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敏
(江蘇省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學校,江蘇 昆山 215301)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概念,最初是由英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東尼·博贊(Tony Buzan)提出的。這是一種非常簡單有效的學習思維性工具,可以幫助學習者將大腦思維認知的過程以視覺化的表現形式展示出來。針對思維導圖有效的學習方法,近年來在基礎教育許多課程教育都有應用性研究。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合理地利用思維導圖的特點及優勢,以直觀的方式將人們思維顯性化。在閱讀教學中,思維導圖更是以其自身優勢發揮著關鍵的作用,有利于學生語文閱讀水平的提升和思維品質的培養,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幫助他們梳理文本思路,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促進知識的發散和遷移,在師生雙方互動合作中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思維導圖能夠讓學生構建完善的語文知識體系,使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獲得增強;能夠突出文本中的中心詞以及關鍵詞,使學生能夠對此形成更深刻的感官印象;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寬廣的想象力揮灑空間,因此其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就小學生這一群體的思維表現形式來看,其更習慣于針對具體事物的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能力存在較大的不足。這樣一來,學生在接觸和學習語文教科書當中一些帶有一定抽象性以及概念性的文章素材時,其通常難以把握。為此,語文教師應當意識到思維導圖的教學價值,即,借助思維導圖的形式將原本分散在語文教科書當中的知識點實現體系化建構,從而讓學生通過對思維導圖的觀察,能夠對相關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以及脈絡了然于胸,進而在此基礎之上領會文章的行文結構以及段落層次,讓學生達成對文章的整體把握。
從思維導圖的構成情況來看,其建立在對課文內中心詞的基礎上,并輔之以關鍵詞作為節點,進而達成對散落知識點的系統化歸納與整合??梢哉f,在一篇課文中,對關鍵詞以及中心詞的把握,將有助于學生洞悉作者的創作思想、領會課文蘊含的思想內涵,不過這些關鍵詞以及中心詞往往表現出較強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對于心智尚且處于發展時期的小學生而言存在著較大的理解以及領會難度,這就意味著,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思維導圖,將知識點一目了然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同時,教師可以通過操作多媒體設備突出思維導圖中的中心詞與關鍵詞,讓學生對這些具有較強抽象性與概括性的詞匯形成更深刻的感知和理解。
思維導圖的作用在于將先前看似散亂的語文知識點聯系在一起??梢哉f,借助思維導圖的運用,將讓學生的認知方式得到轉變,從而有助于學生獲得更寬廣的想象力揮灑空間,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變得更具張力。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之中,教師遵循的教學模式較固化,也就是教師先行結合閱讀素材為學生講解相關理論知識,并向學生講解閱讀素材應試技巧,學生在閱讀課堂中能夠做的便是對教師宣講的考點加以記憶。可以說,當學生長期處于此種被動學習狀態下,其思維的活躍度將變得低下,其亦會習慣在閱讀學習過程中依賴教師而吝于進行自主思考和分析。尤其需要看到的是,處于此種教學模式下,教師習慣于獨自掌控課堂,因而少有同學生進行交流與互動的契機,學生也會安于現狀,對教師講解的知識內容簡單地接受和照單全收。小學生天性喜動,對于新鮮事物充滿了熱情,而小學語文教師習慣采取的教學模式難以調動學生對于閱讀知識的學習熱情。如若教師依然抱殘守缺、不思轉變,則將會導致學生對于閱讀知識乃至于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熱情逐漸萎縮。因此,教師應當借助思維導圖的課堂引入,讓學生獲得主動學習的契機,改變被動學習的狀態,由此將會確保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逐漸獲得提高和進步。
例如,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一篇精讀課文。翻開這篇文章,一陣陣極富熱帶風情的海韻海味便迎面撲來。文章用生動、具體、形象的語言寫出了西沙群島是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可愛地方,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這篇課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教學形式,將一篇靜止的文字材料轉換成思維導圖,達到化抽象為形象、化靜態為動態的教學效果。具體而言,就是用結構圖的形式(如用樹形結構圖效果更好。每一個知識群就是一根椰樹枝、每一個知識點就是一片椰樹葉。)將課文的知識要點一一展現出來(如圖1)。這樣,小學生對于本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更加直觀、更加形象。同時,通過思維導圖的引導,能夠使小學生學會閱讀的正確思考方式,逐漸形成良好的語文閱讀思維能力,這對于后續教學的有效開展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作用。

