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圣
(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岱山分校,江蘇 南京 210041)
目前,一些教育改革應用了合作學習的理論。因此,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是構建新課堂模式的基礎性項目。結合實施的新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來看,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將全班分為多個合作學習小組,制定學習任務,建立評價機制,為小組成員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初中歷史教學也一樣,合作學習模式初中生在歷史的討論中擴散思維,從彼此的優勢中相互學習,在團體中促進彼此,在合作中競爭,促進全面發展。合作學習實現了初中生學習方法的變革,促進了教育模式的創新。
學校、家長和教師都認為歷史學科不是主要科目,不重視初中歷史課的教學。因此,經常將歷史課擱置一邊,認為重視初中歷史教學似乎會影響其他課程的教學,轉移初中生的學習精力。隨著教師對歷史教學的不重視,初中生也對歷史課充滿敷衍,最終導致歷史教學的質量比其他學科低。
由于歷史是中考的考試科目之一,很多初中生不得不學習歷史科目。但是他們對歷史課沒有多大的興趣,認為背誦了就能拿高分,有充足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其他科目。這種學習情緒無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當然,這和教師的教學方法有很大的關系,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很難喚起初中生的學習熱情。
初中生可以從歷史課中學習歷史規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但是觀察歷史教育的現狀,大多歷史教師拘泥于以往的教育模式,只關注課程結果。初中生也只背誦教材的歷史知識,歷史教學活動基本上成為提高考試能力的工具。因此歷史教學不能很好地反映課程的性質和基本思路。
初中歷史教育氛圍比較嚴肅,嚴格的教學方法不僅使教師的教學變得單一,也使初中生聽課時會感覺很無聊,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逐漸下降。主要原因是教師缺少教研氛圍,導致教學僵化,缺乏靈活性。初中歷史教師很少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教學和研究活動很少在學校里進行,更不用說與其他學校比較。大部分歷史教師認為歷史不用教研,這其實是對初中歷史教育研究的誤解,長此以往,歷史教學問題越來越多。
學習歷史可以使初中生增加見識,特別是初中生在社會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可以用自己所學的歷史為未來的人生服務。縱觀歷史長河,有許多歷史故事產生的教訓,初中生可以從中學到經驗,增長智慧。在今天,社會上很多東西都在不斷發展和創新,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防止自身落后,歷史的學習非常重要。教師需要在歷史教學中引入新的教學方法促進初中生的學習。在目前的歷史課中,很多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解是不夠到位的。在教育中實施時,小組合作成為擺設。
比如,在學習《百家爭鳴》一課時,教師進行小組合作式教學,將一個班級分成多個小組,小組合作有分工、組織和評價。但是,與以往的課堂相比,教師的教學方法并沒有突破。首先,小組合作學習沒有單獨思考的時間,只是填寫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不同之處的表格。其次,小組合作只反映在組內答案的相互交換方面,小組組長只需要把問題的答案結合在一起。如探究儒家和道家的不同,有的人認為是創始人的不同,有的人認為是思想的不同,小組內只是將答案整合在一起,并沒有較多的思考,小組合作的效果并沒有體現。合作的方向沒有指向課堂教學的重難點,特別是“百家爭鳴”中的人物比較多,小組成員每一個都進行討論,其結果就是討論的時間過多,學生的興趣也隨之降低,甚至有些學生討論到別的事物上面。由此可知,小組合作學習并不一定能促進初中生發展的目標,對于小組合作高效課堂的構建、促進歷史教學的時效性還存在不小差距。
