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詩鈺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單元學習通常以單元主題與任務為線索,[1]圍繞相關的目標和主題組成的教學材料與經驗模塊。教師圍繞單元進行教學與評價,不能把單元評價作為一個單一系統,而是要把單元評價作為一項由多元利益主體構成的多維復雜系統,這里的多元利益主體主要包括教師、學生、學校、教育管理者、家長、教育專家、社會公眾、校外教師眾多不同利益主體。本研究在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礎上,把單元評價看作一個利益相關實踐體,探討與單元評價相關的利益主體的訴求,思考和構建促進單元評價發展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夠在充分遵循單元評價相關原則的基礎上,形成與素質理念相一致的單元評價策略,解決單元教學中評價不好落實、評價維度單一化的問題,以滿足和實現不同利益相關者群體對通過單元評價促進發展的利益訴求。
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的概念主要被應用在經濟活動和企業管理領域,認為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與之有各種利益關系影響的群體,包括股東、顧客、社會等都屬于其利益相關者。[2]該理論提出之后,迅速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同,美國經濟學家弗里曼(Freeman)還提出,利益相關者能夠影響組織目標的實現。[3]在此基礎上,另一位美國經濟學家米切爾(Mitchell)將利益相關者劃分為核心利益相關者、重要利益相關者、次要利益相關者和一般利益相關者等四種類型,這種分類方法也得到了廣泛的社會應用。[4]
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核心思想和核心素養下的單元評價存在共通之處。首先,在單元評價中存在著各個利益相關者的角色,如教師、學生、學校。在進行單元評價時,不能只關注學生的成績而忽略教師的發展,不能只注重教師課程的實施而忽略學生的需求。應該考慮整體發展,協調兼顧,實現評價過程中,所有參與方的利益都獲得滿足,這與利益相關者理論中,強調以利益相關者利益為中心的出發點是一致的。其次,素質教育理念下的評價制度很早就提倡共同建構的原則,要求教師、學生和其他的相關者都有共同參與單元評價過程的權利。而利益相關者理論也提出了需要利益相關者有共同治理的理念。由此可見,單元評價是典型的利益相關者實踐體,而當前在教育領域中,運用利益相關者理論開展理論研究的學術成果也比較多。本文結合前人在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研究成果,以單元評價為研究對象,將與之有關聯的利益相關者分為四個類型,一是以學生、教師為主的核心利益相關者;二是以課程開發者、校外教師等為代表的重要利益相關者;三是以學校、管理者、教育專家為代表的次要利益相關者;四是家長、社會公眾等為代表的一般利益相關者。
在利益相關者中,核心利益相關者是與單元評價關系最為密切的主體,即教師和學生,是單元評價的核心服務對象和最終受益群體。單元評價的雙邊活動過程中,學生作為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是通過單元評價及時了解自己在這一單元中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沒有掌握的知識又包括哪些,然后對于自己還沒有掌握的知識查漏補缺,促進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發展。而教師作為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是教師通過單元評價可以了解學生在單元學習之前的知識掌握程度,在單元學習實施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評價反饋及時地調整方式方法,在單元學習完成之后對學生前后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行對比。除此以外,教師的利益訴求還體現在通過單元評價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教師和學生是單元評價的最大相關群體,對單元評價擁有最高的利益訴求。
單元評價的重要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課程開發者建設者、校外教師等群體??萍嫉难杆侔l展和教育時代2.0的到來,使教師的學習方式不再局限于各種專業的教師培訓活動和身邊的教師群體,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多樣化,同樣的單元主題下不同的教師會納入多樣的課程內容、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用具、教學原則、多元化的評價策略等。當開展單元評價的教師在實踐中領悟到新的知識體系、探尋到新的評價方法策略時,通過網絡傳遞的學術論文或者課題研究會給校外教師和一些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帶來新的思路和認知,從而促進自身專業能力的發展。這對于課程開發建設者和校外教師來說無疑也是一種利益訴求。
單元評價的次要利益相關者,包括學校、教育專家等群體。核心素養理念下的評價早已不是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單一評價。評價的實施主體不再局限于教師,學校、教育專家或者專門進行學習評價或教學評價的專家也有參與單元評價的權利。這些不同的利益相關者以不同的評價標準進行評價,以此來達到他們的利益訴求。對于學校來說,單元評價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學校教學的平均質量,能夠整體提升學校教師的專業能力,對提升學校的聲譽和學校整體水平都有益處。而教育專家和評價專家也可以尋求單元評價中的創新點,對各個學校不同教師實施單元評價時進行總結和思考以促進單元評價的發展。
單元評價的一般利益相關者,包括學生家長和社會公眾等群體。家長作為利益相關者看似與單元評價本身實施過程沒有多大的關聯,但是一方面單元評價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從而使家長達到對孩子成長發展的利益訴求,另一方面家校合作模式下,學生信息的互通會讓家長對于孩子的學習和發展狀況有更深層次的了解,便于家長和教師共同促進學生的發展。而社區、社會與學校的關聯不是現在才有的,但這種關聯并沒有前面提到的群體相關性明顯,然而教育對于社會的影響不言而喻。
