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教育實習是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運用相聯結的一條重要紐帶,也是檢驗學生教育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培養學生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教育實習,學生能在真實的教育教學場景中體驗到由學生到教師的身份轉變,實現書本知識在實踐過程中的運用,逐步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深化對教師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理解與認識,樹立教師職業理想。在教育部2011年發布的《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師范生職業基本技能訓練,加強教育見習,提供更多觀摩名師講課的機會,師范生到中小學和幼兒園教育實踐不少于一個學期。”在《教育部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中也明確提出師范院校要“采取觀摩見習、模擬教學、專項技能訓練、集中實習等多種形式,豐富師范生的教育實踐體驗,提升教育實踐效果。”
教育實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學院也在不同學制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安排了幼兒園半日觀摩、保育實習、教育見習、教育實習、頂崗實習等豐富的實踐教學環節,幫助學生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探索和實踐回歸理論的總結,構建完整的理實結合教育教學體系。本文就學院在教育實習環節中存在的現狀和問題進行梳理,在互聯網+的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結合學院教育實習管理新模式探索,為改善教育實習管理問題,促進教育實習質量提升提供對策與建議。
學前教育專業是未來幼兒教師的搖籃,高職院校則是幼兒教師培養的主陣地。在人才培養方面,學院將教育實習列入人培方案并嚴格付諸實施,但在實際的教育實習過程中,由于受到學生人數眾多、實習單位分散等客觀條件限制,實習過程中也存在以下問題:
實習目標在教育實習環節中起著引領、指導作用,貫穿著教育實習始終,具有綱領性指導意義。作為一名即將開啟職業生涯的準幼兒園教師,必須明確本次教育實習的目標,才能對實習流程、環節、任務、評價有更清晰的認識。
筆者隨機選取了40名即將參加教育實習的畢業生,談話發現,25名學生表示對教育實習階段目標不清晰,對于每一階段的實習環節、目標以及邏輯關系不能很好理解,只是按照學校計劃參加教育實習;3名學生則表示未來不從事幼教,不想去幼兒園實習,或是感覺自己就是去幼兒園做環創的,是免費勞動力等;只有12名學生表示知曉教育實習的目標和任務。由此可見,雖然學生參與實習,但對實習的目標和要求并不是很明確、清晰。
教育實習具有較強實踐性,因此對于指導教師的要求也更高,除了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外,還需要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豐富的一線教學經驗。在以往教育實習過程中,學院安排指導教師下園指導,指導教師主要由班主任、輔導員、專任教師三方構成,但在實際指導中班主任、輔導員多會以關心學生生活、安全等為主題進行交談指導,在專業性方面明顯不足。另外指導教師數量上的缺乏也會引起嚴重的師生比結構問題,如一個指導老師在兼顧學校工作同時,要面對一整個班40多名學生時,那么勢必無法提供充分的個性化指導。在實習生遇到問題、困難時也可能不能提供及時解答。
指導老師在教育實習過程中是實習生們的引路人,發揮著引領、示范、榜樣作用,無論是幼兒園指導老師還是學校指導老師對于實習生而言都至關重要。但在實際的教育實習活動中筆者發現對園方指導老師的了解主要來自學院教學管理人員在巡園中與園長們的談話、交流,對校方指導老師的監管主要以下園考勤簽到本上的記錄為依據,缺乏過程和結果管理,使得監管流于形式,未能充分發揮校方、園方優勢,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實習評價是對整個教育實習過程的總結與反思,但在傳統教育實習過程中,對于實習學生,學院和實習單位主要以教育實習成績評定表作為實習成績評定的標準,缺乏對實習學生在實習期間平時表現和綜合能力的評定,部分實習基地指導老師對實習生成績評定較為主觀,出現實習學生隨意打分的情況,缺乏明確的評分標準,也有部分實習基地未進行匯報、總結;對于校方指導老師,在評價環節忽略了每個指導老師所指導的效果與力度存在差異,對于園方指導老師則忽略了對其的選拔和任用,使得整個實習活動評價較為單薄和片面。
為響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相關文件精神,破解教育實習中存在的問題與矛盾,實現“實習前有明確要求、實習中有嚴格監督、實習后有考核評價”的目標,學院在2019年教育實習環節中采用智慧職教網上平臺管理方式對教育實習過程進行管理,開啟對線上線下混合管理模式的探索。