歷史的學習是為了讓學生開闊思路,以史為鑒,培養多個角度看待問題的能力。歷史課程對提升初中生的價值觀有著重要的作用,小組合作學習是為了讓初中生共同完成任務推進學習,最大程度實現初中歷史教育目標。結合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提高人們的創新能力。合作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歷史的方法,也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歷史的內容比較復雜,小組成員通過互相學習,能夠借鑒同組成員的優勢。當然,小組成員之間也要相互分配,彼此協作,才能使討論的結果最優化。合作學習的價值就是培養初中生這些能力,同時也是歷史學習時效性的要求。所以在合作學習中,教師務必要認清合作學習的價值,解決初中歷史課程中出現的問題,不要認為合作學習造成了傳統課堂的負擔,要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站在時代創新的角度進行合作學習,提升歷史學習的實效性。
歷史就是古代人發生的事情,由于現在初中生離古代的事件比較遠,所以對有些事情很難親身體會。教師可幫助學生創設合作學習的情境,進行歷史課程的學習。比如在學習《五四運動》時,巴黎和會外交失敗,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當時的學生應該做什么才能挽救中國?讓初中生在情境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歷史人物的做法。但是一些初中教師認為不需要進行歷史的合作學習,歷史已經發生,不可更改,學生只需要在歷史教科書上得到結論。由于歷史的背景,當時人物經歷的事情存在矛盾性與復雜性,如果不進行合作學習,不展開當時情境的探究,初中生思維沒有那么發散,就不容易理解當時的事件,所以必須有效創設合作學習的情境。
1.情境材料體現開放性
教師可以運用視頻、文本等史料協助初中生探索,讓初中生在開放的材料中形成自己的真實體驗,小組合作的學習效果就會凸顯出來。如《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課程中,唐朝是特別繁華的時代,萬國來朝,兼容并包,甚至日本都派遣唐使來學習。但是唐朝在“安史之亂”后就此衰落,真的只是因為唐玄宗不思朝政,楊玉環誤國造成的嗎?大部分學生從文學作品都讀到了愛情故事,如《長恨歌》,只關注了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悲劇。教師可以進行視頻、文學作品的科普,也可以提供《新唐書》《舊唐書》等古人編纂材料供學生小組合作探究。雖然在貞觀之治中唐朝發展繁華,到了開元年間更是達到了頂峰。但是到了唐玄宗統治后期,唐朝土地兼并嚴重,民族矛盾嚴重,中央與地方勢力割據等。由此,“安史之亂”后,唐朝再也達不到頂峰時期的繁榮了。教師可以進行相關歷史故事的講述,學生在小組中再從情境中窺探歷史的真相。所以,教師要有效創設合作學習的情境,情境材料一定要具有開放性,像視頻、文學作品、歷史故事等等,都可以進行利用。通過多方面情境材料的創設既激活了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初中生在小組合作中不斷質疑、碰撞,也避免了初中生人云亦云。當初中生遇到一個歷史信息時不輕易下定論,而是多方面地尋找材料,運用多種材料、證據驗證歷史事件真實性。
2.情境設問體現深度性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目標提出在探索歷史的過程中要學習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初步分析和評價歷史。提問深度不同,會對合作學習產生不同的影響。如《秦統一中國》的教學中涉及對秦朝的歷史評價。秦始皇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教師可聯系當時情境進行設問,設問:“如果你是秦始皇,那么你覺得后人會怎么評判你呢?”秦始皇滅掉了六國,結束了分裂的局面,統一了全國。又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幫助當時的百姓免受戰亂。但是秦始皇興建阿房宮、修筑長城;他還焚書坑儒,制定“連坐”等刑法。對于情景模擬的結果,教師嚴格指出評價任何一個歷史人物都應該做到客觀地討論問題,才能實現時效性。學生深入探討,彼此交流歷史人物,他們不但理解了歷史課本知識,也學習了評析人物的方法。又如,在學習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時,教師設問:“你是清朝的大臣,你贊同閉關鎖國的政策嗎?”現在來看,是因為封建統治的局限性,現在肯定是不贊同這種政策的。但是聯系當時的社會環境,對于當時自給自足的農業和手工業其實是有一定保護的。教師可以同時播放相關的視頻,讓情景更加真實。對于歷史課來說,教師不應該過分關注初中生的觀點是否正確,而應該提出一些具有深度的問題,關注初中生是否能聯系到當時的社會,做到有事實、有邏輯地分析。
生活與社會不斷向前,歷史也在不斷地發展和更新,昨天的事件在今天就能成為歷史。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和創新教學模式,多舉措優化合作學習的細節。細節決定結果,細節面向將來。如果細節不到位,學習效果將大大降低,從而出現比傳統教學學習效率更低的現象。因此,教學方法需要與時俱進,注意細節。教師只是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建立初中生討論和交流的平臺,使初中生敢于表達,自由討論,發表意見,從多個角度和層次明確歷史問題,尋求解決的方案。通過把握合作學習的層次性、多樣性、選擇性、必要性,小組合作的時效性可以進一步提高。