圖1
在閱讀過程中,小學生對于文本的構架通常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是理清文本構架又是閱讀中非常關鍵的一項內容。為此,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使學生將閱讀中了解到的內容繪制出來,并通過繪制進一步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核心內容、段落分布、層次結構、主題思想,進而更好地梳理文章脈絡,刻畫情節發展導圖,能更好地理清文本構架,深入地體會文章思想,也能夠對自己今后的寫作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例如,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中的《荷花》是葉圣陶寫的一篇優美寫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寫了“我”在公園的荷花池邊觀賞荷花,被如詩如畫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聯翩。課文贊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同學們體味課文作者寫作本文時,是如何因景入情,又以情觀景的。然后以“作者筆下的荷花,分別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的”為思路,引導學生從“色、味、形”和“由實到虛”一步步分析文本的構架,最后形成以下思維導圖(如圖2)。

圖2
思維導圖具有發散性思維的特征。教師在閱讀教學課堂上繪制思維導圖,可以有效幫助同學們開啟思維,拓展聯想,進一步激發他們張開想象翅膀,海闊天空任意翱翔。在思維導圖繪制之后,學生將通過思維導圖實現對閱讀素材整體文章知識脈絡的梳理和領會,并從中洞悉閱讀素材蘊藏的關鍵詞和中心詞。因為思維導圖的繪制建立在學生對于閱讀素材閱讀過程當中形成的獨特感受,故而其將實現對閱讀素材當中各個段落內容的有效領會,進而幫助其更高效地洞悉閱讀素材的中心思想。在學生實現了對閱讀素材的整體性把握之后,其閱讀活動將更深入,獲得的閱讀體驗亦將更深刻,進而讓其語文閱讀素養獲得增強。
例如,部編版六年級上冊中有一篇課文《少年閏土》節選自魯迅先生創作的短篇小說《故鄉》。作者以插敘寫法,同時結合白描手法,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塑造了一個在作者眼中“聰明、機智勇敢、見多識廣”的少年閏土形象,表達了“我”對久別家鄉的熱愛和少年伙伴閏土的想念。由于這篇課文的主人公是與同學們年齡差不多的孩子,課文的許多描述容易引起大家的興趣與共鳴。因此,在《少年閏土》一課教學過程時,筆者不像之前課文學習一樣,備課時制作好思維導圖,課堂上展示給同學看,而是引導同學們嘗試著自己制作思維導圖。
學生在解讀文本中發現,文章前后描述的閏土特征有著極大的變化。似乎是作者有意突出一個人幾年之間的巨大變化,從而引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即舊社會對一個健康、勇敢、智慧的人的摧殘。由此,不但深化了文章內涵,而且有助于學生理解主題。孩子們在初次自主繪制思維導圖的探索中獲得了不一樣的感受。他們覺得在思維導圖的制作過程中,不僅可以對教材文本的內容進行系統地解讀分析,一個立體的課文結構導圖,在自己的大腦中逐漸形成;而且在思維導圖制作的過程中,可以更進一步貼近作者的思想,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
如圖3,在進行文本閱讀課堂教學活動之后,教師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自己繪制思維導圖,讓學生能夠按照自己喜愛的方式、遴選滿意的圖案以及色彩,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以思維導圖的方式表現出來。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這種教學組織方式將使學生的興致獲得提高,并且讓學生在思維導圖的繪制過程中實現對知識點的梳理,進而達成對知識體系的建構。

圖3
語文閱讀教學課后的復習鞏固和評價總結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加深理解。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記憶能力有限,如果不勤于復習和總結,很容易就會將之前所學的知識忘掉,如此一來,他們在后期學習更深層次的內容時就會非常吃力,達不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學會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定期進行復習和總結,幫助學生將知識點進行整理,以直觀的方式呈現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而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將舊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
例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冊《古詩三首》中有《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詩。簡而言之,這是一首描寫自然景物的詩,詩中寫到了荷花。筆者借此提問同學們:“大家之前學過的古詩中,有哪些寫到荷花的?”以此引出了本學期不久前學生學過的《贈劉景文》一詩。這樣,同學們就會增強對該詩的印象,起到復習和鞏固的作用。
為了確保后續教學活動的質量不斷提高,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重視教學評價的意義與效用,假若缺失了教學評價,或者教學評價的信度與效度不足,則難以真正衡量和評判教學質量。這樣將會影響到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亦對學生的閱讀水平提高存在著諸多不利的影響。從以往的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來看,教師采取的評價模式多數僅僅滿足于對學生字詞掌握和理解等層面,少有對學生把握閱讀素材內容的評價。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當借助思維導圖的形式對閱讀教學活動加以評價。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是一種實用性非常強的圖形技術。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探索思維導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策略,要善于巧妙利用思維導圖,挖掘學生潛在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更輕松地學習語文,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思維導圖這一思維可視化工具在閱讀中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盡可能多地尋求有效的思維導圖,實現閱讀水平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