單元評價的利益相關者層次眾多,角色復雜,其個體的差異性又帶來各自利益的訴求重點不同,因此共同構建多元化的單元評價體系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之舉。
在單元評價中經常采用單一的標準化測試來評價學生在一個單元中的學習情況,從而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來評判教師的教學能力,這明顯是不準確的。在不同的學科單元學習中,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往往只局限在言語智能評價和數學邏輯智能中,而學生可能在單元學習中被開發了其他智能,或者在進行單元學習前就已經被開發,這在教師以往單一的診斷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中并沒有體現。在單元評價之前教師可以根據學科要培養的智能設計活動,通過學生活動觀察記錄判斷學生不同智能的強弱程度,一方面促進學生某個智能的更高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教學平衡強化智能。教師根據學生智能的差異性采用不同的方式教學,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在單元評價過程中根據智能觀察表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單元學習完成之后對學生活動進行情境性評價,這個活動可以結合單元學習的內容設計評價??梢钥闯鰧處熯@個利益相關者群體來說,無論是評價活動的設計還是評價實施的記錄無疑都是創新的過程,這對自己課程設計和教學科研能力都有幫助。而對于其他利益相關者來說,單元評價帶給他們的利益訴求也是不可忽視的,而他們的多元化更多地體現在訴求的不同帶來的單元評價目標和評價標準的不同,如學生家長的評價標準是自己的孩子是否得到了發展,而教育專家的評價標準會更加關注學科建設和課程體系。他們采用的單元評價工具和方式也是多元化的,如校外教師和其他課程開發建設者可能通過公開課或者教學技能大賽等項目進行評價,學生家長可能通過家校合作反饋信息的方式來進行評價,而社會公眾會通過社會媒體和網絡等工具來進行評價。
對學生的評估不是在單元評價前后進行評估,而是要在學生進入學校后,對學生的各項指標進行綜合評估,并定期更新。同時學生、教師、家長或其他的教育專家,他們一起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按照某個主題、學科知識體系、學生的興趣愛好等主題進行單元教學設計,在同一個單元主題中可以突破用紙筆化測試來評估學生的老套路,設計更多的評估方式和活動供學生選擇和比較。而社會公眾在單元評價中起到的作用是把學生評價的方式多元化,把學生評價時所參與的活動范圍擴大,形式多樣化。在每一個社區內把具有相同興趣或者學習了相同單元的學生集合起來一起針對性地活動,開發他們的潛能,評價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增加了。這種評價體系的建立當然只是一種構想,而這種構想的核心思想在于共同建構,單元評價不是局限于核心利益相關者的雙邊建構,而是多方利益相關者群體的共同建構。
素質教育提倡發展性評價,因此在進行單元評價時要用發展的眼光進行評價。不同年齡和不同階段的兒童有不同的需求,而且隨著學生在單元學習中學習程度的不斷提高,他們的智能體系也會隨之改變,我們在開展單元評價時必須考慮到這些發展的因素。在評價者對學生進行評價之后,我們要為學生及時提供反饋,這種反饋絕不僅僅為了展示學生在團體中的排名,而是讓學生通過反饋識別自己的弱項和強項,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應該更注重于哪個方面的建議。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無論是哪一個利益相關者群體,他們所設計的評價目標、評價標準、評價方式和評價體系可能會出現差異,但是其共同的目標都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發展。
大數據帶來的教育信息化變革是不可忽略的,在一定程度上為利益相關者視角下的單元評價發展提供了全新思路,不同利益相關者群體可以運用大數據技術得到個性化的服務,通過大數據的結果分析進一步實現單元評價的目標定位。在實施單元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收集數據、分析處理數據,了解學生的單元學習進度情況,掌握學生的單元知識掌握程度,根據學生的狀態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進度,有利于單元評價的有效開展;學生也可以依托大數據平臺,直觀感知單元內容,分析預測學習情況,獲取學習幫助與建議;課程開發者建設者、校外教師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收集單元教學課程資源、豐富單元評價案例、了解單元評價方法,與其他教育工作者形成資源共享;學校、教育專家也可以借助數據信息,調整相關的政策,為單元評價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服務;學生家長和社會公眾可以通過網絡互動交流平臺,及時收集校友、學生家長和社會公眾對單元評價發展的不同利益訴求,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全面了解不同利益相關者群體對單元評價發展的建議和訴求,適時調整教育評價發展戰略,改進單元評價發展模式。[5]
單元評價過程是典型的利益相關者實踐體,從利益相關者的視角認識單元評價,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分析視角和問題解決的思路。本研究提出的利益相關者視角的單元評價發展策略,不是單一的獨立作用于單元評價的策略,而是互相交叉融合的策略,在利益相關者共同建構的基礎上運用多元評價來促進學生的發展。但這僅僅是一種分析框架和發展思路,還沒有經過具體的實踐檢驗。單元評價是近幾年課程與教學研究的熱門問題,雖然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效,但仍然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借鑒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來思考當前存在的問題,能夠為接下來具體解決問題并取得更好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