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君
(常州工學院,江蘇 常州 21302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進入了新時代,文化自信被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度,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2]泱泱大中華、悠悠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是文化自信的源頭支撐。
高校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的文化和學術中心,更要發揮好應有的作用,正確引領新一代年輕人。培養大學生們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鼓勵他們多讀經典作品,感受民族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在潛移默化之中自覺認同民族文化,逐漸產生對這種文化的熱愛,才有底氣和自信將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地方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在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的影響之下,往往偏重于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掌握。同時,受課時所限,傳統文化課程開設較少,忽略了對學生人文情操的陶冶,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了重技術輕人文的傾向。近年來,全民閱讀活動受到普遍關注和重視,地方高校圖書館也開展了各種以建設書香校園為宗旨的大學生閱讀推廣活動,但是短期內無法改變學生們的閱讀習慣,整個校園仍缺乏經典閱讀的氛圍。
地方院校知名度不高,生源大部分來自省內,學生基礎比較薄弱。客觀上講,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和升學壓力的影響,很多同學學習之余花在閱讀上的時間有限。進入大學后,由于前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即使在大學里擁有充足的課余閑暇時間,他們卻更愿意把時間花在專業的學習,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等方面,而忽視了對經典作品的閱讀。同時,現代的大學生日趨功利化,需要什么就去讀什么書,唯恐讀了與自己的利益或追求關系不大的書而耽誤了時間和金錢。各種考級或考證與求職或者出國留學相關的輔導書籍在學生族中受到歡迎。年輕的大學生們往往比較盲目,喜歡跟隨潮流,極易受到網絡宣傳和炒作的影響,他們的閱讀書單上選擇的往往是一些商業氣息較濃的暢銷書籍。互聯網時代,以網絡為展示平臺和傳播媒介的網絡小說受到年輕大學生們的青睞。同學們可以隨時隨地地利用智能手機瀏覽感興趣的網絡文學作品。但是,這種方便快捷的閱讀方式加上快餐式的網絡文學內容使同學們近距離接觸到的是越來越庸俗的流行文化。長此以往,個人的品位如何得到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如何得到提高?令人擔憂。個別盛行的流行文化,在資本的操控下,以逐利為目的,經由網絡、電視、電影等媒介,宣揚的是拜金、享樂、揮霍和奢靡等種種消極甚至是負面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年輕單純的大學生們更需要培養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誘惑,摒棄糟粕,牢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在長達幾千年的中國社會中,對中華民族在思維方式、行為規范、道德禮儀等各方面產生了巨大的深遠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儒家從形成之始就將‘仁’作為其主要思想,在發展的過程中‘仁’又成了其道德體系中的核心內容。”[3]“仁”內涵豐富,核心是愛人。一個人要有“仁愛”之心,不僅對自己的親人和朋友要有“仁愛”之情,對待他人也要有“愛人”之情。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只有內心以“仁”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一個人才能擁有寬厚博大的胸懷。從古至今,無數“志士仁人”在國家民族危難之時,寧折不屈,將生死置之度外;慷慨赴義,殺身成仁。儒家的傳統是崇尚道德,“仁”是道德之源,也是儒家的行為準則和處世態度。
儒家學說“尚德崇義”,強調“以德為先”,十分注重個體的道德修養。儒家崇德的思想借由儒家經典廣為傳播,在今天仍有啟發性和適用性。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學習知識的黃金時期,也是其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正處于人生成長關鍵時期的大學生,更要專注于自身的道德修養,強化道德自律意識,以促進個人身心的健康成長。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碰撞交織,光怪陸離,復雜多變,大學生年輕閱歷淺,只有加強道德修養,才能保持定力,腳踏實地,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儒家經典的閱讀推廣,旨在從內在的人性道德修養入手,啟迪和幫助大學生們錘煉品德修為,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樹立遠大理想,勇擔時代重任。儒學以成德為首務。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有高遠的志向,但是如果不以德行為根基,沒有仁愛之心,即使熟練掌握了知識技能,也不會擁有完美圓滿的人生。“大學是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學習知識、增長才干、放飛夢想的地方。”[4]高校承擔著育人成才的重任,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鑄造靈魂。因此需要對年輕的大學生加以精心的引導和栽培,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德。遵循“以德為先”的原則,才能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真正的良才。知識技術的力量再強大,如果沒有了道德的約束,后果不堪設想,只會帶來毀滅和災難。地方高校實用主義的氣氛較濃,學校出于就業率等方面的考量,在對大學生道德修養和人文素養的培育上有所忽視和欠缺,而這正是推廣經典閱讀的意義所在。