教育實習目標規定著教育實習活動的性質和方向,且貫穿于整個教育實習活動過程始終,是教育實習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屬。為進一步明確實習目標、任務,學院在實習前通過召開學生、班主任、指導教師動員會、園長座談會等多種形式會議,針對不同實習階段提出明確實習計劃和目標,如在教育實習階段,要著重培養學生教育教學實踐能力,讓學生“敢教學、能教學、會教學”,實現站在講臺上的突破,增強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而在保育實習階段則強調培養學生保育實踐技能,掌握幼兒園一日生活基本流程和保教人員在幼兒園一日生活活動、戶外活動、學習活動和游戲活動中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務等。
由于此次教育實習第一次采用線上+線下管理模式,在下園前夕,學院分別召開實習指導教師培訓會、學生實習工作動員會、幼兒園園長見面會等多次會議,以會議、文本等形式明確學院指導老師、園所指導老師、學生的實習計劃、內容、職責、作業等要求。如學校指導教師要對學生實習單位進行摸排核查,通過教育實習聯系表建立班主任、指導老師聯動機制,掌握學生實習地點、生活環境、出行方式、身體是否健康等具體情況;指導學生貫徹教育實習計劃,完成學院規定的實習指導任務,做好指導記錄;指導并督促學生按時完成實習作業等。幼兒園指導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本園資源,為實習生提供個性化指導,引導實習生了解園所作息時間、一日活動安排等,指導實習生撰寫教案、上課,定期檢查實習生聽課記錄等。
職教云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以高職、中職等職業院校為單位,面向師生的在線教學平臺,利用該平臺,師生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參與教學環節,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師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學院于2018年推進信息化教學改革,在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推廣應用智慧職教平臺,師生能夠熟悉平臺流程和使用模塊進行課程操作。在2019年上學期畢業生教育實習下園前夕,學院教學辦通過召開指導教師培訓會,演示教育實習課程,引入建設、作業導入、指導日志提交等流程,確保45名指導教師全部完成實習課程的搭建,包括資源導入、課件制作、作業布置以及資源庫建設等。
在實習過程中,實習園所園長將實習計劃提前發送至園所指導老師,學生一方面在園所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參與幼兒園一日保教活動,進行五大領域教學試教,完成園所環境創設等相關活動,學生通過不斷實踐總結保教經驗,并根據在園實習情況通過線上提交方式完成如教學活動觀摩記錄、幼兒個案觀察記錄、教案撰寫等作業,遇到實習相關困惑還可通過智慧職教平臺進行線上理論學習,利用網絡資源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學院安排專任老師下園指導,指導老師按照自己課時情況和上課時間,將課堂由教室轉變為實習園所,以半天為一個單位每周下園,關心與指導對學生們的在園實際工作、生活情況等方面,在教學活動中,校內專業指導老師也會采用旁聽、觀摩、點評等方式,以自身學前教育相關專業經驗為背景,從活動目標、語言、教態、活動效果等多維度指導學生在園實踐,實現園院共管,促進學生專業成長進步。
在評價機制方面,學院根據不同群體建立考核評價體系。對于指導老師,學院建立基于“校”“園”密切、友好合作的教育實習過程管理體系,制定指導老師工作規程,明確“校”“園”指導老師任務與要求,如校內指導老師下園期間需要在職教平臺上傳相關圖片,撰寫指導日志,與園方指導老師溝通,由學院相關領導、教學辦以周為單位負責檢查監督,實習指導情況納入教師個人教育教學質量等方面進行考核,園方指導老師則由園所選派優秀骨干教師并進行管理,指導學生納入年終考核指標,學院與園所保持密切聯系,保證信息溝通渠道暢通等。
對于學生,實習結束后要求進行實習匯報總結,校方指導老師、園方指導老師對實習生的專業成長和保教能力進行點評。學生的實習成績也由兩方面構成,一方面園方指導老師根據學生在園表現情況進行評分、評價,另一方面學校指導老師也會在下園期間根據學生在園表現以及實習作業完成質量評價、評分,雙方評價后相關評定表及評價分數歸入學生成績檔案。在多家幼兒園的實習交流匯報會上,學生們用精彩的教學內容展示了他們在園方指導老師和學院指導老師的幫助下所取得的成果。智慧職教的實習課程資源中也裝滿了學院指導老師的細心指導與辛苦付出。通過信息化管理方式,校、園、院三方聯合評價,最終形成教育合力,以提高學生實習實訓任務的完成效率,保證學生教育實踐的質量。
教育實習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對教育實習的管理也因其涉及學院、實習基地、學生、指導老師等多個主體,使得管理內容和過程更加復雜和瑣碎,加之學生分散在各個園所,更增加了管理難度。要確保教育實習的順利進行、達到較好預期效果,必須采取多樣、有效的方式加強對教育實習工作的管理。在互聯網+時代,智慧職教平臺為教師、學生、管理者搭建了信息溝通的橋梁,利用云計算服務、電子數據存儲與移動信息化的結合,實現便捷的信息傳遞和資源共享,彌補了傳統教育實習中對指導教師、學生實習過程監督的短板。平臺不僅能實時監測實習生的打卡出勤、作業完成等各項情況,海量的網絡資源也給學生們提供了專業搜索和實時答疑的便利,指導老師和學生更能夠在線上平臺實現隨時隨地溝通,提高了管理效率。此外,指導老師們上傳的大量精彩照片和細致的指導記錄豐富了過程監管的依據,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補齊了傳統教育實習管理方式存在的部分短板,使得實習生管理秩序更加穩定、實習質量和效果顯著提高。