類似的練習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意識,鞏固所學知識,夯實學習基礎。而且,教師可以進行反向教學,把錯誤的解題方法寫出來,然后讓學生判定,找出其中錯誤的地方并進行糾正,這樣也可以很好地提醒學生不再出現類似的錯誤。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錯題的出現往往與學生錯誤的思維模式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就是一些學生不管如何檢查都無法發現自己解題錯誤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說,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錯題資源運用的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在知識、方法方面的不足,更應引導學生及時地扭轉自身思維方面的錯誤,打破自己的慣性思維,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完善發展。因此,在對小學數學錯題資源進行科學利用的過程中,教師應建立數學錯題的交互機制,使學生能將自己的錯誤進行分享,并在對錯誤的合作探究中認識到自身思維層面不足,實現數學錯誤資源的深度利用。
一方面,教師應建立數學習題的交互檢查機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檢查是減少運算錯誤、及時發現學習不足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小學數學的課堂訓練中教師會反復重申檢查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生檢查習慣的養成減少數學錯誤的發生。教師在建立錯誤資源交互機制的過程中就可以從習題檢查環節入手,引導學生在同桌之間或學習小組內開展相互檢查的學習活動。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彼此檢查、發現彼此錯誤的同時進行自己學習效果的對比,以此實現交互檢查機制中反思活動的有效開展。
另一方面,教師應建立數學錯誤資源的分享交流機制。學生在對自己錯題資源的利用時只能看到自己出現的錯誤,在知識學習方面難免會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定期地開展“錯題資源的分享交流”活動,使學生能將自己的數學錯題資源進行分享,通過教師的引導,將小組內普遍存在的具有典型的錯題案例進行合作探究。這樣不僅使學生更加全面地進行了相關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同時也可能在相互討論中總結出更多的解法,實現自身思維廣度及深度的拓展,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小學階段學生由于自身學習、記憶規律的局限,在數學學習中呈現出一種螺旋上升的趨勢,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也會出現反復的情況,這就導致學生的數學錯誤有可能會反復出現。面對小學階段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教師就可以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通過相關習題的針對性設計反復地提醒、重申,以此強化學生的記憶、監督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在反復地訓練中形成正確的學習意識,以此實現錯題的減少與避免。
如,在對學生進行“約等于”的運算教學中,有的學生由于馬虎,常常忽略“大約”“大概”等關于“約等于”運算的表述方式。面對這種情況,教師首先應指出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引導學生在對題目進行閱讀、審題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細致、認真。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這種情況,在后續的習題訓練中著重地進行類似習題的設計。這就使學生在對這種類型題目的解答時不自覺地會聯想到自己出現的類似錯誤以及教師的引導,這樣就從實踐的角度促進了學生數學錯誤的認知以及糾正。
又如,在教學“四則運算”的過程中,對運算規則的錯誤掌握是導致運算錯誤出現的重要原因。教師在相關測試中就應對學生出現的錯誤進行綜合性的分析,總結出其中重要的錯誤原因,并以此為基礎設計一些更加針對性的習題,使學生在對習題完成的過程中進一步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以實踐性的方式進行自身錯誤的糾正,使教師后續的課堂教學更加科學合理,從而實現了學生數學錯誤資源的有效運用。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小學生難免會因一些計算或者理解等方面的不足而出現錯誤,教師和學生應正視這些錯誤資源,因為其是對學生思維形成過程的真實記錄。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利用錯誤資源,通過活躍課堂氛圍暴露學生的“錯誤”;積極引導,構建錯題資源庫;分析原因,積極認識與糾正錯題;利用“錯誤”資源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等策略,使錯誤資源變廢為寶,推進了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