推廣經典閱讀,旨在幫助廣大學生了解和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修身養性、立身處世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從而最終能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推廣經典閱讀,更有其深層次的含義:新時代的年輕人有新的使命和擔當,在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如何正確地對待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嗎?只有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傳統文化,才能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才能以客觀、公正的態度辯證地對待各種外來文化,才有足夠的自信堅守傳統,兼容并蓄,見賢思齊,學會包容和吸收外來文化的精髓,不妄自菲薄也不崇洋媚外。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才有底氣坦然面對歷史與未來,自己與他人;才有勇氣捍衛民族尊嚴,以傳承和創新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將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復興中華文明,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文化博采眾長,兼容并蓄。多元的文化和思想交替碰撞,共存共榮,造就了中國文化的長盛不衰。五千年的歷史流傳下來的大量史學經典之作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之一。讀史,不僅可以知興替,辨是非,更能以史為鏡,知古鑒今。只有深入了解了中國的千年滄桑史,我們才會心存敬畏之心,心懷愛國之情。閱讀傳統經典,在與古人心意相通的剎那,我們不由得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在汲取經驗和養分的同時,才會重新認識、審視和認同已流傳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只有高度認同了我們自身的文化,我們才有足夠的自信,在面對各種外來文化侵略時,不卑不亢,堅定所走的道路。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研究傳統文化并非一日之功。一方面大部分學生從小缺乏經典文化的熏陶,只是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一些皮毛。另一方面,五四運動以來,白話文的普及也增加了現代學生閱讀和理解古文的難度,在閱讀時會覺得有的傳統經典文獻實在晦澀難懂,便失去了閱讀的興趣。自然也無法直面傳統文化、深刻領會傳統文化的精髓。
地方高校有別于傳統的綜合性大學,規模小、底子薄,重理輕文,以工科為主,缺乏深厚的人文積淀;有限的經費更多地被投入到學校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中。在此情形之下,地方高校圖書館更應擔起重任,進一步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以經典閱讀推廣為契機,激發年輕一代閱讀經典的熱情,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承,培育當代年輕人的文化自信。
地方高校圖書館依托現有的館藏資源,加大對優秀的傳統文化典籍的宣傳力度:可以利用微信、短視頻等自媒體平臺,通過文字、圖片、聲音、影像或者VR虛擬技術宣揚傳統文化的各種藝術形式,讓年輕的大學生們深度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可以開展一系列的導讀活動如“經典閱讀分享會”“好書推薦”等讓更多的年輕大學生們深入了解館藏的優質文獻資源,引導他們重視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的閱讀,為提升自身的閱讀品味和鑒賞能力、增強文化自信打下基礎。當代的大學生們思維活躍,求新求變,所以經典閱讀的推廣方式要符合大學生們的思維活動特點,在傳統的基礎上,適度融入時尚、創新的內容,才容易被他們認可和接納。也可以嘗試在大學生中招募“閱讀推廣大使”,以榜樣的力量,引發大家的共鳴。再經由學生們自覺地對外傳播和分享,從而影響和帶動更多大學生參與其中,形成良性互動。
需要強調的是互聯網時代,即使有了更多的傳播途徑和方式,仍然是“內容為王”。優質的內容才能契合讀者的需求,幫助讀者擴大知識面、提升思想境界,長久地吸引讀者。另外,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加強與讀者服務、文獻采訪等部門的協調聯動和溝通配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優質的內容加上優質的服務將有助于積累用戶的忠誠度,推動閱讀推廣活動的持續健康發展。
經典閱讀推廣人的水平和素質會對閱讀推廣的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圖書館可以考慮與相關的二級學院開展合作,聘請有較高古典文化修養的人文專業老師作為閱讀推廣引導者。在這些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圖書館堅持定期舉辦經典閱讀精品活動,通過開設一系列講座、播放名家講壇、舉辦傳統文化展覽等方式,打造經典閱讀推廣品牌,構建良好的閱讀氛圍,讓更多的讀者愛上經典。同時,把圖書館的品牌活動與學校的其他相關活動相結合,吸引師生們的廣泛參與,以此進一步提升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利用高校圖書館的教育資源優勢,構建閱讀推廣與教育教學聯動機制,提高大學生閱讀水平。”[5]當然,品牌的創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提升和維系品牌的知名度更需要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努力。良好的品牌效應才能促使少數帶動多數,促進共同閱讀,共同分享,助力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為成為終身的閱讀者打下基礎。近幾年來,《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和《國家寶藏》等傳承經典的節目熱播,喚醒了大眾的國學熱,讓傳統文化煥發了新的生命力。這些成功的精品節目不僅開拓了我們推廣經典閱讀的思路,也讓我們意識到傳統文化是現代文化的基石,是我們的“根”和“魂”,現代文化都是從傳統文化衍生而來,無論社會如何發展,它的影響不會消失。作為現代人,我們更有信心和責任傳播我們的優秀文化,傳承中華文明。
總之,地方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在新時代的經典閱讀推廣活動中,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真正發揮文化引領的作用。同時更應清醒地認識到校園文化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短期之內無法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文化育人,潤物細無聲,建設一個具有文化內涵的書香校園任重而道遠,僅依靠蹭熱點和跟風等手段是不夠的,還需要長遠的眼光、合理的規劃和長期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