1.關注合作學習的層次性
合作學習并不局限于個人獨立學習(小組內的個人)和合作小組內(一個小組)的學習,還包括成對學習(組內成對)、組間學習(小組之間)。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要求不同層次的合作學習,達到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時,學生可以自主在小組內學習,也可以在小組與小組之間相互學習,包括鴉片戰爭爆發的導火索、意義等等。學生進行相互合作探究學習,進行多層次的分析,促進充分掌握整節課的知識點,也為下節課《第二次鴉片戰爭》提供了充分的準備。在學習《三國鼎立》中,可以進行一個小組的合作學習,也可以進行小組內的成對學習。如三國中赤壁之戰是一個比較著名的戰役,歷史的資料也比較多,所以小組內的學習可以節約一些時間,只抓住重點進行闡述即可。
2.增加合作學習的多樣性
在學習初中歷史知識中,傳統的方式是教師進行講授、學生進行聽課的模式。如果將小組合作學習引入課堂,課堂的形式將會很生動。合作學習以歷史資料為基礎,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歷史隨筆寫作、小調查等學習方法,加強整堂課的趣味性。提高小組合作的多樣性也可以提高合作學習效率,使學習歷史變得不那么吃力。
比如,在《隋朝的統一與滅亡》教學中可采用不同的活動形式。(1)利用小調查,組內之間調查隋朝以前有哪些朝代統一中國?要求:寫出統一的年份、在位帝王、統一的朝代發生的大事件等等。(2)進行歷史的隨筆寫作,如隋朝發生的一些事件——結束了紛亂的統治、修建大運河、進行科舉制等等,這些事件都可以在小組內合作討論,選擇一個片段進行隨筆評論寫作,最后選出一個較好的進行分析。隨筆寫作也可以延伸到現代,讓學生學習對一些大事件的分析。(3)采取角色扮演,小組與小組進行合作模擬當時隋朝建立之前紛亂的景象,分析隋朝能夠統一的原因。最后各組派出一個代表總結隋朝統一的影響,并延伸到現在我們也要維護祖國的統一。
3.體現合作學習的選擇性
初中歷史課程目標設計時,教師要依靠材料,進行師生合作,通過不斷地進行案例分析提煉出歷史的影響。在課堂上,教師設計的合作學習活動應該反映學生的選擇,避免初中生以尋求標準化的答案為目標。比如,在學習《宋朝的經濟發展》時,有些學生對農業的發展感興趣,有的學生對手工業的發展感興趣,有的對商業的發展感興趣,甚至有學生對《東京夢華錄》的記載感興趣。如果學生對某一部分有選擇性,可以讓學生繼續往下深究,組內之間可以相互補充。通過這些知識點,學生可以了解宋朝經濟的影響。比如在學習《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中,有人想要研究明長城和北京城,有人認為《農政全書》寫得精妙,有人偏愛《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文學的讀物。合作學習可以進行討論,每個學生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各抒己見,最后可以延伸到課本之外,觸發學生對歷史的研究。
4.確保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由于初中歷史教學的合作學習主要在教師指導下開始和結束的,所以初中生是為了合作而合作的,如果教師沒有組織合作學習,學生之間的活動就會停止。但是歷史學習僅僅依靠個人是不行的,因為歷史學習的內容比較多,且里面的邏輯關系比較復雜,所以最有效的學習來自同學的交流,闡述自己的見解。因此,教師必須確保合作學習的必要性。比如,在學習區別《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不同時,教師不布置任務,讓學生獨立比較。兩者同屬于工業革命,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學生必然會跟小組內其他成員展開合作學習,交流兩者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對于一些不確定的東西,他們會向他人求助,從而形成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最好的狀態就是教師沒有預設合作學習的環節,學生自發參與小組合作,體現出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教育的目的是培訓具有創新能力的年輕人,促進社會進步,促進國家發展。為了培養這樣的年輕人,需要改變以往的教育模式,在新的教育階段經常導入新概念,使初中生更加適應這個社會。而小組合作學習不僅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初中歷史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有效促進初中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